為啥印度那麼坑,中國企業還在往裡邊擠?

九邊pro 發佈 2023-06-15T14:04:46.539297+00:00

小米被印度罰了48億這事大家知道吧?咱們聊下這事。小米的問題,其實就是整個中國產業的問題。首先大家肯定納悶,小米有病嗎?跑印度去幹啥去了,印度啥揍性你能不知道?就那信用值得投資?沒辦法,企業需要增量,增量是企業的生命線。中國市場如今幾乎已經飽和了,畢竟手機這玩意,該有的都有了。

小米被印度罰了48億這事大家知道吧?咱們聊下這事。

小米的問題,其實就是整個中國產業的問題。

首先大家肯定納悶,小米有病嗎?跑印度去幹啥去了,印度啥揍性你能不知道?就那信用值得投資?

沒辦法,企業需要增量,增量是企業的生命線。中國市場如今幾乎已經飽和了,畢竟手機這玩意,該有的都有了。如今沒啥新功能,大家不會像以前那樣每年換。而且手機越來越抗用,很多人的手機都是老婆買了之後把舊手機給老公,老公的給老人。中國市場的增量越來越小了。

此外中國市場整體規模非常大,卻沒大家想像的那麼大。主要也是因為咱們的購買力實在是不太行。查了下,蔡昉在前段時間的演講《人口增長變化趨勢及中國經濟發展影響》裡說,中國人口占世界的比例為17.9%,居民消費支出僅占12.8%。

也就是說全世界每年購買的東西,中國只占了12.8%,外邊還有87%。這就決定了,任何一個企業如果只在中國發展,可能會成為大公司,但是絕對成不了世界級的超級公司。這也解釋了為啥三星幾乎退出了中國,但是銷量還那麼牛逼。如果中國企業一直縮在咱們本土不出去,那外邊整個蛋糕都讓給別人了。

小米他們想保持擴張只能出海去搶海外市場,這個意義上說,小米做的確實沒啥問題。

現在全世界能拿得出手的主要市場,基本也就是美國、歐洲、日韓,印度等等。

印度總是給人感覺比較沙雕,不過這些年經濟發展確實很快,國際上把印度當做下一個中國。到底能不能成為下一個中國,還是比較難說的,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印度能買得起手機和汽車等「高端產品」的人越來越多。

而且印度人跟咱們不一樣,他們敢消費。有點錢中國人可能存起來應急,比如看病什麼的。印度人不這麼看待問題,他們覺得錢這東西就是用來消費的,傾向於有多少花多少,如果沒錢了,卻有了病,印度人也不擔心,因為他們自己覺得有傳承了六千年的「印醫」,既然可以救祖宗,那就可以救自己,沒必要去看巨貴的西醫,不慌。

所以大家看印度好像跟咱們沒法比,但是消費卻很活躍。而且關鍵是他們又窮又有經濟增速(大部分窮國都沒啥增速),低情商說「窮地兒」,高情商說「發展空間極大」,每年都多出來一塊蛋糕可以分。這也是為啥跨國巨頭都盯上了這一塊。

既然盯上了,就得提前進入布局,因為消費是有慣性的,如果韓國企業進了印度,把印度市場占了,其他人再進就難了。於是各個廠家都在提前布局,事實上現在印度最大的手機商,依舊是三星。可能還有一個大家想不到的中國企業在印度混得還不錯,就是聯想手機。嗯,上次我跟公司年輕人聊起來這事,他們挺震驚,聯想還有手機?確實有。

但是印度有個毛病。之前的文章里給大家說過,莫迪做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類似咱們省長)的時候,來中國仔細考察過,學走了咱們很多經驗。

比如你想在印度賣手機賣車,你必須去印度建廠,給他們提供工作崗位,不然不讓你去。這也為啥小米去建了廠,比亞迪也去建了廠。其實就是咱們的「市場換技術」。

所以印度對世界各國來說很糾結,大家討厭它說一套做一套,還有那魔幻的法律。可是確實又抵抗不了它不斷增長的購買力,這也是為啥大家能看到好像印度日常修理那些垮公司,但是大家好像都在往裡沖。

說起印度法律,咱們一般說他們「靈活多變」,其實關鍵還不是這個,而是他們不管幹啥都把道德大旗擺在第一位,總擺出一副「別搞訟棍那一套,不要以為我不知道你在幹啥」。

比如之前那個仿製藥,製藥巨頭們一直在搞他們,但是印度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向他們撒尿。說什麼「手裡有藥,別人快死了,不救是人嗎」,「你們不做人已經很多年,我們跟你們不一樣」,「人命面前你跟我聊法律?」,製藥巨頭們頓時落了下風,覺得自己確實不是人,氣勢也沒了。甚至聯合國都站出來支持印度,指責製藥巨頭們太貪婪沒人性。

如果看到這裡,你發現你有點支持印度的看法,也正常,畢竟道德標準全世界都差不多,而且屬於天然政治正確,舉起來就沒人敢沖。

反正印度就是那種「你跟他談法律,他跟你談道德」,你說他是明搶,他說你不做人搶你怎麼了?如果搶人渣是一種錯,我願意一錯再錯。反正印度藥幹啥事,它們不是擺事實講道理,先討論「你為啥是個人渣」,大家注意下,已經跳過了「你到底是不是人渣」。討論清楚後事情就好辦了。

現在對付小米也是這招,咬著說小米偷稅漏稅,跨國資本在印度吸血,還想把利潤不交稅轉出印度。正好印度人對跨國公司印象很差,一聽偷稅漏稅就氣不打一處來,紛紛表示應該往死里罰,罰輕了十四億印度人民不同意。前段時間本來最高法已經把小米的錢給解凍了,看樣子是要還給小米,最近不知道哪抽風又開始搶了。

不過寫這篇並不是為了說這事,而是說,中國所有品牌都面臨這個問題,比如在汽車領域這個問題更嚴重了。

看上圖就能看出來,國內這幾年有個感覺,比亞迪在狂飆,豐田已經半隻腳跨入了棺材,但是拿到全球市場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傳統巨頭依舊占著巨大的市場份額。

這也是為啥比亞迪那麼著急出海,因為國內多少有點零和博弈。比亞迪現在的擴張,是吃掉了不少國企合資車的地盤,如今中國汽車銷量整體是萎縮的,電車每賣出去一輛,可能油車就得少賣1.5輛。如果長春一汽被擠垮了,東北真去工業化了。

所以想做大必須得出海,去搶那87%的市場份額,問題是出海就面臨一系列麻煩。

比如印度這種不講理的,弄不好就直接下場打劫。現在大家知道為啥歐美市場那麼重要了吧,歐美儘管有時候也很過分,但是一般是講道理的,大家可以問問做外貿的,他們最願意做買賣的依舊是歐美。其他很多國家就更沒譜了,連政局都不穩定。

而且美國和歐洲在中國是有很多企業的,屬於相互綁定,他們想制裁中國企業,多多少少得講個道理,畢竟我們可以對等制裁。印度這種最難搞,因為咱們國內幾乎沒啥印度企業,你想找他們麻煩都找不到人。甚至咱們熟知的印度神油其實是個香港貨,除了名字裡的「印度」,跟印度幾乎沒啥關係。

所以美國現在推動的脫鉤,最麻煩的也在這裡。脫鉤直接的結果就是,美國在中國的投資和企業越來越少,到時候就會肆無忌憚地折騰中國企業。

到時候對美出口的那些企業,並不會真的不做買賣了,而是把一部分企業搬到越南墨西哥去,從中國進口半成品,去那些地方組裝,貼上標,再賣給美國。看著好像美國搞了個寂寞,但是大家想想,那些越南和墨西哥企業的就業機會本來都是咱們的,現在轉他們那邊去了,勢必造成咱們這邊就業壓力變大。

前段時間有個讀者小夥伴在越南辦廠子,跟我留言說越南這事,他說越南取代中國幾乎沒有任何可能,就好像廣西說是要取代中國整個製造業一樣搞笑。

但是不出意外,越南確實會越來越繁榮,因為中國對美貿易的中轉站就是越南,中美脫鉤越厲害,越南越不可或缺。今後幾乎所有貿易公司都得在越南建廠重新貼標。更關鍵的是,越南屬於比較安全的地方,已經很多年沒有收割華人財富了。

這時候大家再看歐洲是不是感覺完全不一樣了?

儘管我們的鍵政大V門經常針對歐洲,說什麼「歐洲完了」,「歐洲被美國吸乾了」,天天不盼著歐洲好。事實上在接下來很長時間裡,歐洲都是中國最堅定最重要的貿易對象。

而且由於德法在中國有大量的企業,現在還在追加,中國企業可以放心去歐洲投資,對歐洲搞出口,歐洲大概率不會像美國那樣往死里搞咱們的企業。其實大家注意下,華為在歐洲的銷量非常大,2019年的時候竟然占了歐洲市場的26%,超過了蘋果,快超三星了,後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

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如果註定沒法賣到美國,那必須賣到歐洲去,不然永遠被困在本土了。

但是咱們說歐盟不會往死里搞咱們的企業,不代表不會搞,畢竟大家都是合作競爭關係,成年人的世界,沒啥溫情脈脈。大家觀念里,歐洲和美國好像走得很近的樣子,其實這些年沒少折騰美國企業。比如就在前段時間,臉書的母公司被歐洲監管機構罰了13億美元巨款。微軟之前也被罰了7.3億美元。

當然了,美國也不是善茬,2015年抓住大眾排放做假的機會,罰了大眾147億美元,搞得那年大眾不但沒賺到錢,全年淨利潤負了40億歐元,得虧大眾皮糙肉厚,不然直接給罰死了。

多說一句,大家經常聽說中國這幾年出口電動車越來越多,主要還是特斯拉和那個上汽的名爵,咱們熟知的那幾個國產新能源品牌還在努力爬坡。估計後續不可避免要到全世界建廠。

多說一句那個名爵,說不定有小夥伴都沒在路上見過這車,但是歐洲到處都是。因為它以前是個英國車,後來被上汽拿下了,現在它在中國和歐洲人眼裡都是自家的。

繼續本文話題,大家聽說了吧,印度要求中國在印度企業必須用印度高管。這個大概率也避免不了,因為這也是學了咱們的經驗。大家可以看看,那些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地區頭目都是華人。

美國人有個優勢,可以派香蕉人過來,我們就比較尷尬,畢竟沒咋聽說「長著印度模樣的華人」,只能是雇他們本地人,字節在海外雇的是那個新加坡人,新加坡跟名爵似的,中國覺得它是華人的地盤,西方覺得它和西方是一夥的。後續這也是趨勢,在哪建廠,高管就在那裡找。

如果說有沒有好處,也不是沒有,畢竟當地人最懂當地,很多潛規則,確實只能是他們自己懂,而且只能他們是他們自己去操辦一些跟當地政府的事宜。我之前就目睹過,中東的有些大佬不跟非穆斯林打交道,覺得不信真主的人靠不住。

很早以前就有人說,在印度如果什麼事鬧到法庭上,其實是管理層的失職,有點像如今某個公司的輿情在網上炸了,那就是這個公司的公關事先沒做好工作,不能說太細,你們仔細體會下。

至於你說小米這次這麼慘了,會不會從印度撤了廠子?大概率不會,因為儘管這次被罰了這麼多,可它在印度依舊有大量硬資產,而且好不容易在海外打下那麼大的攤子,怎麼可能撤掉嘛。

印度也是瞄著它的七寸打,沒把利潤榨光,只要榨不光,就會繼續幹下去。

這也是沒辦法,出海的路再難,也得走下去,中國企業今後都得過這道窄門,不然永遠都做不大。

尾聲:

有種感覺,中國加入世貿已經二十年,中國製造橫掃整個世界,如今才是真正要出海了。

我們以前生產的多,但是都是些沒有品牌的東西,那你就別想賺高溢價,咱們也只能在產業鏈下游干點體力活。如今真正的品牌要出海了。

但是從印度這事就能看出來,別想一帆風順,需要政府去處好跟那些國家的關係,需要企業靈活處理當地事務,處理各種複雜的問題。不過最好的辦法,可能依舊是互利和相互綁定。

說到這裡,也能看出來,儘管全球化在退潮,但是合作和開放依舊對我們非常關鍵,和平地做生意,接納別人來我們這裡,我們也去別人那裡。只要平等競爭,我們的產業就會越來越大。

全文完,既然看到這裡了,如果覺得不錯,隨手點個讚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