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為何選資質平庸的咸豐,也不願立出色的老六?被忽悠了是重點

讀書悟道 發佈 2023-11-25T04:02:10.305674+00:00

自雍正之後,清皇室以密詔形式確立繼承人,就是寫一道關於繼承人的諭旨,放於錦匣內,藏於「正大光明」匾額後,待老皇帝升天后,再重臣的見證下取出,並當眾宣讀繼位人。

道光死後,眾臣拿出密詔,打開一看卻是一臉疑惑。


自雍正之後,清皇室以密詔形式確立繼承人,就是寫一道關於繼承人的諭旨,放於錦匣內,藏於「正大光明」匾額後,待老皇帝升天后,再重臣的見證下取出,並當眾宣讀繼位人。


一般來說,錦匣內僅一道諭旨,但到了道光皇帝時,錦匣內卻出現了兩道諭旨,一道確立了以皇四子奕詝為接班人,另一道則是封了皇六子奕訢為親王。


道光為何要整這麼一出?大臣們疑惑不解,後世學者也對此眾說紛紜。

其實,道光如此做,筆者認為,他有著難言之隱,也透視出他內心的矛盾,甚至是他性格上的缺陷。


有人說,咸豐能當上皇帝,那得感謝他的母親,因為孝全成皇后生前頗受道光帝的寵幸;也有人說,咸豐要感謝他的老師,因為他的老師杜受田給他支了一絕招,使他贏得了道光的歡心;還有人說,道光立儲的出發點無非本著立嫡立長的原則。


上述三個因素,如果道光認定其中之一,他完全可以心安理得選擇一個兒子為儲君,寫一道諭旨即可。


但錦匣內出現了兩道諭旨,此舉正好反應出道光的內心矛盾,筆者認為,實際在他心裡, 不論是皇四子還是皇六子,都不是他想要的皇帝人選,選擇咸豐只是一個無奈的選擇。


那麼他想要的繼承人是什麼樣的呢?

仁孝排在首位


咸豐能當上皇帝,的確要感謝他的老師杜受田,此人工於心計,善於謀略,在咸豐與奕訢爭奪帝位僵持不下時,他向咸豐提了一條很有建設性的建議,那就是「藏拙示仁」


清朝帝王都比較重視對皇子們的教育,四書五經是必學科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大學》,在「平天下」一章中重點講的就是「仁孝」觀。


起源於白山黑水間的女真人,進入中原後接受了漢化,對儒家的「仁孝」觀尤為推崇。


清朝不論皇帝還是皇后,他們的徽號中大多都會帶上一個「孝」字,如努爾哈赤的徽號中有「仁孝睿武 」,皇太極有「寬溫仁聖 睿孝敬敏 」,順治帝有「弘功至仁 純孝 」,康熙的諡號為「仁皇帝」,等等,而所有的皇后,其徽號均以「孝」開頭。


由此可見,清朝統治者對儒家「仁孝」觀的重視程度。當然,道光也不例外,在選立儲君時,除了立嫡立長之外,忠孝仁厚也是考核未來儲君的重要標準。


在這一點上,咸豐經杜受田指點,在實施後,馬上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比如:在一次木蘭圍獵中,杜受田告誡咸豐千萬不可殺生,務必一箭不發,空手而歸。


事後道光問咸豐,為何如此?

咸豐邊哭邊答,說:「兒臣見一母鹿攜幼鹿,不忍射之,因射幼鹿,母鹿必心哀而死,射母鹿,幼鹿必無食而亡。」,道光聽後,不禁讚嘆他:「真仁德之君也」!


這不就是一件小事嘛,道光反應至於這麼大嗎?如果你不信仁孝的影響力,那我們再看看皇長子奕緯是怎麼死的。


道光有九個兒子,但長子、次子和三子都接連死去,次子、三子兩三歲早夭,皇長子活到23歲也去世了。


不少傳聞都說皇長子奕緯是被道光踢死的,那麼道光為何如此動怒呢?起因便是奕緯讀書不用功,而且還不尊師重道。


老師勸他好好讀書,他嫌人家嘮叨,要挾說,等他做了皇帝就把老師殺了。此話傳到道光耳中,奕緯被打了二十大板,但仍不服氣,道光氣上心頭,一腳正好踢中奕緯的命根子,最後一命嗚呼了!


奕緯死時是道光十一年,咸豐和奕訢還沒出生,可以想像,儘管奕緯不是嫡子,但作為長子,道光實際是將奕緯作為太子來培養的,對他抱有很大的厚望,但誰知奕緯如此不可教也,終落得一個不堪的下場。


奕緯之死,從事件本質上來看,就是死於不仁不孝,而杜受田就是抓住清朝帝王的軟肋,讓咸豐贏得了帝位。

道光的詔書是在死前半個月才寫好的,在他病重期間,再次召見了皇帝候選人:咸豐和奕訢。


在入見前,他們的老師分別對二人進行了囑咐,奕訢的老師說:「上若垂詢,當知無不言。」,而咸豐的老師卻說:「條陳時政必不如人,故伏泣流涕僅表孺慕之誠為上。」


所以,奕訢在道光面前侃侃而談,盡展其才;而咸豐則看著病重的道光,也沒有什麼出彩的回答,只管伏地痛哭,說只願君父長壽安康。


咸豐再次使出他的殺手鐧--仁孝觀,最終奪得了皇位的大權。像這樣的戲份,雍正當年也用過,在康熙的幾個兒子激烈爭儲時,雍正其實也心動,但他採用的是另一種表現方式--仁孝,由此也博得了康熙的好感。


因此,雖然咸豐」忽悠「或者說」套路「了道光,但從仁孝的角度來看,咸豐和奕訢相比,咸豐確實是占了上風的。既然如此,道光為啥還要寫第二道諭旨,因為他的確也很欣賞皇六子奕訢的才華。

奕訢的才華與缺陷


道光在生命的最後關頭,曾在昏迷中問:「六阿哥到否?」,隨後看著趕來的奕訢,道光發出一聲微嘆去世了。


道光在將死之時,心裡仍掛念著六子,這足以說明他對奕訢的鐘愛。那麼奕訢有何優點呢?


道光十七年,五歲的奕訢入上書房讀書,開始接受極為嚴格而又特殊的文化教育。他天資聰穎,頗有才氣,先後拜穆彰阿、潘世恩、卓秉恬、翁心存、賈楨等名師為師,學習了儒家經典、詩文、滿蒙漢文字和武功騎射。


奕訢在各方面都表現優異,而且還易於接受新事物。據《清史稿》載,他曾與道光一起談論軍事,兩人共制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道光賜槍曰「棣華協力」,刀曰「寶鍔宣威」,並以白虹刀賜奕訢。


通過奕訢的表現,也可看出,道光很欣賞奕訢的才華,但奕訢恃才傲物,鋒芒外露,這也是儒家大忌,也是道光所忌諱的。


道光是一位守成之君,由他在任期間,經歷了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誕生,從此,大清走上了喪權辱國的道路。


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從側面也說明道光沒有應對戰爭的能力,反而對戰爭有恐懼心裡,甚至是逃避。當然中國近代史的落後不能全讓他來背鍋,但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的確開了一個不好的頭。


他的一生循規蹈矩,也不好聲色,還特別節儉,表面工作做得無可挑剔,但實質上什麼也沒幹。比如明著說禁鴉片,但皇宮內的皇太后卻可以吸食,打著孝道的名義將「以身作則」拋擲腦後,也是挺讓人醉的。

道光本身平庸,好自欺欺人,沒有魄力,保守至極,即便他欣賞奕訢,以他保守派的作風,也不會冒險將大清江山交到奕訢手上。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奕訢當了皇帝難道就能改變大清的命運嗎?從他後來與慈禧的較量中,我們也能看出,他雖然有才智,但帝王權術卻是欠缺的,一輩子在政治中心進進退退,無法立足,正如曾國藩的評價「極聰明而晃蕩不能立足」。


如果反過來看,咸豐反而在帝王權術方面還是有一手的。


綜上所述,道光帝選立皇位繼承人,首先注重的是仁德,其次是才智。因此,他選擇了守成的咸豐,但兩道諭旨也透露出他的心思,其實他想要的繼承人是咸豐與奕訢的結合體,這是他的理想繼承人。


但從現實出發,他雖然選擇了咸豐,也希望奕訢能盡力輔佐哥哥咸豐,共治江山,所以特別為奕訢寫了另一道諭旨,算是親自給奕訢抬咖位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