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市鼓樓街道:連片改造改出新天地

黃岡觀察 發佈 2023-11-10T15:15:05.014909+00:00

深秋的傍晚,走進麻城市鼓樓街道宋家灣特色街區,居民區的老人們悠閒地在門口聊天、下棋,健身場上有人在鍛鍊身體。整齊劃一的生態停車位、方便實用的電動車棚、乾淨整潔的柏油路、煥然一新的外立面,令人耳目一新。

深秋的傍晚,走進麻城市鼓樓街道宋家灣特色街區,居民區的老人們悠閒地在門口聊天、下棋,健身場上有人在鍛鍊身體。整齊劃一的生態停車位、方便實用的電動車棚、乾淨整潔的柏油路、煥然一新的外立面,令人耳目一新。

此前,這裡是另外一番景象,居民區是「私搭亂建到處有、人人貼著牆壁走、垃圾都丟樓棟口、鄰里糾紛常常有」。商業區是「商戶占道經營、污水當街就潑、巷道逼仄狹窄、牆體斑駁破敗」……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鼓樓街道緊盯群眾反映強烈的老城區髒亂差等急難愁盼問題,下沉一線實地調研,以共同締造為核心,問計於民、問需於民,科學劃分治理單元,開展紅色物業服務,大力建設服務功能齊全的完整社區。

眾口難調,讓居民成為改造設計師

宋家灣特色街區由6個小區組成,有建築物1242棟,涉及朝聖門和楊基塘兩個社區居民2206戶8153人。每個小區大小不一,公共設施和活動空間分配不均,難以共享。

怎麼改?鼓樓街道組織各小區居民代表召開議事會,共商辦法。會上,有的需要改善居住環境,有的要求增收創收……但大多數小區因空間有限,又缺乏資金來源,難以滿足居民需求。

「建議根據人口、資源和人脈關係現狀,本著便民的原則,加強跨小區、跨社區建設的統籌。可以統籌朝聖門、楊基塘兩個相鄰社區資源,建設一個集休閒娛樂、購物餐飲、民俗體驗等功能於一體的特色街區。」經過多方商討,結合居民訴求,街道認為這個想法可以嘗試。

鼓樓街道堅持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拆除圍牆、違建等5900餘平方米,全程零補償、零糾紛、零上訪。粉刷修補房屋立面,強弱電改造全部入地。

一堵堵圍牆被拆除,一個個小區「微循環」被打通,隨之而來的是寬闊敞亮的巷道,還有隨處可見的停車位、充電樁和健身區。

拆掉自建房和商品房小區之間的圍牆後,角落裡一個閒置多年的兩層宿舍樓出現在大家眼前。騰出了一個大面積的公共空間,大家欣喜不已,敲定方案後,不到兩個月,改建出了一個深受居民歡迎的鄰里中心。

投資300餘萬元升級改建面積約1100平方米的鄰里中心,涵蓋居民醫、食、住、行、樂等各方面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一樓設有便民理髮室、愛心平價超市、兒童遊樂室、零工驛站等,二樓有日間照料中心、舞蹈室。

建管並重,培育長效「造血」功能

圍牆拆了,路通了、心氣順了,越來越多的居民主動參與進來,共同治理家園。

從6個小區到1個街區,連片打造的特色街區如何管理?

組建3支隊伍,一是社區工作者+下沉黨員+業委會主任+城管隊員+社區民警的綜合治理隊伍;二是統籌市直共建單位、社會力量、公益組織、社工站、志願者等多方資源的志願服務隊伍;三是動員居民認領「2+4+X」(「黨小組長、樓棟長」+「衛生員、宣傳員、文體員、調解員」+其他服務崗)的服務崗隊伍。搭建「街區黨組織攬全局、業委會抓總體、物業企業強服務、樓棟黨小組優管理、黨員中心戶作表率、黨員顯擔當、群眾共參與」的「七級治理架構」。

鼓樓街道與湖北匠心物業公司簽訂物業服務協議,將原國土局臨街閒置辦公室改建為社區食堂,免費給物業公司運營,實現老舊小區物業服務企業收支基本平衡。社區食堂為轄區60歲以上的孤寡老人和生活困難家庭提供「低價三餐」和助餐送餐服務,讓群眾暖胃又暖心。

早上7時許,72歲的許阿姨到家門口的健身場,鍛鍊20分鐘後,步行到小區的幸福食堂吃飯,吃完飯又去鄰里中心坐坐。

小區舊貌換新顏,成為居民引以為傲的溫馨家園。住在附近的宋女士對街區的改變讚不絕口:「改得好!現在我們住在這裡很舒適!」

(責編:白楚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