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出現海葬、冰葬等新方式,北大教授吳飛建議還是要土葬

frost看天下 發佈 2023-11-18T01:47:39.871441+00:00

時下,殯葬方式讓人們議論紛紛的是一句:火葬把人當成垃圾處理的話所引發。究竟是不得已而為之,還是缺乏人文關懷。


時下,殯葬方式讓人們議論紛紛的是一句:火葬把人當成垃圾處理的話所引發。究竟是不得已而為之,還是缺乏人文關懷。各人有不同的意見,而北大教授吳飛則明確提議恢復土葬。


吳飛何人,北京大學哲學宗教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社會倫理,喪禮儀式以及殯葬方式。


01


由於人口多,歷史悠久,中國的殯葬其實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看到的用棺材裝屍體,然後埋入地下,就是所稱的土葬。


雖然有著貴族和平民的區別,但是土葬這種方式是普遍的。只是貴族陪葬品會多一些,墓地會豪華一些,但都是埋入土裡。


這種歷史幾乎一直持續,其間也出現過諸如火葬的不同方式,比如南宋時期的南方,但這都是民間所為,而官方則一直是禁止的。



到了清朝, 由於統治者異族,滿人的做法是火燒遺體,然後收灰入土。但,其實這種下葬方式很難說是火葬還是土葬。不過在清朝的官方文書中是當成火葬而寫入的。


之後的晚清,由於受儒家文化影響,土葬再被推崇。入土為安深入人心。從康熙到雍正乾隆直接聖旨土葬,禁止火葬。只是在南方一些偏僻地區,星星點點仍然有禁而不止的火葬。


這樣,土葬作為基本制度,一直延續到新中國建國之後。

隨著建國後的基本穩定,人口與國力都飛速發展,很快,土葬這種殯葬方式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特別是一些城市周邊,只要有一塊山地,總會有大大小小的墳墓堆積。這還算好的。在沒有山地的地區,一望無際的平原地區,要留出墓地,只能犧牲耕地。


結果是雖萬千墓地,依然不能滿足需要。而且耕地也不能無止境被占用。國民經濟的發展,土地是最為寶貴的初級資源。


此外,作為土葬的墓地,被拿來大搞封建迷信那一套,風水朝向、墓地坐落、陰陽地段等,總之就是要分出個高低貴賤來,甚至出現了攀比的現象,無論是對土地資源還是別的方面都是一種浪費。

02



基於這樣的情形,國家下決心推動殯葬改革,提倡火葬,限制土葬。搶資源,破迷信。文明節儉搞殯葬。


然而,事實證明不是那麼簡單。中國人入土為安的思想根深蒂固。把屍體燒了簡直等同於不孝。許許多多的人在思想上過不去,一度產生了極大的阻力。


死者家屬依然會想盡各種辦法埋到土裡,即便是屍體火化了,依舊會裝到棺材裡,再埋到地下。如此操作,便失去了殯葬改革的意義。即沒解約土地,也沒消除封建思想。

應該說最初改革殯葬由土葬變火葬本意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基於種種現實,最後落到了一個尷尬的「火燒土葬」的局面。而且,由於火葬一直沒有一套規範的操作流程,其實,基本上就是把屍體燒掉,至於骨灰怎麼辦,基本上是任由自己處置了。


如此下來,目前的殯葬現狀可以說是亂作一團。各地區,各省份,完全不一樣。誰也說不清弄不明。

也正是因為如此,吳教授才提出恢復土葬的建議。最起碼能夠去除一些形式上的東西,而且土葬的確是與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人文偏好相符合的。火葬的一把火也的確是對人類有不尊重之嫌。肉體歸於大地,能夠被分解,也符合環保的理念。


弊端就是土地的絕對數量在逐漸減少,這一方式不可延續。全世界都在面臨這個問題。而且,不能無限制占用土地幾乎是肯定的。必須尋求殯葬的替代方式。


這就是目前國家基本上允許群眾自己處理的尷尬。因為沒有好辦法。


03


好在,科學在不斷發展。人類對於自身肉體的處置應該不會難於生命意義的施行。辦法總會有的。


2011年,韓國大田保健大學張萬石教授在武漢與殯葬業有關人士交流指出,「冰葬」可作為一種新技術運用到殯葬的實踐中。我民政部門有關人士表達了積極了解的意願。

在零下196℃的低溫下利用液態氮氣儲存死者遺體,有機組織很快就會脫水,再利用超聲波,遺體就會粉末化成為骨灰。這個辦法效率高,且沒有環境污染。


此外,海葬也是近年來已經被推行的一種殯葬方式。這種方式其實是源自於北歐海盜,因他們有實際殯葬困難,就在海上舉行個儀式。


海葬其實也是要先燒成骨灰,再撒入大海。人體骨灰屬無機物碳酸鈣,並非有毒有害物質,不會引起水質污染。而且,骨灰的量在汪洋大海中也可忽略不計。不失為一個好的殯葬方式。

自老一輩革命家周總理等遺言把骨灰撒入大海之後,這種有點雅的殯葬方式為許多人所接受,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海葬這種方式。


當然,有些基於民族宗教等緣由無法接受海葬的地區也存在。這都靠發展和理念的變更而實現了,人類總是朝著文明的方向在前行。

此外,近年來還有「樹葬」、「花葬」等出現,用竹木、蘆葦等木料加上粘化劑製作成一副棺材,將死者裝在其中下葬,而後在地面上種植一棵樹以作標記,並將信息資料都錄入網際網路。不失為一種既環保綠色,又小資的殯葬方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