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只是殲滅整74師?粟裕提前打掉了李天霞兵團,鎖定淮海勝局

度度狼gg 發佈 2023-06-17T06:15:40.278797+00:00

說來好笑,蔣軍內部派系林立,非基本部隊指揮起來難於登天,難道不都是軍閥思想?後來的歷史事實證明,校長絕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反而提前葬送了第74軍。

抗日戰爭勝利後,王耀武奉命主魯,行前請求帶上自己的老部隊第74軍,遭到校長痛斥:「你這是軍閥思想」!說來好笑,蔣軍內部派系林立,非基本部隊指揮起來難於登天,難道不都是軍閥思想?後來的歷史事實證明,校長絕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反而提前葬送了第74軍。

抗戰中後期,第73軍、第74軍和第100軍,始終在王耀武的麾下,從第24集團軍到第四方面軍莫不如此,儘管王耀武的黃埔資歷並不深,但是跟鬼子八年血戰下來,各軍、師長對王耀武還是比較服氣的,哪怕是難纏的李天霞和施中誠。

然而校長腦洞大開,不允王耀武帶74軍到濟南去,最後勉強撥給了第73軍。到蘇北戰事爆發以後,再把整編第74師(原第74軍)、整編第83師(原第100軍),通通交給了第一兵團總司令湯恩伯,又將湯的基本部隊第13軍交給了杜聿明,玩得這叫制衡。

其實卻是兩頭耽誤,湯恩伯在作戰行動中,很難節制原74軍系統的驕兵悍將,更無力彈壓張靈甫和李天霞之間的矛盾,終於釀成張靈甫命喪孟良崮,而李天霞也被貼上了「千里救援」的趣味標籤,這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段歷史。

恐怕當時沒有人會注意到,張靈甫和整編第74師在1947年的覆亡,反而促成了一個雜牌將領的上位,那便是同在湯恩伯指揮之下的整編第25師師長黃百韜,如今也算是一個「網紅」。

一、黃百韜因禍得福藉機上位

說來也巧,在孟良崮戰役之前,整74師原來隸屬於湯兵團的李天霞第三縱隊,怎奈張靈甫看見李天霞就煩,於是申請接受黃百韜的指揮,又跟整25師編成了第一縱隊,這三名將領和三個整編師,繞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

張靈甫兵敗身亡後,李天霞被撤職查辦,本來黃百韜也受到牽連,經過一番慷慨陳詞和顧祝同的力保,最終輕描淡寫給了個「撤職留任」的處分,這就意味著,黃百韜仍然可以率領整25師,與華野和中野相周旋。

整74師被殲後雖然重建,戰力已淪為二流,而整83師自李天霞去職後,也基本是打醬油的角色,無形中造成了整25師的「一枝獨秀」,從南麻、膠東再到大別山,黃百韜的部隊,一度成為我軍最兇悍的敵人。

1948年6月間,戴罪立功一年多的黃百韜,終於被任命為兵團司令官,率整25師、交警第2總隊、第3快速縱隊馳援豫東戰場,並且還奇蹟般死裡逃生,沒有被粟裕成建制吃掉。

儘管這個兵團只是臨時性質的,但足以說明,黃百韜的軍職和地位嗖嗖上去了,已然追平了胡璉、邱清泉、孫元良等嫡系「整編軍長」。

雜牌出身的黃百韜能夠迅速上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張靈甫和李天霞兩個黃埔嫡系,之前已經死得死抓得抓,為黃百韜的晉升「主動讓賢」,南京方面也只能矬子裡面拔大個,重用這個非黃埔生。

第二,固然是黃百韜作戰相當賣力氣,戰場表現積極,但要注意絕非主要因素;第三才是真正重要,即在「參謀總長」陳誠灰頭土臉以後,「陸軍總司令」顧祝同,一度成為蔣軍在華東和中原戰場的軍事主帥。

哪怕是顧祝同後面離開了一線指揮崗位,也是回南京接替了陳誠的總長職務,而黃百韜恰恰是顧祝同的鐵桿心腹,從抗戰時期的第三戰區一路帶出來的,自然借光不少:論跟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第四應該是黃百韜資歷較深,1943年便已晉升陸軍中將銜,比什麼張靈甫、李天霞、胡璉的陸軍少將銜還早兩年,人家肩膀上是貨真價實的兩顆星,晉升兵團司令在理論上是完全夠條件的。

1948年8月底,黃百韜的臨時兵團正式擴編為第七兵團,下轄第25軍、第63和第64軍,並且部分換裝了美械,成為「徐州剿總」下轄的四大機動兵團之一,而另外三個兵團司令孫元良、邱清泉、李彌,那是一色的黃埔生。

淮海戰役全面打響前,劉峙又將第100軍劃歸第七兵團指揮(後又臨時指揮第44軍),這支部隊正是恢復番號的整編第83師,換句話說,李天霞的老部隊也被黃百韜收入囊中,只有重建以後的第74軍,另劃給了邱清泉第二兵團。

位置距離徐州最遠的第七兵團,也成為淮海戰役中,華東野戰軍的首要殲擊對象,從1948年11月6日戰役打響,至11月25日黃百韜兵敗身亡,淮海初戰告捷!敵營也因此陷入一片混亂,粟裕基本鎖定淮海勝局。

黃百韜確實挺難啃,我軍因此付出了4萬餘人的傷亡,但華野畢竟達成了戰役目標,許多人應該沒有意識到,如果沒有一年前孟良崮戰役的重大勝利,如果第七兵團不是雜牌將領統軍,淮海戰役的進程必將更為複雜!

二、「整編七十四軍」組建計劃的破滅

在1946年的蔣軍整編前後,冒出來所謂「五大主力」的名號,所憑藉的資本,是嫡系屬性、裝備水平、官兵素質、後勤保障形成的綜合戰鬥力,說直白點,是那種有一定進攻能力、不易輕鬆垮掉、能跟解放軍過過招的部隊。

而在解放戰爭進入大兵團會戰階段後,敵人也是以這幾個主力軍(整編師)為基幹,組建起「整編軍」(或小型兵團),比如以整5師為核心的「整編第五軍」、以整11師為核心的「整編第十八軍」,以及東北戰場上的鄭洞國和廖耀湘兵團。

其中以新6軍為核心,組建了廖耀湘的第四兵團(後來改稱第九兵團),後又以新7軍為核心,組建了鄭洞國的第一兵團。說明一下,新1軍的核心主力新38師已經調出,成為新7軍的骨幹,因此後來劃入廖兵團的新1軍,其實已經是「水貨」。

如此在所謂的「五大主力」中,只有整74師由於過早被殲,未能擴編為整編軍和兵團,而敵人對此是早有計劃的,時間還在孟良崮戰役爆發之前,最先提出這個計劃的,便是第74軍的老軍長王耀武。

1947年2月22日,王耀武電請南京當局,建議組建「整編第七十四軍」,作為華東戰場的野戰主力兵團,同時保舉李天霞出任整編軍長,電文中關於李天霞職務的一段原話是:「當此整軍綏靖之際,懇以整編軍長擢用,定有優異表現」。

第74軍首任軍長、軍務局長俞濟時在待辦期間,也明確呈文提議:「竊以整83D最好與整74D整編為軍,即以李天霞為軍長,整83D內多整74D之老幹部,如能合編,必更能協同適切,發揚威力,當否,乞核」。

校長准了,在呈文上批覆:「待魯中戰役告一段落即可編軍也」,然而僅僅三個月後,粟裕率領華野將士便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頭顱」,一舉打掉了整編第74師,讓敵人組建整編第七十四軍的夢想徹底破滅,其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首當其衝的是重挫敵人的士氣,一如整74師整57旅旅長陳噓雲,被俘以後哀嘆「能打的部隊越來越少了」,試想解放軍能夠在野戰中全殲「五大主力」之首,那還有哪支敵軍是不能消滅的?震懾作用顯而易見。

若非「孟良崮上鬼神嚎」,可以預見,如果「整七十四軍」順利得以組建,無論頭目是王耀武還是李天霞(張靈甫是沒有可能的),都將成為華野最難纏的對手,在整個1947年度,華東我軍也不再有合適的機會,能夠一口氣吃掉5、6萬人的這個精銳整編軍。

那麼在進入1948年8月以後,這個整編軍必然會擴充為某個番號的大型機動兵團,我們姑且稱之為「李天霞兵團」,期間關係惡劣的張靈甫一定會被調離,認真研讀抗戰史會得出結論:作為曾經的直接上級,李三期的能力和戰功,都不是張四期所能比擬的。

另外,整74師和整83師更不會分拆使用,而這樣的派系屬性,無論如何也輪不到黃百韜來當司令官,即便是他後面得以晉升,大概率會跟馮治安等雜牌一樣,弄到某個綏區當司令官,困守某個地區。

這是蔣軍無法根治的頑疾,有俞濟時、王耀武在後面撐腰,「整編七十四軍」作為中央軍嫡系,主官只能產生自74軍系統,甚至黃百韜的基本部隊整25師,在整七十四軍擴編為大型機動兵團時,都有可能被吞併過去。

三、李兵團遠比黃兵團危害更大

淮海戰役打響後,黃百韜兵團自11月10日被華野合圍,頑抗到11月22日才全軍覆滅,許多讀者據此認為,第七兵團的凶頑程度,要排名「徐州剿總」的幾個兵團之首,這只是個點,而非面。

其實黃兵團最終覆亡,除了黃百韜自身的問題之外(比如傻等44軍、沒有架浮橋等等),主要是敵軍戰役協同太差,大兵團會戰絕不是靠「孤勇」來獲勝的,而協同差極的根源,還是黃百韜的出身。

黃埔生是特喜歡搞小圈子的,其中也少不了校長的縱容,因此對雜牌將領有著本能的排斥,比如邱清泉豫東戰後遭到訓斥,又眼見黃百韜立功受獎,早就看這個「老廣」不順眼,至於鬼精的李彌,這方面也好不到哪去。

先是黃兵團接近碾莊時,原來在此駐防的李彌兵團不接應不等待,拿著劉峙的糊塗命令匆忙跑路,兩個兵團非但不能交替掩護,反而形成了相互脫節,遂使華野迅速完成了對黃兵團的割裂和包圍,歸根到底,還是黃埔生不待見雜牌。

然後是黃百韜被徹底包圍後,李彌兵團奉令又得掉過頭來,配合邱清泉兵團實施救援,這不是自己拉屎自己吃又是什麼?並且在救援過程中,邱、李兩兵團雖然架式擺得挺足,很難說是真賣了力氣的。

黃百韜斃命的消息傳到南京,校長曾經發出訓令大罵徐州的東進兵團:「此次徐州會戰,我東進各兵團行動遲緩,未能徹底奉行命令,致陷友軍之覆滅,有乖軍人武德,劉總司令、杜副總司令,邱、李兩司令官及依次各將領不能辭其咎」!

訓令中充斥著校長怒氣不爭的哀鳴,指出東進兩個兵團在作戰中,消耗炮彈數量居然高達12萬餘發,然而「每日進展尚不及一公里,如此消耗浪費,不計戰效,亦我革命軍人之奇恥大辱」。

華野阻援部隊固然死戰不退,堅決不讓兩坨敵人合流,攻堅部隊不怕犧牲,誓要消滅黃百韜,這是主因,但是黃、邱、李三個兵團之間的糟糕配合,也是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中,敵人遭到失敗的重要因素。

問題來了,如果被包圍在碾莊的是李天霞兵團,華野的困難定會更大,一方面,第74軍、第100軍(可能還會有第73軍、第25軍等)均為中央軍嫡系部隊,裝備、補給、空援、戰力都要優於黃百韜兵團,頑抗程度只會更強。

須知張靈甫前一年兵敗孟良崮,一定程度是受到山地作戰的限制,步了三國馬謖的後塵,比如崮上很難構築工事、炮兵主力沒有隨軍、缺水缺糧缺彈等等,包括黃百韜和李天霞的救援,也頗受山地困擾。

而這些不利條件,在地處徐東平原地帶的碾莊圩是不存在的,有李彌留下的現成工事,有不間斷的空投,更不缺水源,包括這幾個軍的自動火器數量、整體頑固程度,均在黃兵團之上。

關於這一層,不妨參看下殲滅黃維兵團的艱難,老實說,第18軍的戰鬥力肯定是不如第74軍的,結果中野全軍外加華野五個縱隊的援軍,整整耗時18天,才將第十二兵團全部幹掉,總體傷亡也超過了碾莊圍殲戰。

尤為關鍵的是,如果被包圍的是李天霞兵團,同為黃埔嫡系和中央軍部隊,邱清泉、李彌的態度也會截然不同。這倆貨心知肚明,第74軍那是校長的「心頭肉」,不予認真配合作戰,或者不能拼死救援,戰後絕沒有好果子吃。

也許李彌就不會單獨跑路,也許邱、李就會玩命東來,再加上李天霞的負隅頑抗,華野的戰場壓力勢必更大。某種意義上,粟裕將軍選擇黃百韜兵團為首殲對象,除了該敵較為孤立外,也是考慮到了敵人內部的矛盾。

是故孟良崮一役,陳粟率領英勇華野將士們,打掉的絕不僅僅是一個整編第74師,而是提前整整一年,消滅了敵人一個大型機動兵團的「種子隊伍」,更使我軍在1948年的晚些時候,少了一個比黃百韜更難對付的勁敵。

此役還打掉了王耀武的基本部隊,為濟南戰役的實施掃清了障礙,同時打掉了李天霞成為兵團司令的機會,迫使敵人在華東戰場的三個主力軍,從此各自為戰,可謂是一舉數得,因此回頭認真復盤孟良崮戰役,無論給出多高的評價都不為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