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洛江羅溪:「住在山裡的木荷」

鷺客社 發佈 2023-11-17T02:33:45.058454+00:00

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如果您滿意於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鷺客社」去年五月暮春時節,我啟動了去仙遊山區採風的行程。路過泉州洛江羅溪境內時,天候忽然轉陰,續而落起細雨來,前方道路與周遭山野頓時變得空濛一片,可稱煙雨之旅。

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於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鷺客社」

去年五月暮春時節,我啟動了去仙遊山區採風的行程。路過泉州洛江羅溪境內時,天候忽然轉陰,續而落起細雨來,前方道路與周遭山野頓時變得空濛一片,可稱煙雨之旅。說的也怪,我對泉州應該是比較熟悉了,對於洛江的羅溪鎮卻一直沒有概念。這座位於戴雲山脈邊沿的小鎮,遠離泉州市區,被連綿的群山所隔絕,像是一個孤立的鄉村世界。細雨中,車沿山中溪澗往羅溪方向行駛,在一處轉彎處,我看到路邊的基台上座落著一座小小的廟宇,停車探訪,得悉其名為「姑娘廟」,廟中神案確實供奉有一道「寺宮姑娘」的神位牌。廟前庭院一隅,一株花樹花期正盛,樹下滿地白花堆積,花色白,其形類桅子,有幽香,不知為何花。

續而前往,又是一廟宇,此廟位於山坡上,規模較大,名「龜峰岩」。在閩南語中,岩即是寺。據稱龜峰岩始建於北宋,寺廟的主殿為一座重檐歇山頂建築,裡面供奉關帝。右側亦有一殿供奉「五文昌」,此「五文昌」分別為文昌星、魁星、呂洞賓、關帝、朱衣神。其中,朱衣神較具神秘色彩,其出處與北宋文豪歐陽修有關,正如《夜航船》一書所記載的「朱衣點頭」典故,稱歐陽修在當考官查閱考生考卷時,老是感覺其座位後面站著一位朱衣人,只要朱衣人點頭的考卷文章,都會不知不覺入選,歐陽修每次回頭看時,卻又不見人影。以此典故,有句流傳甚廣的詩句稱:「文章自古無憑據,惟願朱衣暗點頭」。萬萬沒想到,僅是一段宋代的人文典故,竟然在中國的民間社會誕生了一位被民眾廣為膜拜的神秘神靈。可見,人類所營造的神,其實是內心需求的投射。

參觀罷龜峰岩,雨已停,天色發白。小車正要穿越羅溪鎮鎮中心,繼續向仙遊方向前進。半途忽然接到師儒草堂主人的邀茶信息,原來其隱居地點便是位於羅溪鎮山區的東庵村。我與其相識於一文友組織的南安九溪石厝村的採風之旅。印象中,她總是衣著漢服,手提竹籃,身影蹁躚地閃現在石厝村落的街頭巷尾。這種風格成為她行走時的一個鮮明特質。一個有趣的人物,其隱居的場所,必定是個有趣的地方。於是,我抱著好奇心,欣然折返,約十多分鐘,便到東庵。東庵整座村莊都在山地上,且背倚著茂密的森林,民居類似泉港的石厝類型。進村時,正是晌午,道中寂無一人,我與司機沙師傅索性下車步行,卻未曾尋訪到草堂,大有尋隱者不遇之感。途中,天忽又下雨,雨腳急襲,頭髮衣物頓時淋濕,遂倉惶疾奔至農家檐下,與居家的農人打探,方知草堂並非在村中,而是在村後山林里。於是,雨歇,繼續前行,不久,覓得一幽靜山道,道旁兩側樹木異常茂密,唯有小道如幽深隧洞般伸延向山中。道中,打開車窗,陣陣幽香撲鼻,地上落花星星點點,鮮白穠艷,依然是姑娘廟的那種。穿過林中小道後,人的眼界不禁豁然開朗,一處隱藏在森林中的私人院落呈現在面前。草堂之前有一片鋪著細石的空地,空地的一角是一間貨櫃改裝的白色小屋。

草堂主人早已微笑著站在門口的花樹下迎接。她的體型略瘦,臉形較圓,笑起來時,會露出嘴裡的一顆小虎牙。見我問及花樹,她告訴我,花樹學名叫木荷,是羅溪一帶常見的樹類,這個季節剛好是木荷開花的季節。羅溪木荷給我的印象太過深刻了,我覺得草堂主人的氣質恰好很像是這木荷。索性稱她為木荷吧。

木荷的師儒草堂名之為草堂,實則與院子裡的白色小屋一樣,同樣是由貨櫃改造,只是較為空闊,屋後三面牆均為落地的玻璃牆。牆周圍是一圈種上浮萍的水池,池中有青蛙吧,不時可以聽到蛙鳴。玻璃牆右側開了一道小門,經過架設在水池上方的木棧道,可以來到草堂的伙食棚。伙食棚邊上,有間攪拌機改裝的小屋。玻璃牆正後方,有種著香草的草壟,草壟位於山坡之上。站在草堂之內,可以透過玻璃俯瞰整個群山環繞的羅溪平原。草堂屋內懸掛著,這顯然就是「師儒」的結果。從龜峰岩的「五文昌」到師儒草堂的孔子像,我感覺背後有一些共同的精神脈絡,那就是對人文的推崇。雖然木荷只是一位普通的國學研習者,但她是少有的敢於在生活中實踐文化理念的人。「我喜歡古代的書籍,我喜歡古風的漢服,我喜歡在這種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環境裡,對與之有關的唐詩宋詞進行深度閱讀」,木荷說。木荷一邊說一邊泡著茶。茶香瀰漫在屋裡。茶桌左側的玻璃牆外是茂密的松林,松林中有松枝在晃動,原來是一隻松鼠在松針中探頭探腦。木荷告訴我,此地不只是有松鼠,豪豬、野雉、蒼鷹也經常岀沒。如果多呆幾天,往往就可以看到蒼鷹展開翅膀在空中滑行。木荷興高采烈地講述著,我可以體會到她內心儼如蒼鷹展翅般的自由意志。

從小時候開始,木荷的思想便顯得較為天馬行空,較為理想化。如因高考後不願復讀,堅持南下讀書,木荷的想法跟家人發生了較大的分歧。南下後,她夸下「海口」,主動停掉家人的經濟支持,靠自己自力更生,開始了各種各樣的打工生涯,從此,打工生涯貫穿了木荷的整個青春……。出於對攝影的熱愛,她也曾自費培訓過攝影。大學畢業後,木荷在廈門的培訓機構兢兢業業地給小朋友上過一段時間的傳統文化課。幾年前的一天,由於長期受田園詩風格影響和古人隱居生活方式的薰陶,她決定義無反顧地離城返鄉,追求自我,逐夢山野。最終,在機緣巧合之中,她穿著她的漢服,提著她的竹籃,出現在這座山林里,成為了東庵村的新村民。她選擇了這片充滿靈氣的山林,這片山林也選擇了充滿浪漫想法的她。於是,這塊曾經失敗過的文創項目在她的手裡,漸漸復甦出一點生氣。她從一位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化身為無所不能的鄉村女漢子,無論是開荒耕地,種花種菜,砍柴搬磚,燒火做飯,還是對草堂內外進行中式風格的軟裝設計,木荷躬身力行,從一點一滴開始,逐步把這片幽境打造成自己心目中的家園。木荷常若有所思的反省自己:「我是個一意孤行的人,對於家人而說,我是叛逆的,或許,我永遠做不到人們所稱道的那種聽話的孩子,因為,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想要追求什麼,然而,不管如何,我要感恩家人對自己的寬容,至少他們允許我選擇了自己的夢想」。

木荷很喜歡宋代連文鳳寫的一首《山居》詩。詩中寫道:「無名亦無利,非隱又非仙。逐獸機心息,聞禽野性便。俗淳猶近古,人老不知年。此是山居樂,山中別一天。」木荷就是這樣一個非隱又非仙的夢想追逐者,她沉迷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好意象中,已經遠離了大多數人的生活。在無數人逃離鄉村的時代背景下,她逆向而行,選擇了與無數留守老人共同守望山村的山居生活。這對一位男子漢而言猶為不易,何況是一位獨身的年輕女子。

有點孤傲,有點執著的木荷,她的內心並沒有外人想像中的那麼強大。她也知道,自己的選擇,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在山中這種「人老不知年」的環境中,她已經漸漸適應山居的生活,再也無法適應城市裡的工薪階層的上班節奏。特別是,隨著年紀的增長,談婚論嫁的需求不時也會在她的思想中盤旋縈繞。她也一度思考過回歸城市。「可是我忘不了山居的美,特別是下雨的時候。」說到這裡,木荷的眼睛裡閃現出孩子般的光芒。「你不用說,我懂!」我不由嘆息道。我又何嘗不曾擁有如此美好的山居生活呢。只是我有點懷疑,自己能堅持多久。我承認,我做不到木荷這種對山居生活的酷愛。

我問木荷一個人住在山裡,害怕與否。木荷笑著回答,不怕。木荷告訴我,她的母親是侗族人,由於小時候逃避計劃生育的緣故,她一出生被送到了湖南大山深處的侗寨,與外婆生活在一起,一直到很大了才接回泉州。正是因為從小在侗寨里長大,木荷才能適應今天的山居生活。此外,也正是由於從小就離開父母的緣故,木荷個性上也相對比較獨立,比較堅強。書儒草堂是用來提供給青少年研學或人文愛好者體驗山居之用,木荷賴以謀生。在顧客來得少的時候,草堂大多數時間是冷冷清清的。木荷會利用這些間歇期,看看書,練練毛筆,聽聽音樂。讓木荷驚喜的是,湖南的外婆會不時寄來臘肉,這讓她經常體會到來自童年的溫情。村民們對她也很友善,畢竟木荷的存在,使東庵這座小小的山村產生了一些青春的活力。

關於姑娘廟的「寺宮姑娘」,作為外地人的木荷並不清楚。她通過微信請教了東庵村的村長,村長告訴她,關於這座姑娘廟有著一段淒涼的往事。「寺宮姑娘」據說是本地溪東的一位善良孝順的姑娘,重病時,家裡窮沒錢治病,年紀輕輕就病死了,死後葬在廟宇所在地點。據村長所述,病死的姑娘在死後,其靈魂久駐不去,常幫助村民,並成為當地有名的「送花仙女」。祈求生子的婦女在她的神牌前如果取得白花,就可能生兒子,取得紅花,就可能生女兒。這樣的說法,與我前段時間研究的閩南「花婆」信仰極為相似,大抵應該是一類。如果聯想到小廟門口滿地都是的木荷白花,箇中倒是值得回味。

泡完茶,不知不覺,雨歇了,木荷帶著我與司機到附近走走。順著門前的林間小逕往下走,向右,是一座山林深處的寺廟,往下,一直往下,其低處,是一汪隱秘卻頗寬闊的湖水。湖水的四周,是極為蒼翠的森林,森林中同樣錯落著眾多的木荷。之前,也許曾有人想在湖邊經營民宿未果,至今湖邊依然殘留著一些棄用的木屋。此情此景,讓我想起梭羅筆下的瓦爾登湖。這裡真的很像瓦爾登湖,木荷確實有點像是女性梭羅,只不過其思想遠遠達不到梭羅的深刻,其文采也無法達到梭羅的才華橫溢。這就是木荷的選擇存在風險的原因。但我想,一切皆有可能,畢竟木荷才二十多歲,畢竟她還可能得到很多人的幫助。

從湖邊回來,天已薄暮。木荷給我和司機做了一頓臘肉配地瓜粥的小食,這臘肉就是木荷外婆從湖南寄來的臘肉。當天晚上,我和司機在木荷樹下的白色小屋下榻了一宿。第二天凌晨,我在無數的鳥鳴中醒來,不知有多少鳥類參加了此出清晨交響曲的聯合演出。它們不是特意演奏給我聽的,它們有它們的快樂,正如住在山裡的木荷。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歡迎朋友圈。但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後台申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