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石器時期的中國設計—中華設計史第1回 | 設計史太濃

設計史太濃 發佈 2023-11-29T04:03:04.801151+00:00

早在250萬年前,據說世界上就出現類似現代人的動物。而在中國,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古人類化石是1985年出土位於重慶的「巫山人」,距今約214萬年。雖說歷史沒有真相,但關於「設計的起源跟人類起源幾乎同步」相信很難遭到反對。因為學者們對人類起源的普遍共識都是:從製造工具開始。

早在250萬年前,據說世界上就出現類似現代人的動物。

而在中國,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古人類化石是1985年出土位於重慶的「巫山人」,距今約214萬年。

雖說歷史沒有真相,但關於「設計的起源跟人類起源幾乎同步」相信很難遭到反對。

因為學者們對人類起源的普遍共識都是:從製造工具開始。

製造工具的時候,設計就產生了。

所以人人都是設計師這件事,從考古學來看,也許是成立的。


一、石器時代


人類最早的工具主要用於勞動生產,常見材質是石頭、木頭跟骨頭,其中我們認為石頭最常見,所以人類的原始時期也被稱作「石器時代」。

但我也時常在想,有沒有可能因為石頭可以保存最久?確實有一些研究史前文化的學者認為在石器之前人類應該有一段使用木器的歷史。

這種推斷想來有理,遠古人類最早在森林生活為主,理所當然應該先用樹木加工為工具,而且對付木頭應該比對付石頭更容易些。

但這些只能留待日後我們發明出「時光機」後再來考證,如今是誰嗓門大就誰說了算。

考古學家們在前面談及的「巫山人」化石挖掘現場就出土了不少石器,而在中國不同地區,如安徽、山西、北京等地方也出土過時間在60萬-200萬年前的人類石器工具。

這些工具大致以砍砸、刮削、捶打、刺壓等幾種功能為主。

在此,我們就需要引入一個概念,就是「舊石器時期」與「新石器時期」。

這兩個時期的劃分標準就是加工石器的方式,舊石器時期主要依靠打制,比如碰砧、錘擊、砍砸等等。

當代人對此未免難以想像,因為我們只懂得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舊石器時期的工具設計因為受制於原始的製作手段,都是以硬核的功能需求為主,怎麼好用怎麼砸。

在中國地區,舊石器時代的遺存還是相對豐富的,綜合研究發現,這個時期的石器工具相對單一,主要是石錘、石砧(類似現在的砧板)、削刮器跟尖狀器一類。

但大家不要以為這些哥們沒有審美,雖然加工手段有限,但他們對石材的選擇還挺講究,比如軟硬度、色澤跟紋理等,明顯有過擇優汰劣,而材質一般是礫石、、石英岩為主。

而且他們也有造型觀念,在山西許家窯曾經出土一批距今10萬年前的石球,數量多達1000多件,石球的直徑在5公分到10公分之間,大部分都被敲打得均勻滾圓。

我們當然不明確石球的用途,也許是武器,也許是宗教禮器,又或許是個裝飾產品,但不可否認他們願意花很長時間來製作石球,源於彼此都認為這是美的,或者珍貴的。

現當代隔三岔五其實就會有一些品牌會以石器時期為靈感推出相關產品或者設計。

比如2008年時候英國服裝設計師塞因·卡拉揚(Hussein Chalayan)在其秋冬成衣設計中,就以類似舊石器時期的石頭作為項鍊飾品,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與設計概念性。

而「新石器時期」在考古學上定義為:以「磨製為主要手段製作石器」的時期。

中華民族的新石器時期被認為距今10000多年前,這個「多」的範圍不好界定,也許是11000年前,也可能是18000年前。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裡說到約在12000年前人類發生了「農業革命」,原始人開始從過去到處跑的採集狩獵變為相對穩定的定居生活,這個階段跟「新石器」同屬一個時期,所以某些資料里,兩者會劃上等號。

由於製作方式升級,新石器時期的設計可以說產生重大轉折,原始人製作的工具無論材料、功能還是造型上都可以說今非昔比。

材料上除了過去的石頭、木頭與骨頭之外,還有了陶製與銅製用品,功能上除了生產工具還新增了加工工具與紡織縫紉工具、捕魚工具及交通工具。

接下來將羅列的一些工具大家極可能連名字都不認識,請做好心理準備。

新石器時代的生產工具包含:石斧、石鋤、石鏟、石耜、石鐮、石耒等。(以上提及的工具一般也有骨製版本與木製版本)

加工工具則有:石錛、石鑿、石鑽、石磨棒、石磨盤、銅斧、銅刀、銅錐等。

紡織縫紉工具有石紡輪、骨針等。

捕魚工具則有骨鏃、矛跟鏢等。

交通工具則是獨木舟跟木筏。


二、農業革命與工具升級


學者們現在普遍認為農業革命是同時間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的,比如中東地區馴化了小麥跟豌豆,南美人學會種馬鈴薯跟養羊駝,而在中國,最早馴化的則是稻米、小米跟豬。

所以倉頡造字為何「家」的上半部是「宀」,下半部是「豕」很有道理,因為豕在甲骨文中代表豬,屋檐下面有豬說明這是個家庭。

農業革命後的定居生活對比過去採集狩獵明顯讓大家的時間多起來,時間多了難免無聊空虛,女人們可以聚在一起說八卦,而男人們則有了足夠耐心研發新型生產工具。

這個時期對於石制工具除了選擇材料之外,對切割、磨製、鑽孔、雕刻等環節都已經有了一定要求。

「磨製」一般就是將切割好的石材放在礪石上加水或者沙子進行打磨,磨製除了讓石材表明平整光滑,還可以對工具進行一定程度塑形。

而對比舊石器時期,鑽孔也是工具設計的一大進步,一般分為鑽穿、管穿跟啄穿等方式。

經過這兩種手段加工的石器除了看起來更順眼,讓鄰居羨慕之外,用途也可以更加專業,而且還能夠進行組合成為複合工具,提升工作效率。

比如一把經過磨製的光滑石刀再經過鑽孔處理後,就可以捆綁到木棒上固定,由此延長用力槓桿,用起來更省力。

比如1955年前後,在江蘇南京的北陰陽營中出土過一把七孔石刀就是典型代表,此刀推測製作於公元前4000-3000年之間,7個孔大小一致,間隔均勻,排列基本整齊,如此一來,開始形成點線面的設計韻律。

而早兩年,1953年陝西西安發現的半坡遺址也出土不少複合設計的工具,比如長柄斧、長柄錛及長柄鋤等,可以說其功能效用直到如今跟農民使用的耕作工具是完全一致的。

當一個設計很難再修改的時候,往往就說明這是個好的設計。


三、愛美之心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首飾也逐漸開始出現,比如黃河、長江下游的大汶口、上海青浦的良渚文化遺址中就出土了數量龐大的玉珠項鍊,組合頗為複雜,製作精美。

其中良渚文化中有個玉質項鍊由大小不等的腰鼓形玉珠穿成,這些玉珠有配色考慮,底部還有鈴鐺形態的吊墜,吊墜兩側有基本對稱的玉管,上面居然還有浮雕的獸面紋理。

這些設計考慮,說明他們開始清楚均衡、對比、對稱等方式是存在美感的。

最初他們獲取玉質裝飾品的方式很天然,跟過去採集食物一樣,當大家在揀選石料計劃製作工具的時候,偶爾會遇到一些紋理細密,色彩潤澤,晶瑩光滑的玉石。

因為這種石頭非常少見,物以稀為貴,大家就會收藏起來作為裝飾品,隨身攜帶把玩,或者奉獻給當時的氏族老大,又或者給一些重要人物陪葬。

從各種考古研究資料來看,中國古人奉行萬物有靈的觀念,不難想像他們相信玉石是山川精華,屬於上天恩賜,因此具有溝通天地鬼神的作用。

而到了新石器晚期,大家開始學會使用金屬(主要是紅銅)製作工具,對於石器製作的注意力就轉移到了製作裝飾品上。

玉器的設計製作由此基於石器技術逐漸獨立成項,大大豐富了奢侈品行業,跟骨頭、鹿角、貝殼,獸牙等並駕齊驅。

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品種已經比較多,比如玉壁、玉瑗、玉珏、玉璜、玉圭、玉管、玉珠及玉墜等。

玉壁是中間有孔的扁平圓形玉器,一般作為祭器,當孔放大則稱作玉瑗,玉瑗如今一般稱為玉環,據說遠古人類會作為臂環使用。

玉珏如今已經很少見,也呈圓環狀,但有個缺口,一般用做耳飾,缺口的作用是卡住耳朵。

而玉璜多數是半環型,兩端有孔,配合繩子就可以固定在人的額下作為裝飾,所以我們看一些以原始人為題的電影時,一些角色設計就會用到這樣的飾品。

由此我們就發現,10000年前的古人其實就奉行了「形式追隨功能」的設計原則,一類玉器最後的造型往往是由使用功能所決定的。

玉圭的造型是長條型,多數是上尖下方,而且刻有紋理居多,推測主要用於一些祭祀活動,或者作為裝飾擺件。

戰國末期成書的《周禮》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的說法,這六器就包含了玉壁、玉璜跟玉圭,其餘則是玉璋、玉與玉琥。


四、結案陳詞


中華設計史的第一回著重為大家介紹了我們祖先史前時期的石器設計情況,其中以生產工具與裝飾品為代表。

中華的設計智慧就是這樣從石器製作開始點滴積累,當然這只是祖先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設計覆蓋了方方面面,比如炊具、服裝與建築等都需要繼續一起探究。

接下來的內容跟本回類似,都會相對聚焦一個主題,將一件事情儘量說清楚,遠比同時說一堆事情更加靠譜。

感謝各位,下期再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