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彰顯拓跋氏後裔的時代心理

山西畫報忻州記者站 發佈 2023-11-18T15:58:05.065091+00:00

忻州在線訊(作者狄寶心)關於元好問的族籍,過去一直有激烈爭論,其實不宜用漢化的時間、深度來衡量。老舍、啟功、金庸這些漢化極深的作家、學者,都自視為滿族人,我們不能不認可其民族身份。元好問屢屢表示自己是北魏皇族拓跋氏之後,如《會善寺》載:「白塔沉沉插翠微,魏家宮闕此余基。

忻州在線訊(作者狄寶心)關於元好問的族籍,過去一直有激烈爭論,其實不宜用漢化的時間、深度來衡量。老舍、啟功、金庸這些漢化極深的作家、學者,都自視為滿族人,我們不能不認可其民族身份。元好問屢屢表示自己是北魏皇族拓跋氏之後,如《會善寺》載:「白塔沉沉插翠微,魏家宮闕此余基。人生富貴有遺恨,世事廢興無了期。勝概只今歸鷲領,煙花從昔繞龍墀。長松想是前朝物,及見諸孫賦黍離。」究其原因,或許與遼金元以來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時代背景、社會思潮有密切聯繫。

在夷夏平等互補的時代氛圍中,元好問並不像匈奴人改姓劉、完顏氏改姓王那樣恐遭不測避而不提,反而在記述中往往對傑出人士的族源重筆書寫。像耶律履、完顏璹這些遼、金皇族自不待言,即使如平民李汾、張澄,亦指出其來自西域沙陀族、遼東烏若族。在《恆州刺史馬君神道碑》中,更稱一位回紇後裔為「花門(回紇的代稱)貴種」,以此管窺,元氏認同拓跋氏後裔。這一觀念從時人對他的稱譽中亦可看出——「寺元魏離宮,十日來凡兩」「今同魏諸孫,再到風煙上」「魏帝兒孫氣似龍,而今飄泊困塵中」「元氏從來多慷慨,並門自古出英雄」。

由此看來,元好問彰顯拓跋氏後裔,是民族融合進入新階段的產物,有深遠的文化意義。家鉉翁《題中州詩集後》曰:「壤地有南北,而人物無南北,道統文脈無南北,雖在萬里外,皆中州也……盛矣哉,元子之為此名也。廣矣哉,元子之用心也。」他認為元氏命名的「中州」不是地理概念,而是以「道統」「文脈」為權衡標準,旨在強調超越種族歧視,「唯賢不唯親」,認可中華各族都有繼承道統、文統的權利。所以在元好問作品集中,鮮見種族歧視的字眼。

筆者奉《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編委會之命撰《〈元好問集〉解讀》時,未採納資深學者要求淡化族籍的建議,堅持彰顯這位北族後裔的民族認同、文化自信與非傳統型文人的內在聯繫,強調其民生至上不辨夷夏的正統觀、多族一體的大中國疆域觀及胡漢文化優勢互補的中華文化共同體理念,認為這正是元好問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特殊價值所在。

來源:忻州在線

山西畫報忻州記者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