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004:該理性的時候理性,該感性的時候感性

風斯若 發佈 2023-06-15T16:10:22.729637+00:00

在和一位朋友閒聊的時候聊到了一個話題:你以為自己很理性的時候,這個以為,是不是也是「感性的以為」呢?為此,我還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命題:我感性地認為我很理性!

  在和一位朋友閒聊的時候聊到了一個話題:你以為自己很理性的時候,這個以為,是不是也是「感性的以為」呢?為此,我還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命題:我感性地認為我很理性!如果從哲學的角度去探討,感性與理性的話題很深奧,而且在目前的時空節點上,並不大容易有一個完美的結論,所以,我們還是從健康心理的角度去探討這一現象吧。

  比如,在某個公園的人工湖湖面上,人造噴泉的水霧在太陽光的作用下畫出了一道大大的彩虹,感性的人會覺得這個景象很美麗,並且很有可能掏出手機拍攝下來,而理性的人會怎麼做呢?會不會告訴周圍的人這個彩虹並非自然形成,沒有什麼值得記錄的價值?又或者他們會不會給同行的人講述彩虹呈現的原理,並且說回到家裡用噴壺也可以造出一條彩虹?

  同樣還是這個公園,同樣還是這個人工湖,感性的人會不會覺得能夠在有山有水的公園裡漫步是一種愜意的享受?而理性的人會不會覺得:這個湖沒什麼,而周圍的小山上也不可能有山泉水流下來,那些看似山泉的水流,不過是用泵把水壓到了山上……


  想像一下這個公園裡的場景吧?會是誰根本不管湖與彩虹的形成原理,而只是沉浸在眼睛看到的與身體感受到的呢?我想會是孩子,我就看到過許多的小朋友拿著小網去撈人工湖裡的小蝦小魚;而又是誰在強調著對於人造景觀背後的物理化學現象呢?會不會是那些我們曾經很不耐煩過的家長們?或者是那些「像家長一樣的人群」呢?

  人們總是會說:知識就是力量。但是這句話會不會也有一個前提條件,即在我們要把知識當作工具來利用的時候,知識才是力量呢?而當我們只是想像孩子一樣地玩耍,為了捉到一隻小草蝦而弄得一身水的時候,知識恐怕就不是力量了吧?

  很多人覺得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是因為總是把自己繃得太緊,沒有給自己放鬆的機會。在我看來,這种放松,會不會就是讓我們放棄理性化的模式,而恢復到我們童年的本真,就用那種「不帶腦子」的方式去感受這個世界呢?


  當然,該感性的時候感性,該理性起來的時候還是要理性的。就比如現在許多人已經習慣了通過短視頻來接觸新奇的世界,視像效果,強調的是感性認知,這種認知方式更有利於傳播,但是卻會在很大程度上被短視頻的製作者引導而走向一個非理性化的視角當中。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這句話不應當只是一個「梗兒」,而應當是一種我們對待自己想要了解的新奇事物的態度,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們放棄了理性思維,那麼我們就會認為自己所看到的、其他人主觀製作的信息內容為「真」,也許從起步的時候方向就是錯的。比如:為什麼聰明的人不容易富有?如果你順著這個問題的思路去想,那麼等於你已經被這個問題「誘導」了。因為,並沒有人證明「聰明的人不富有」是真的,也許這根本不是事實!

  或許,人類與其它地球生物的區別之一就在於我們總在嘗試著理性地對待未知,但是,我們同樣也是地球生物的一種。在個性存在的時候,我們也擁有著動物本能的共性。最難的事情,是選擇,學會選擇切換自己的感性模式與理性模式,也許我們會獲得更多的生活快樂以及更高的工作效率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