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印尼客家人和他們的客聯總會

丁見印尼紀事 發佈 2023-11-15T11:23:00.141242+00:00

編前小注:前幾天,一位國內來的,希望了解印尼華社的粉絲朋友問我:「丁老師,你能不能寫篇文章?系統地介紹一下印尼那些有分量的華人社團,讓我們有個基本了解。」

編前小註:

前幾天,一位國內來的,希望了解印尼華社的粉絲朋友問我:

「丁老師,你能不能寫篇文章?系統地介紹一下印尼那些有分量的華人社團,讓我們有個基本了解。」

印尼華社林立,影響力比較大的「全國性」華社不超過十家,我也只是採訪過其中一些「地緣性」的華社。

例如廣東籍華人的幾個社團總會——印尼客屬聯誼總會、印尼潮州總會、印尼廣肇總會、印尼海南總會(海南歷史上曾經屬於廣東省,儘管1988年就成立了海南省,但是印尼海南總會按從前習慣加入了印尼廣東社團聯合總會),因為幫他們編寫過特刊,所以相對知道的多一點。

從本期開始,我就分別介紹一番。此類文字屬「公文」性質,也就是敘述一下上述社團的來龍去脈,並非講故事,可讀性一般,大家有興趣就看一下吧。

首先講印尼客家人和他們的社團總會。

歷史已告訴我,你怎樣走過

——閒話客家人與印尼客聯總會

客家人的歷史及特徵

「客家人」是指中國古代在中原地區因戰亂和饑荒等災難遷徙到南方的漢族人。歷史上,客家人有五次由北向南遷徙的過程,時間跨度達1500年,顛沛流離、飽經風霜,歷盡艱難困苦。從某種意義上說,客家人的歷史就是一部堅韌不拔的血淚奮鬥史。

從唐宋到明清,客家先民扶老攜幼,背負中原文明,披荊斬棘,篳路藍縷,戰激流天塹,渡黃河長江,越武夷南嶺,紮根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地帶,男耕女織,發展生產,播種文明,展現出一幅精彩生動的自給自足的耕讀文化圖。

至此,一個在語言、民情、風俗、文化等方面與既有割捨不斷的淵源,而又相對獨立的、具有顯著特徵的客家民系便在中國南方形成了。

客家人最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寧賣祖宗田 不忘祖宗言」。

客家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所以不是所有南遷的漢族人都是客家人,因為客家人有自己獨特的方言、習俗、 建築,還有客家山歌。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江西三省,另外台灣、香港和海外亦有大量客家人。

客家民居還有一個特徵,是閩西的圓形土樓和廣東梅州的圍龍屋,名揚中外。

據說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偵察衛星把土樓當成中國的核武器發射場,嚇了一跳,說中國怎麼有那麼多發射飛彈的基地!

的確,一個圍龍屋就像一座城堡, 堅固耐用,十幾代人住下來也不會坍塌。

客家婦女是賢慧勤勞數第一的女性,她們從不纏腳,這是舊時客家女子與傳統漢族婦女的最大的區別。

她們在和平年代養家育兒,戰時又可以上戰場。相傳南宋末年趙家皇帝被元軍追殺,被梅縣一群上山砍柴的客家婦女所救,皇上因此賜封客家女性死後為「孺人」。「孺人」本是五品知府以上官員夫人死後的稱謂,普通客家女性故後稱為「孺人」,可見其當時的社會地位之高。

矗立於梅州客家博物館的《客家母親》雕塑。描述了春耕時節,一名孩童熟睡在年輕的客家母親的背上,母親以人代牛,傾力前行的苦耕形象,既體現了客家母親背負著「四頭四尾」(家頭教尾、灶頭鑊尾、針頭線尾、田頭地尾)的艱苦重擔,又謳歌了這一群體「敢負人間苦難」的奮鬥精神。

客家人在戰亂中逃生到廣東後,仍以農耕為生,當時較平坦地帶的土地早就被當地族人開墾,為了生存只能蝸居較為偏遠的山林。

作為「少數民族」的客家人,為了避免和本地族人發生衝突,他們不得不選擇忍讓和順從,從而形成了逆來順受、隨遇而安、不與人爭強的族群性格。

客家人喜歡說:「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他們認為,說空話無補於事,做實事必有收穫。「隨份耕鋤收地利,他時飽暖謝蒼天」、「百般武藝,不值鋤頭落地」,這是客家地區流傳的歌謠,反映了客家人求真務實的精神。

客家先民來自中原,多是世家貴胄,書香門第,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他們帶走的是中原文化的精髓,其中能使他們開拓創新、民系發達的就是重視教育、發展教育。」對故地的文化猶存不忘,依然存在儒家所謂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傳統觀念。

客家地區父教子習、兄弟相長、崇文重教的風尚,與南來的中原士族帶來的文化傳統是一脈相承的。

印度尼西亞的客家人

印度尼西亞素有「千島之國」的美譽, 人口2.7億, 其中華人約2000萬,其中客家人占四成左右,至少八九百萬。由此可見,印度尼西亞為海外客家移民聚集的第一大國。

上圖:2014年8月30日,印尼客家博物館舉行開幕典禮,葉聯禮總主席、時任印尼教育文化部部長默罕默德•努夫婦、中國駐印尼大使謝鋒賢伉儷、劉玉飛參贊兼總領事與傅志寬、彭雲鵬、梁世禎、陳志明、藍德良、游繼志賢伉儷、葉正欣等客家賢達。

下圖:印尼客屬聯誼總會「2023 年新春元宵晚會」,客家社團領導人與各地客家鄉親的合影。

他們在印尼城鎮普遍以經商為主,其中以雜貨、菸酒、皮鞋、首飾、縫衣、藥材等業為最多;此外在鄉村及種植場裡則以種植樹膠、椰子、菸草為多;而勿里洞及邦加的客家人則多以開採錫礦為主。

客家人從廣東、福建遷移來到印尼的歷史悠久。比如梅州客家人南渡印尼的最早紀錄,有史料記載,距今已有740年左右。

印尼客家博物館陳列的早年客家人下南洋的「紅頭船」掛圖。

客家人從中原南遷後,廣闊的南方平原和良好環境已被他人占據,客家人只好往邊遠山區遷徙而居。山區土地貧瘠,交通不便,謀生困難,災荒不斷,素有勤勞刻苦的客家人為了生計,不得不遠走他鄉,另謀生路。梅州境內梅江、韓江貫穿其間,且通往汕頭港口,是唯一的水上交通要道,也是最佳的出洋選擇,故鄉民多由此向南洋各地謀生。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清帝國門戶洞開,政府已無力阻止華工出國謀生。中國的動亂,加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陸續控制且開發東南亞資源,需要大批人力,因此閩粵兩地的窮苦農民,或自願、或受騙,相繼大舉過番到南洋。

包括客家人在內的早期華僑勞工聚集在印尼碼頭。

近百年來,以廣東梅州一帶為主的客家人出洋來印尼,一般上還有下列途徑:

一是「水客」引帶出洋。「水客」是往返唐山與南洋之間,專門替華僑和僑眷帶信,代寫書信,帶銀錢,捎物品,甚至捎帶人員出洋的職業人員。水客從華僑那裡收取若干「走水錢」的報酬,一般為花費銀錢的3%至10%。此業務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水客成為海外華僑和鄉民的橋樑和紐帶。

二是「婚配出洋。過去,出洋者多為男青壯年,在家尚無妻室。到南洋經過三年五載艱苦努力,有了一定積蓄,便請家鄉親人物色女子,待『水客』返鄉復出時,把唐山妹帶出成親。有些華僑後裔,也因長輩之命,委託『水客』從原鄉帶出姑娘進行婚配。昔時,梅州各縣男子大多都外出謀生,鄉中女人占了絕大部分,加之山多田少,生活艱難,許多青年姑娘都樂於去過番,嫁給華僑。

三是繼承財產。在海外的華僑,經過幾十年辛勤耕耘,有了自己的事業,自己卻到了晚年或積勞成疾,繼續經營管理已力不從心。

為了後繼有人。於是就讓其國內的親人出國接管繼承其事業。除此,還有相當一些人因事業的壯大,人手不足,請原鄉親友出洋協助,這在梅州鄉間占有一定的比重。

印尼客屬聯誼總會的成立與演變

華人移居印尼後,為了溝通、聯絡、交流,在華人小區形成社團組織。早期社團組織的產生有其特定的背景,華人遠渡重洋來到異鄉,人生地不熟,必須借著社團組織的照顧闖出一片天,待年老體衰,仍需靠社團組織的幫忙處理善後。

民國時期,各行各業的會館、協會、宗親會等社團組織如雨後春筍般紛紛設立,各社團自行募款興建寬敞的聚會場所,社團原本贍養撫慰的功能也逐漸多元化,雖然自1965年起,在蘇哈托政府執政32年間,所有華人社團全被取締,但至1998年蘇哈托政權垮台後,各類型社團組織發展迅速,紛紛朝向國際化潮流邁進。

位於雅加達Batu Tulis Raya no.35 大街的印尼客屬聯誼總會會所。

客家人散居在印度尼西亞各個地區,各地都有客家團體,但沒有一個全國性的總會。為團結印尼各地的客屬鄉親,加強各地區客屬社團之聯繫,2008年3月24日,有二十個地區的客屬社團,聚集在首都雅加達召開全國各地區客屬代表大會,決議成立印度尼西亞客屬聯誼總會,並發表成立宣言。

大會推舉葉聯禮為總主席、傅志寬為監事長、張慶壽(已故)為輔導委員會主席、黃德新、熊德龍、楊克林為資深榮譽主席。

印尼客家人社團領袖葉聯禮先生近影。

在此之前,印度尼西亞已經有一個客聯社團,人們將其稱之為「老客聯」。

老客聯成立於1999年8月8日,並於當年10月15日得到了印尼政府的承認,是獲得印尼內政部批准成立的第一個華人合法社團。

2007年12月和2008年2月,印尼老客聯先後兩次發起召開全國客家團體代表「心連心」會議後,大家終於達成共識,決定組織一個由全印度尼西亞各地客家團體組織為會員的新印尼客屬總會,以團結全印尼客家人。

2008年5月3日晚,來自全國各地31個客屬社團共同組成的「印尼客屬聯誼總會」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正式宣布成立,並舉行第一屆理監事就職典禮,葉聯禮先生當選為新的印尼客聯總會總主席。

時任印尼總統蘇西洛高度讚揚客家人大團結,並先後兩次接見了印尼新客聯31個下屬社團領導;與此同時,於1999年8月成立的「印尼客屬聯誼總會」則易名為「印尼雅加達客屬聯誼會」。

從此,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八九百萬客家人終於有了團結、友愛、互助的大家庭。

從老客聯到新客聯,印尼客家人正在走向空前的團結。

2023年,客聯總會已在全國成立了62個客家社團分會,部分名單如下:

雅加達客屬聯誼會、印尼梅州會館、印尼蕉崚同鄉會、印尼惠州會館、印尼大埔同鄉會、勿里洞同鄉會、萬隆客屬聯誼會、泗水惠潮嘉會館、棉蘭客屬聯誼會、蘇家巫眉客屬聯誼會、梭羅客屬聯誼會、瑪琅客屬聯誼會、諫義里州客屬聯誼會、龍目客屬會館、錫江客屬慈善積德基金會、外南夢客屬聯誼會、茉莉芬州客屬聯誼會、任抹客屬聯誼會、亞齊司馬威客屬聯誼會、楠榜客屬懇親社、日惹客屬聯誼會、三寶壟客屬聯誼會、直葛客屬聯誼會、亞齊客屬聯誼會、蘇南(巨港)客家同鄉會、茂物客屬聯誼會、北加浪岸客屬聯誼會等。

多年來,印尼客屬聯誼總會在總主席葉聯禮率領下,多次出訪印尼各埠,積極聯絡各客屬社團及華社團體,維繫客家鄉誼,並熱心參與福利慈善工作,賑災濟貧。歷屆理監事成員皆熱心社會公益,並且積極組織參加世界客屬聯誼聯情活動,力促全球客家人的團結交流。

除開展上述常規性的活動之外,自印尼客總成立之後,在該組織推動下,還籌辦了許多有影響的大事令人刮目相看。

其中,由印尼客屬聯誼總會發動並籌建的「印尼客家博物館」,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值得大書一筆。

印尼客家博物館位於雅加達東區的印尼縮影公園內(下圖),是一座三層的客家土樓式建築,占地4800平方米,十分壯觀,它是海外最大的客家及華人博物館,它建成的背後,凝聚著眾多華人的巨大心血。

該博物館通過館藏文獻、圖片以及生產生活工具等歷史文物,系統介紹包括客家人在內的各省籍華僑前輩漂洋過海,來到印尼群島開拓創業、落地生根,與印尼各民族攜手建設國家的奮鬥史。

這座博物館主要由客家人捐款修建,因此命名為印尼客家博物館,雖然如此,但是其展覽主題卻反映的是華人植根印尼, 不忘中國魂的文化符號,實際上代表了全印尼華人的歷史。

印尼客家博物館「印尼華族與貢獻」照片牆。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

印尼首座反映印尼客家人歷史和文化的客家博物館於2014年8月30日落成,時任總統蘇西洛在揭幕儀式上讚揚印尼客家人勤奮、拼搏並且勇於迎接挑戰,為爭取印尼獨立、推動印尼發展和進步作出了貢獻。

總統表示,客家博物館的建立有助於印尼人民了解印尼客家人的歷史和文化,對推動社會多元化和民族融合有重要作用。

2014年8月30日,時任印尼總統蘇西洛和夫人在葉聯禮等人陪同下,出席印尼客家博物館落成開館慶典。

作為印尼一個龐大的群體,華人在當地繁衍生息已達數百年,其文化在保留自己原生特色的同時也與當地相交融。然而,由於歷史原因,在印尼著名的展示各個民族的特色景觀的縮影公園,此前唯獨沒有華人的代表建築,一些客家人中的有識之士對此耿耿於懷。

2012年,當地政府表示願意提供一塊土地給印尼客屬聯誼總會,他們決定建一座具有客家特色博物館,展示及承傳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在此前後,印尼客家精英、華人退役將軍熊德怡鄉賢亦為之功不可沒。

2018年印尼總統佐科參觀客家博物館時,接見熊德怡退役准將(右一)、李世鐮(右二)等客家精英人物。

同年1月,印尼客屬聯誼總會成立「印尼客家博物館籌建工委會」,李世鐮被特別委任為工委會主席。肩負重任的他當即組成團隊,並率先設計「印尼客家博物館館徽」,並撰寫《倡議書》。

從籌建到開館的兩年多時間,客聯總會大力推動,李世鐮及工委會奔走呼號,殫精竭慮,印尼全國各地客家鄉親出錢出力,250多名熱心人士踴躍捐款四百億印尼盾,還有香港曾憲梓先生和梅州市人民政府聞訊後也熱心捐款。

葉聯禮總主席向「印尼客家博物館籌建工委會」主席李世鐮頒發感謝狀。

上述這一切,不僅再次印證了客家人對於本民族文化無比執著的堅守與傳承,也歷史性地證明了印尼客聯總會傑出的社會動員力和執行力。

除了文化領域,印尼客聯的工作重點是教育和社會公益

今年四月,印尼目前唯一的中文雜誌《億樂榮》,在其封面人物報導中對葉聯禮領導的印尼客聯總會做了較為全面的總結。現摘錄如下:

由於深刻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印尼各地客家人社團都熱衷於教育事業,同心協力開辦學校。

其中之一,是位於雅加達本查靈安鎮Terusan Bandengan北街的崇德 (Budi Agung) 三語學校。這所三語學校由印尼客屬基金會創立,目前崇德 (Budi Agung) 三語學校學生人數已經超過1600名。

總主席葉聯禮說:「其實我們第一是搞社會事務, 第二是搞教育, 讓他們所在地的大部分客家人各自建校。比如在雅加達, 我們的學校採用三種語言教學。這三種語言的主語肯定是印尼語, 其次是英語, 第三是漢語普通話。」

在葉聯禮看來, 社會領域同樣重要。因此印尼客屬聯誼總會一直組織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例如幫助經濟有困難,但求學熱情高昂的客家人。

他說:「我們多數是在社會公益方面進行互動。因此,對於負擔不起或沒有足夠經濟能力的學生, 如果有念書的意願,,讀書聰明,我們將免費提供 (教育)。我們給他們一所不用交學費的學校。甚至我們也提供書本和校服。我們在教育和社會公益方面, 有著相同的目標。」除了那些負擔不起學費的人之外,印尼客屬聯誼總會還幫助患病的成員。

葉聯禮強調, 客家人不惜幫助他人, 尤其是身患重病的人。一聽說有客家人需要錢醫病, 就迅速行動籌款。他說:「如果有人生病, 我們會義無反顧地提供幫助。從不猶豫不決。我們團結起來捐贈, 目的是幫助有需要的人。這是客家人最有特色之處。

最近我們也為一位患有嚴重腎病的客家人捐款。我們在網站上呼籲大家互助, 用不了多久,就收到需要的款項。所以我們的目標是互相救濟、互相充實、互相幫助。」

葉聯禮繼續說:「我們不分誰富誰窮, 誰大誰小,理想只有一個:同是客家同胞就要緊湊在一起,團結最為重要。」

印尼客聯經常舉辦的另一項社會公益活動是獻血。各地眾多客屬代表 競相進行人道主義行動。總會優先協助印尼紅十字會提供獻血活動。

眾所周知, 每個地區的血袋供應 情況不一,小地方的紅十字會有時會出現血液庫存短缺,尤其是當新冠肺炎病例急劇上升時,對血液的需求持續增加。

葉聯禮透露:印尼客屬聯誼總會收集的血袋數量,每年都在增加。由此可見, 我們舉辦獻血活動,得到很多獻血者的支持。

他說:「時至今日, 每年有可能達到78次。第一年, 在全印尼收集獻血給紅十字會, 一年裡或多或少有將近三千袋血液。第二年有四千袋,第三年增加到五千袋、六千袋,最後是七千袋血液獻給印度尼西亞。」

2023年春節過後,葉聯禮總主席帶筆者回到他印尼的故鄉梭羅,參觀了慕名已久的梭羅河。左一系葉總的胞弟葉聯強先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