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湘桂戰役:損兵60萬,喪失146座城市,國軍為何如此慘敗?

hello江同學 發佈 2023-11-14T18:54:02.599709+00:00

從目前公開的資料來看,整個豫湘桂戰役,國軍損失兵力達60萬,喪失4個省會級城市,146座中小城市,以及20餘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還有7個空軍基地,36個飛機場也被日軍毀於一旦。

1944年4月,豫湘桂戰役爆發,這場戰役持續8個月之久,是日本陸軍意圖攻入中國內陸(打通滇緬戰場和大陸交通線)的又一次大規模正面作戰。

從目前公開的資料來看,整個豫湘桂戰役,國軍損失兵力達60萬,喪失4個省會級城市,146座中小城市,以及20餘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還有7個空軍基地,36個飛機場也被日軍毀於一旦。

其中,空軍基地、機場的喪失,讓本就孱弱的中國空軍力量進一步被削弱,制空權後期多以美國援華航空隊對峙日本航空隊進扼制。

首先,我們要知道,國軍在整個豫湘桂戰場,投入了130萬可以機動的兵力,而日軍也集結到戰後規模最大進攻兵力40餘萬,可以算是舉全國機動兵力進行作戰。

在這樣的兵力對比下,國軍是明顯占有數量優勢的。同時,後期的國軍部隊武器裝備也是比抗戰初期大有提升。不僅空中有的支援,陸地還有美械、蘇械裝備的支持。

那麼,為何國軍還會在豫湘桂戰役中損失超60萬的兵力,而日軍陣亡人數不過5萬,這又是什麼原因?

先插幾句題外話!

其實,從戰略層面來說,國軍是處於優勢地位,日軍雖然打通了大陸交通線,但是也造成其作戰師團的疲憊,損失也是不可估量,而且大陸交通線的暢通,兵力捉襟見肘的日本軍隊也無法有效保障。(修復和維護鐵路線路都是一筆不小投入)

有趣的是,日軍想要打通的大陸交通線,其實是十分雞肋的一項計劃。為什麼這麼說?所謂的大陸交通線就是想依靠當時國內的公路、鐵路網進行重新組網聯繫。

但是,日軍大本營不知道有沒有考慮過,大陸交通線深入內陸幾千里,只要有一點被國軍部隊破壞,都可以讓其癱瘓,根本無法做到交通戰略的需求。

同時,這裡需要提一點,雖然國軍在豫湘桂戰役中處於戰術失利,損失慘重(總體上的全局作戰,國軍幾乎是表現不佳)。但是,強弩之末的日軍在第二年就無法有效抵擋中國軍隊的持續性反攻了。

所以,可以說豫湘桂戰役算得上是日本軍隊戰敗投降之前的迴光返照,拼足力氣和中國軍隊搏鬥,其實就是為本土防衛做足準備工作。

我們再來進入文章主題,那就是「裝備精良」的國軍部隊,在豫湘桂戰役中,為何表現不佳?

首先,豫湘桂戰役並非是單一戰場,而是由豫中、長衡、桂柳三場戰役組成,而三場戰役旗下又包含各類大小戰役,是一個點面集合的大兵團會戰。

其實,豫湘桂戰役和抗戰戰略相持階段的正面作戰有明顯不同,那就是雙方兵力的對比是較為接近的,而日軍主要側重於攻城掠地,一向被後方大本營冠以防守思想的國軍部隊,自然不敵偏向於積極進攻的日軍野戰部隊。

所以,這也是豫湘桂戰役中,國軍兵力損失較大的一大原因!

接下來,再來說說豫湘桂戰役中的日軍,這支集中以第11集團軍為優勢兵員的部隊,作戰章法已經得到明顯改良,即以機動作戰為主,並且裝甲部隊使用,注重步坦協同作戰。

在衡陽保衛戰中,國軍部隊勉強還能以城池作為基礎防守,抵擋日軍正面進攻,但是隨著日軍兵馬不斷增加,衡陽最後也是付之一炬,而國軍部隊失去正面屏障後,戰鬥力也隨之下降。

也就是說,當時的國軍部門,過於信任對於第一城池防線的依賴,導致城池被攻破後,機動作戰遠遜色於日軍,自然損失慘重,也可以理解國軍部隊沒有機動作戰意識。

還有一點也是比較重要。前文說道,抗戰後期,中國確實收到不少來自盟軍的各種物資資源,也能組建一些精銳部隊。

但是,隨著戰爭推進,傳統海路已經被完全切斷,唯一的外援通道就是滇緬公路,而還時常遭遇日軍襲擊,長時間的戰爭和封鎖,已經導致國軍和軍隊發展都是顯得十分疲憊。

所以,此時國內的精良軍械還有糧食藥品,已經出現了嚴重短缺。而此時正處於太平洋戰爭泥潭的日軍,卻還能實現裝甲力量加強,而兵械糧食也沒有明顯下降。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自古以來都是這個道理。很明顯,當時的國軍部隊歷經數年戰爭摧殘,意志力和抵抗力有衰弱之勢,甚至還有輕敵之意,這也導致國軍在豫湘桂戰役敗得如此慘烈。

當然,深究到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國軍統帥部高層的無能和庸才。國軍對於日軍的正面作戰意圖從一開始就預判錯了,導致後續沒有相應的應急方案應對。

為什麼這麼說呢?

早在豫湘桂戰役爆發之前,日軍就已經開始源源不斷地軍隊調動、武器補給調撥,以及對於附近國軍部隊的試探性進攻。

其實,這一切都表明,日軍將要發動一場全新的大規模戰役,但是不缺情報資源的國軍統帥部,卻根本沒有把日軍放在眼裡,認為不過是日軍自導自演罷了,他們只願等著日軍被盟軍牽制住,進而不敢窺探內陸。

國軍統帥部為什麼這麼想?因為他們覺得日軍不敢集結大規模兵力作戰,他們已經陷入太平洋戰爭泥潭,甚至還會從亞洲戰場抽調部隊,而且國內製空權也不在日軍手中,所以便對於日軍的軍事調動漠不關心。

所以,這也預示著國軍部隊勢必會遭遇軍事失敗的結局!

總體來說,豫湘桂戰役的失敗,就是國軍統帥高層的無能,他們完全放棄主動作戰,而是採取靜待時機的被動防禦作戰(後期的日軍部隊甚至靠著國軍的物資進行「以戰養戰」式作戰),想著通過美國能夠達成利益最大化(保持部隊實力,想要為日後內戰做準備),所以這也讓當時的美軍十分不解。

從這時,美國人對於國民政府的態度就已經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他們無法理解一支完全可以主動出擊,收復國土的部隊,卻是敗得如此之快,果真是難泥扶不上牆。

當然,也有原因說是滇緬戰場的開闢,讓國軍部隊中的能征善戰的機動部隊大量流失。國內的多數士兵戰鬥力不佳,對於長時間征戰的日軍有些力不從心,這一點確實是有影響。

當時的國軍高層,萬萬也沒有想到,日軍還有能力發揮一場大規模作戰,導致失去進行積極備戰的時間。

然後,就是制空權的問題。到1944年,日軍對於國內領空的威脅已經十分有限,多數領空已經被中美航空部隊牢牢控制,就算是衡陽境內的機場被毀。

但是,四川大後方還有機場,包括雲南,都可以覆蓋到對於日本本土的轟炸,這也間接說明日軍在豫湘桂戰役的戰略失敗,並沒有改變制空權優勝劣汰的轉變,反而加劇日軍海空力量的削弱。

同時,因為國軍在日軍一號作戰中潰敗,導致國府高層和史迪威的關係惡化,而這也讓美軍對於國軍部隊作戰能力的不信任。

這一切的背後,其實就是國軍內部統治和管理的腐朽,完全失去進取心,偏安一隅,唱著「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