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時間,光谷製造了哪些「奇蹟」?

長三角g60激光聯盟 發佈 2023-11-30T07:02:39.253806+00:00

1988年,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正式掛牌成立,身背中國第一根石英光纖誕生地光環,亦成為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製基地。


35年時間,光谷製造的奇蹟不斷「上新」。


▲光谷地標建築之一、光谷「馬蹄蓮」大樓。受訪者供圖


1988年,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簡稱:)正式掛牌成立,身背中國第一根石英光纖誕生地光環,亦成為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製基地。這裡發出的「一束光」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光谷」。


35年間,中國光谷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保持戰略定力,如今在光電子信息領域「獨樹一幟」,這裡不單是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發基地、中國最大的光器件研發生產基地,還是中國最大的中小尺寸顯示面板基地以及中國最大的雷射產業基地之一。


35年間,中國光谷「鼓勵冒險,寬容失敗」,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完善創新孵化生態,目前初步建立了以湖北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國家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為基石的戰略科技力量矩陣。


35年間,從卓刀泉、魯巷到光谷東,中國光谷一路向東、「鐵棚拓荒」,一座覆蓋518平方公里、八大園區的科技新城蓬勃生長,闊步邁向一個閃耀著創新之光、宜業宜居的「世界光谷」。


以全球領先技術,乘風破浪,這片創新熱土已然擘畫出「世界光谷」願景——本世紀中葉,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中心,全面建成「世界光谷」。


追光35年,為集中展現中國光谷35年創新蝶變密碼,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光谷樣本,近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走訪光谷科技企業,探尋光谷老中青三代企業家精神,記錄光影間的新城崛起,試圖解碼中國式現代化的光谷樣本。


▲1976年,中國第一根符合國際標準的實用化光纖誕生。(圖為「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及其團隊在熔煉車床旁)









「從0到1」,鑄東湖高新區光通信名片

01


光谷起源自「一束光」,卻鮮有人知「這束光」的來之不易。


據中國信科集團烽火通信公司科技管理部副總經理陳巍維介紹,上世紀70年代初,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烽火通信公司的前身,下稱:武漢郵科院)科研人員趙梓森偶然在一本英文雜誌上看到國外有關光導纖維用於通信的報導,他敏銳意識到,光纖在通信領域的巨大潛力。經過廣泛調研和不斷匯報,在他反覆遊說下,武漢郵科院和郵電部決定集中力量投入光通信研究。趙梓森和志同道合的同事,臨時借一間清洗間作為實驗室,買來幾個電爐和燒瓶,土法上馬拉光纖,開始了國產光纖研究的拓荒之路。


1976年,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中,趙梓森和同事們拉出了新中國第一根具有實用價值、長達17米的石英光纖。


在當年「全國工業學大慶」展覽會上,這根光纖傳送圖像清晰、電話聲音很好。經此一役,光纖通信成了郵電部的重點項目。而現場實驗中用到的光端機也是趙梓森和同事們自己動手開發。


在此基礎上,武漢郵科院集中資源,攻克技術難關,研製出符合實用化的光纖、光端機、光中繼機以及相應的測試儀器儀表,經過我國光纖通信第一個實用化系統——「八二工程」的量產應用,武漢郵科院的光通信從實驗室正式走向商用,我國開始進入數字通信時代。


「最早和趙梓森院士一起參與光纖研究的黃定國工程師,背著一個黃布包,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僅在一年內,就拿下了價值9000萬的訂單。」烽火通信高級技術專家李鏗說。


198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要求全國13個城市試辦新興技術新興產業密集的小經濟區,其中就包括東湖技術密集經濟小區,這正是東湖高新區的前身。


此後,為了扭轉分散重複的局面,在「七五」期間不再建新點,集中力量建設京津、上海、武漢3個中心。開拓前路,離不開決心。為了辦光纖光纜廠,武漢市政府把所屬的單晶矽廠無償劃轉給武漢郵科院,在原址上建立郵電部武漢通信光纖廠,還爭取到12萬美元外匯用於購買設備。


「首先是武漢人敢為人先、自立自強的精神,還有郵科院此前的技術、工程積累,以及在雷射器、元器件等產業鏈上的布局,共同讓光通信成了武漢的名片,是武漢選擇了光通信。」陳巍維介紹說。


烽火通信堅持將每年收入的10%以上都用於研發,2022年的研發投入更是超過40億元,其光纜出口量也已經連續十餘年保持國內第一。「當時我只是希望中國能有自己的光纖通信,沒想到現在中國成了世界光纖強國。」「中國光纖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在其生前的採訪中欣慰地表示,「我的夢想已經超額完成了。」


「東湖高新區管委會最初辦公地點在卓刀泉路672醫院旁邊的一座簡易小樓,管委會使用的麵包車上甚至有一個大洞,熄火推車也是偶有發生。」一位東湖高新區管委會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在她看來,正是這樣的創業之艱,讓管委會工作人員從開始就體會到了和創業者一樣的拓荒精神、鐵棚精神。


勇攀高峰,光谷已留下創新印記。作為中國第一根石英光纖誕生地,光谷成長為首批國家級高新區、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國湖北自貿區武漢片區,先後獲批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國家首批雙創示範基地。


▲光谷是全國最大的雷射設備研發、生產基地之一。圖為華工科技自主研製的三維五軸雷射切割機正在加工汽車車身。









制度創新,攀科研成果商業化「險」峰

02


「『光』或『芯』信號非常微弱,要捕捉和檢測它,就仿佛10個人圍在一起,我們要在9個『大嗓門』中,去仔細辨聽剩下一個人細碎、含混且低沉的話語。」在武漢普賽斯電子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普賽斯)車間裡,總經理周鵬對記者說。


2009年,針對光電子產線的光電測試被國外壟斷現狀,同為武漢理工大學教授的周鵬和黃秋元瞄準光電測試儀表和產線測試解決方案,並決定成立實體公司自主開發產品。目前,普賽斯的產品逐步覆蓋了國內八成光通信企業,成功實現國產替代。


此次走訪光谷,記者發現無論初創企業,還是已經初具規模的企業,抑或是上市公司,創始人大多有著高校教授、臨床主任等專業技術人員領域高端人才背景。周鵬之外,唯柯醫療創始人尚小珂是心臟大血管外科的副主任醫師,其研發了國內首創的心衰介入治療產品。而衝擊國產資料庫第一股的達夢創始人、董事長馮裕才,則是華中科技大學一名退休教授。


這與東湖高新區早期理念不無關係。東湖高新區前期不以大量投入資金、土地為籌碼,堅持以創新驅動發展,早在1984年就確立了「在現有高等院校、科研、設計單位周圍,充分利用現有中小企業和校辦工廠,發展新興技術新興產業」的「項目起步」模式。


「科技人員下海,肯定要喝幾口水,要給他一個救生圈,讓他能上岸。」當時,武漢市一位檢察長針對科研成果轉化中的爭議曾這樣比喻,這讓東湖高新區很受啟發。在《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條例》(1994年)中就寫明了,「鼓勵國內外企業、教學科研單位以及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在高新區投資或興辦高新技術企業、科研機構,從事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經營和諮詢等活動。」


這一條例在全國各大高新區開創先河,也一舉打破了上世紀90年代初圍繞「職務發明還是非職務發明」的爭論,成功讓各類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走出實驗室。此外,東湖高新區還為地處武漢市的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教育部直屬院校科研成果轉化,提供「穿針引線」的促進工作。


政策上先試先行,為企業插上騰飛翅膀,華工科技成為了業界翹楚——1999年成立,2000年便在上市,成為華中地區第一家由高校產業重組上市的高科技公司。


「華工科技1999年成立的時候銷售規模六七千萬,到2021年首次突破了百億,這背後有校園科技成果產業化帶來的基礎實力,也有多年來堅持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巨大賦能,還有面向市場化進行的機制和管理變革的動力。」華工科技總裁助理李慧對記者介紹。


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在此前採訪中坦言,「華工科技成立前,學校建立了雷射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幾個校辦工廠,但規模都不大。」此後,按照國家發改委要求,雷射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要改制成立華工雷射,馬新強開始統一分公司財務、經費,甚至生產和市場,原來的課題組打散,成立產品研發部。「改革遇到層層阻力,當時的東湖高新區發展高科技產業方向很明確,也很堅定,才能一路走下來。」


其間,華工雷射蹚出了成功經驗。推行科技成果轉化獎勵制,把研究成果歸公司,科研人員按比例從銷售利潤中提取獎金,既保證了科研人員的利益,又有利於成果快速應用於市場。


技術轉化政策暖風頻吹,中國第一個高科技企業孵化器也在東湖高新區誕生,這一舉措逐漸化解了初創企業原始資金缺乏的問題,成功讓初創企業跨越「死亡谷」。普賽斯總經理周鵬曾坦言,是參加各類創業比賽的獎金,幫他度過了企業訂單青黃不接時的困窘。


解決了政策和資金的後顧之憂,武漢市一批科技人員帶著技術辭職下海,匯聚到武漢市珞喻路街道口、廣埠屯沿線,創辦民營科技企業,「科技一條街」雛形顯現。


▲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


2012年,武漢市再發布促進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科技成果轉化的「黃金十條」,其中規定成果轉化收益七成歸研發團隊。也是在這一年,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下稱:光電工研院)成立,它是武漢市人民政府和華中科技大學共建的科技供給、協同創新和產業服務平台。成立之初該院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取得突破,以MOST智慧財產權組掛牌交易為案例,率先實現 「黃金十條」最大一筆收益,並推動科技成果「處置權、審批權、收益權」下放到高校科研院所。


據光電工研院總經理韓道介紹,初期的光電工研院像是一個串聯起科技成果轉化各關鍵環節的「聯絡人」,但隨著企業發展和服務深入,韓道發現「牽線搭橋」的作用已無法滿足現階段科技成果轉化的需求。隨後光電工研院主動承擔起了從實驗室成果到成熟產品間的工程師體系及科技服務體系搭建工作。此後,光電工研院還嘗試尋找、搭建應用場景,利用平台優勢,集成創新企業產品形成場景解決方案對外推廣,讓市場為技術「買單」。


截至目前,光電工研院已獲得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國家級眾創空間等多項國家級認定,並在重慶、襄陽等多地實現創新模式的異地複製,培育出200餘家、總估值超百億規模的光電子信息企業集群。在2022年底工信部第三輪先進位造業集群競賽決賽中,光電工研院作為集群發展促進組織代表,成功推動武漢光電信息產業集群躋身「國家先進位造業集群」榜單。


▲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


「我們希望能夠闖出一條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的新模式。」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下稱:武創院)重大任務辦公室副主任楊威告訴記者,武創院探索了「技術+資本」「首席科學家+項目經理制」「內部跟投機制」等新機制,同時與武漢市科技局建立 「雙輪驅動」工作機制等,「武創院是思想解放和制度創新的產物,也希望能夠成為全市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沃土」。


武創院自2022年4月啟動運行以來,目前已組建院士專家領銜的專業研究所10家、企業聯合創新中心14家、公共技術服務平台5家,投資轉化科技成果近60項,投資孵化高科技企業40家,與京津冀、大灣區等一批高水平創新機構建立協同創新網絡。


從追光到發光,東湖高新區現已集聚武漢創新發展研究院、北大武漢人工智慧研究院等16家新型研發機構。今年3月發布的《2022年度光谷創新創業發展報告》顯示,光谷創業載體近200家,其中國家級74家,位居全國高新區前列。


近年來,中國光谷一直是創新者的樂園。眼下,這裡吸引了4名諾貝爾獎得主、超3000名 「3551光谷人才」。其中,從一線城市回流人才占80%,擁有海外背景人才近55%。


▲光谷生物城。









聚光成谷,以優質服務推動產城融合

03


「除了華為武研所,園區還聚集了國家級新僑創新創業基地、湖北省海歸雙創中心等一批雙創平台,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提供落戶空間和全方位服務。」光谷未來科技城建設服務中心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我們還定期舉辦德勤成長學院、投融資對接活動、招聘會等人才服務專項活動,促進科技、資本與人才精準對接。」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東湖高新區管委會工作人員極少使用「管理」一詞,取而代之的是「服務」。35年前招聘第一批管委會工作人員時,「如何更科學地接打電話」甚至成為其中一道知名考題,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將服務精神注入了基因,沒有傳統公務員編制的束縛,也讓他們更加敢闖敢試。


五一假期前,雷射雷達公司天眸光電完成近億元的Pre-A輪融資,投資機構為聯合光電產業資本、同鑫資本和光谷金控。事實上,天眸光電的雷射雷達產品已經面世多年,並在蓋世汽車、極目智能等不同系統上進行了先期測試,為何近期才開啟融資?天眸光電執行長程剛道出了其中緣由,天眸光電原本為上市公司聯合光電內部孵化的企業,在參加2022「中國光谷 3551國際創業大賽」,並獲得首張「光谷創業英雄帖」時,結識了這輪的投資機構。東湖高新區工作人員在推動聯合光電受讓老股,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溝通、說服作用。「從未想到股改可以如此順利地完成。」程剛難掩興奮。


無獨有偶,周到的服務於普賽斯總經理周鵬而言無異於一場「及時雨」。「由於我們早期生產的光電測試儀表中,硬體成本占比不高,而軟體工作量較大,導致在增值稅抵扣中抵扣項目過少,稅點高達15%以上,高新區稅務人員主動找到我們,介紹了自研軟體可享受退稅優惠的規定,幫助我們將增值稅稅點減少到6%左右。在企業初創的時候,能省下這筆錢堪比雪中送炭。」 周鵬說。


事實上,有時候項目還在「襁褓」中,東湖高新區的服務就已經啟航。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服務中心(下稱:光谷生物城)相關負責人介紹,東湖高新區在對外招商的同時,歷來重視項目的自主培育。光谷生物城園區內建成了全省首個新型研究機構——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以及6個國家級生物專業孵化器,搭載數十個從研發-中試轉化-檢驗檢測-倉儲物流的公共服務平台,出台生命健康產業專項政策,常態化舉辦「生物創贏匯」「WEBIO」 等各類服務對接活動,構建全生命周期服務生態。針對一些初創項目,提倡以臨床需求為導向做研發,與具有醫療資源的醫院、醫生形成共創關係,幫助創業者降低失敗風險。


國內首創的心衰介入治療產品——D-Shant心房分流器的研發單位唯柯醫療,正是在光谷生物城成長起來的企業。目前,唯柯醫療已累計融資超3億元,獲得紅杉中國、山藍資本、盛宇投資等多家知名機構青睞,計劃3年內在科創板上市。


2017年手握研發化學誘導體系藥物核心技術,睿健醫藥執行長魏君回國創業,也相中了光谷生物城。「做創新藥,前期沒有營收,光谷高質量的普惠公共創新平台,對我們幫助很大。」魏君說。不久前,睿健醫藥首個有關帕金森治療新藥取得新進展,正申請臨床試驗。


▲俯瞰光谷地標建築之一、光谷廣場「星河」雕塑周邊。









獨樹一幟,從中國光谷奔赴「世界光谷」

04


追光35年,一座現代化科技新城加速成型。


去年,光谷交出高質量發展成績單——市場主體突破18萬家,新增企業2.1萬戶,總數突破12萬戶,新增上市公司(過會)7家,上市(過會)6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達95家,形成覆蓋光電子信息產業核心領域的全產業鏈條,世界級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加速成型。


把握創新脈搏,光谷正在後發趕超。五大特色產業基地啟動建設,以東湖高新區為核心的武漢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入選國家級先進位造業集群,光谷生物城綜合競爭力升至全國第四。


東湖高新區「新春第一會」 傳遞出狠抓武漢新城建設的信號,2023年將高標準啟動武漢新城建設,闊步邁向「世界光谷」。


武漢新城是武漢都市圈核心承載區,光谷74%的區域被納入其中。走進武漢新城科創中心項目工地,塔吊林立、機聲隆隆,忙碌的建設者身影攢動,預計6月底,科創中心一期完成主體結構封頂。而以湖北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國家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為基石,光谷戰略科技力量矩陣已初具規模。助力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世界光谷」建設吹響衝鋒號。


聚是一團火,武漢新城建設也離不開企業家、科創家的「追光向新」。面向即將到來的人工智慧時代,烽火通信公司旗下公共研發部提前布局,利用人工智慧提升運維效率、優化網絡質量。近期,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武漢人工智慧研究院研發的「紫東太初」大模型,參與了中國信通院組織的可信AI評測工作,完成模型開發和模型能力兩部分評測並最終獲得4+級評分,成為國內首家通過該項評測的學術機構。


擁抱燃油車向新能源車的疊代方向,華工科技總裁助理李慧介紹起公司新晉「明星」——新能源汽車電池托盤雷射焊接系統。在她看來,華工科技賦能的垂直行業都與中國工業的現代化進程相關,從最早期雷射應用於鋼鐵鑄造領域,到後來在輕工業、家電、消費電子滲透,再到現在與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並跑,「市場在哪裡,我們的新賽道就在哪裡。」


普賽斯是東湖高新區垂直領域獨角獸的代表,也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十餘年專注光電測試儀表和相關解決方案研究。周鵬計劃中,雖然去年營業額不錯,但暫時不準備拿地蓋樓,還是要將資金投入到新技術研發和擴大再生產。


談及普賽斯深耕武漢地區的原因,周鵬表示,武漢是光電企業的一個重要聚焦地,普賽斯在武漢本土既可以解決元器件需求,也有豐富的下遊客戶,而通過跟進全球的技術發展潮流,企業作為光通信產業鏈中重要一環,又可以推動武漢地區,乃至全國光電企業的發展。


一直以來,東湖高新區和園區內企業發展緊扣「國家所需、光谷所能」。改革開放之初,武漢郵科院突破核心技術,走出一條從無到有的光纖通信產業化道路;東湖高新區成立後,探索機制、體制和模式創新,產學研一體化帶動光信息產業獨樹一幟;伴隨未來科技城等多個園區落地,中國光谷進一步帶動產城融合,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初具規模。


▲高新大道沿線俯瞰。


邁入武漢新城時代,光谷將帶動周邊武鄂黃黃區域向關鍵核心技術的高地進軍,催生一大批成果的同時,也必將碰撞出絢麗的科技創新火花,為「世界光谷」增光添色。


以上內容來自新京報

長三角G60雷射聯盟陳長軍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