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不想卻控制不住,這樣的強迫症要儘早重視

中華醫學期刊網 發佈 2023-11-13T18:32:23.468521+00:00

本文來源: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部良良是某高校大一學生,從小便對自己的學習和日常生活要求嚴格,做事盡善盡美。進入大學後依然如此,這導致他無法適應學校的集體生活,逐漸變得話少、孤僻,不願與同學交流,課餘時間多獨自待在宿舍里看書。

本文來源: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部


良良是某高校大一學生,從小便對自己的學習和日常生活要求嚴格,做事盡善盡美。進入大學後依然如此,這導致他無法適應學校的集體生活,逐漸變得話少、孤僻,不願與同學交流,課餘時間多獨自待在宿舍里看書。

因平時極少與人交流,良良遇事總是一個人反覆思考,有時看見白色就想到黑魚,看見筷子就想到盤子,看見蘋果就會聯想到蘋果是什麼味道的、蘋果在哪裡生長等問題,像這樣不由自主地反覆想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這使良良感到非常痛苦,經常心煩急躁,晚上睡眠時間也減少了。

當出現這種情況時,千萬不要大意,因為有可能是患上了強迫障礙。




什麼是強迫障礙


強迫障礙也叫強迫症,是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特徵的病症,兒童青少年群體患病率高、致殘率高,且治療困難。

強迫障礙患者會出現反覆的思維和行為,大部分是非自願的,而且不受患者控制,有時會跟自己的價值觀相違背,患者越抵抗就越痛苦。病情容易反覆,有些患者治療好轉後,一旦有誘因,可能又會引起疾病復發或加重,從原來的單純強迫觀念轉變為強迫行為。

如前面講到的良良,發病後多次到心理門診接受治療,並遵醫囑堅持服藥,強迫思維明顯減少,焦慮情緒也得到改善。但由於疫情影響,良良通過網絡和電視接收了大量與新冠肺炎相關的信息,加之無法按約定時間去心理門診接受治療,備在家裡的藥也吃完了,所以那些無法控制的想法再次出現。

更糟糕的是,良良還出現了一些強迫行為。例如:因為擔心自己及家人感染病毒,開始反覆地洗手;即使不出門,雙手不接觸任何不乾淨的物品,也會反覆洗手,反覆清洗衣服、餐具及水果,逐漸泛化到反覆穿脫衣服,反覆開關電源,反覆詢問疫情。

良良自己也覺得反覆思考問題及重複動作毫無意義,並為此感到心煩氣躁,但是不做的話又放心不下,心裡感覺更難受。




強迫障礙的症狀


強迫障礙可能與遺傳因素、心理環境因素、人格特質等有一定聯繫,主要有兩種症狀表現。

一種是強迫觀念。這種症狀是指反覆地闖入患者大腦中的意識,並持續存在的思想、觀念、表象、情緒、衝動或意向。這些意識對於患者來說並沒有什麼意義,換句話說,並不是患者自己想要的,有些甚至違反了個人意願,所以患者會用其他的思想或動作去抵抗,當抵抗不了、擺脫不了的時候,就會出現苦惱和焦慮。

另一種是強迫行為。這種症狀經常發生在強迫觀念之後。它是指強迫症患者通過反覆的行為或動作,去阻止或降低強迫觀念產生的焦慮和痛苦。

行為本身一般來說都被認為是沒有意義的,或者是沒有什麼效果的,而且反覆企圖去抵抗,會導致明顯的焦慮。強迫行為有的是外顯性的,也就是說能被看見的一些行為;有的則是比較隱蔽的,比如默默地計數,或者心中祈禱。

強迫行為其實與患者所擔心或害怕的事情之間往往沒什麼聯繫,也並不符合邏輯。比如良良疫情期間沒有出門,但在強迫行為下,不斷地更換衣服,反反覆覆地洗手、洗衣服。

有些患者還有迴避行為表現,往往通過迴避誘發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的人物、地點或事情來減輕自己的焦慮情緒。


強迫障礙患者如何進行自我調節


強迫障礙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從認知、情緒及行為等方面來進行自我調節。

1.認知調節 可以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強行停止當下的思考,或者做其他事情來轉移注意力,從而改善強迫症狀。多對自己比「OK」,從心底里認可自己。




2.情緒調節 可以嘗試面對可能引起恐懼、焦慮的環境或物品,然後進行自我接納,提升自信心和人際溝通能力,慢慢地克服強迫行為。

3.行為調節 比如患者有反覆洗手的強迫行為,可以逐漸減少洗手頻率,慢慢使自己的行為接近或達到正常狀態。


強迫障礙患者通常對生活中極其常見或簡單的事物和現象過分關注、反覆思索,雖然知道自己的追根究底沒有什麼意義,卻無法停止,並因此產生強烈的焦慮情緒。有時為了緩解焦慮情緒,患者又往往通過一些行為來消除自己內心的不安,也就逐漸形成強迫行為,嚴重者會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學習。

強迫障礙自動緩解或者痊癒的可能性比較小,但多數患者如果堅持治療,仍然可以改善強迫障礙帶來的不適症狀,達到與正常人一樣的生活質量。

在治療過程中,建議患者在進行自我調節的同時,積極聽從專業心理醫生的建議,避免過於排斥,只有積極配合治療,才能獲得更好的預後。

作者:王長虹 新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授

審核:張志勇 新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主任醫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