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商業與貿易

不跑步就長肉 發佈 2023-12-02T18:59:09.062713+00:00

漢語中,將做買賣、交易的行業稱之為「商業」,將做買賣的人稱為「商人」,不少學者指出,這是與商朝的商業貿易傳統有關。商代的商業發展得益於兩個有利的條件,即社會分工的擴大和城市的興起。

漢語中,將做買賣、交易的行業稱之為「商業」,將做買賣的人稱為「商人」,不少學者指出,這是與商朝的商業貿易傳統有關。

商代的商業發展得益於兩個有利的條件,即社會分工的擴大和城市的興起。

一、商代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複雜

商代不僅農業、畜牧業、手工業這三大產業間早已形成固定的分工,商代各產業中,無論從大的部門間,還是部門內部,不但有分工,且分工已向更細的方向發展。如在手工業中,又有鑄銅、制陶瓷、制玉、紡織以及建築、木作、制骨、漆器、釀造等不同的部門。

在手工業中,各部門內的分工也較之前更加細化。如在制陶業中,鄭州銘功路西側的窯場內,只出土泥制陶器,不見有夾砂陶器出土。夾砂陶器是用作炊器,因含砂粗,耐火而不破裂,今日所用的「砂鍋」還是利用這一原理。在中,夾砂陶器出土數量相當大,如鄭州二里崗遺址中,出土夾砂陶片約占陶片總數的32%。

銘功路窯場內無一片夾砂陶出土,說明夾砂陶是在另外的地方生產的。河北邢台賈村商代遺址中,發現了四座陶窯,陶窯內及附近只出土陶鬲及陶鬲殘片,可見這是一處專門燒造陶鬲的制陶工場。在安陽花園莊南地的一處商代晚期制陶作坊中,出土的陶器多是陶豆,是一處燒制陶豆的窯場。

手工業的產品有一部分是供王室所需,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是當做商品交換用的,商品性生產的目的很明確。如在骨器製造業中,主要以製造束髮用的骨笄為主,無論在鄭州、安陽殷墟,發現的制骨器作坊內,其骨料、成品、半成品,都是以制骨笄為主。這樣大批生產骨笄,若只供王室成員享用,是大大有餘的,這多餘的骨笄,當是被用作交換,即賣給其他貴族、平民或遠方異國。骨笄作為一種實用品,人人得需用,故有市場。因此,骨笄也成為一種財富。

例如,在婦好墓中出土骨笄499件,被裝在一個木匣內隨葬入墓中。這499枝骨笄中,不少形制是相同的,如其中夔形頭的骨笄有35件,鳥形頭骨笄334件,圓蓋形頭骨笄49件,方牌形頭骨笄74件,雞形頭骨笄2件,四阿屋頂形頭骨笄3件。這樣眾多且形制相同的發笄,顯然是作為一種財富葬於墓中的。婦好的墓中,隨葬有阿拉伯綬貝一枚,貨貝6880餘枚,看來婦好不但會打仗,也還兼營商業。

在古時候,戰爭和商業貿易活動本就有聯繫。《商君書·墾令》篇中云:「令軍市無有女子,而命其商人自給甲兵,使視軍興。」《史記·馮唐傳》「軍市之租,皆自用饗士」,《索隱》云:「謂軍中立市,市有稅,稅即租也」。商人隨軍經商,一方面向軍隊出售補給品和武器,一方面低價收購軍隊掠奪繳獲的各類財物,從而獲取高額利潤,而軍隊統帥也通過徵稅分享一定收益。由古籍記載可見,這種軍市制度,古今中外皆有之。

二、商代城市的規模和數量皆有發展

在商代,不但城的規模較大且數量亦較夏代增多。河南偃師縣屍鄉溝商城,是湯都西亳所在地,城址四周有夯土城牆相圍,現在已找出四面的牆垣和牆垣上的7個供出入的城門(北面1座、東、西面各3座)。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710米,東西寬1240米,城區面積約為190萬平方米。

鄭州商城是商代中期仲丁遷的都城隞(也有認為是湯所都的亳)。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北垣長約1690米,西垣長1700米,南垣和東垣均長1870米,城區面積約為317萬平方米。若包括城垣外,鄭州商代遺址範圍達25平方公里。

在鄭州西北約20公里處的小雙橋,發現一處大型商代二里崗上層二期的遺址。此遺址面積達144萬平方米,有學者認為,這裡就是仲丁所遷的隞都。

1997年發現的洹北商城,位於安陽市北郊,與舉世聞名的殷墟遺址相鄰。城址略呈方形。四周已確認有夯土夯築的城牆基槽,南北長2200米,東西寬2150米。商城總面積470萬平方米(約4.7平方公里)。方向北偏東13°。

以安陽小屯為中心的殷墟,是商代盤庚遷都後的王都。宮殿基址集中在小屯村東北,解放前已發現53處,1987年又發現一處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大型基址,在解放前發掘的基址之南約130米處。小屯殷墟至今未發現有夯土城牆,只有從小屯村西向南經花園莊向東至洹河的一條大壕溝,以作防護之用。以小屯為中心的商代文化遺址範圍,從前估計是24平方公里,近年來發掘表明,遺址範圍面積至少不會小於30平方公里。

商代早期偏晚至晚期的方國都城,目前已發現六座:湖北盤龍城、山西垣曲古城、陝西清澗李家崖商城、四川廣漢三星堆古城、山西夏縣東下馮商城、河南省焦作市府城商城。

甲骨文目前解讀出51個方國名稱,此外,被稱作「侯」的有38個,「伯」的有40個,「子」的有127個,「婦」的86個,共計有342個。方國、侯、伯、子、婦在商代都是政治實體,他們的政治中心所在地,就是一個個大小不等的城邑,像上面的6座古城址,就是這342個中的6個。可見,在商代全國各地至少已出現有300多個大大小小的城鎮。

據古文獻記載,商代城中還設有「市」、「肆」一類的交易場所。《六韜》中有雲,「殷君善宮室,大者百里,中有九市」。《帝王世紀》中載殷紂王大造宮室「七年乃成……宮中九市,車行酒,馬行炙」。

從考古發掘看,如對河南安陽小屯殷墟的發掘發現,這座商代晚期的王都,有宮殿、普通民居、各種手工業作坊。從墓葬分析,各墓間的墓室結構、墓葬的方向、處理屍體的方式(葬式)都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其墓中的隨葬品富者如帝王府庫、珍寶館,貧者無一件破陶器。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風俗習慣和不同經濟地位的人雜處的實際情況。

三、商代商業貿易的發展

考古資料顯示, 無論是先商文化和商代的早、中、晚期商文化, 農業都占了很大比重。因此,並不是商文化的所有居民都在進行貿易, 進行貿易的可能主要是直屬商先公先王的部族, 這個部族有相土、冥、王亥、王恆、成湯等先公先王, 現在已確知在商湯立國之前,商人便能畜養牛羊, 長於貿易。

商王都的多次遷徙, 說明商王族與商文化的其他主要從事農業的部族有所不同, 這個部族主要從事貿易, 農業是他們較次要的產業。由於商王族靠貿易積累了財富, 故成為商民族中最強大的一個部族, 商先公先王就是這個部族的首領。鄭州商城、偃師商城、鄭州小雙橋等遺址學者認為是幾位商王所遷之都,這些遺址都有規模較大的青銅鑄造、制陶、玉石器製造、骨角牙器製造、蚌器製造、釀酒的作坊。在鄭州商城已發現青銅車軎的陶范,因此當時應已有制車業。這些遺址出土的漆器,紡織品殘片,蘆、竹編織的工藝品,說明手工業的分工也越來越深入。這說明商先公先王所直屬的部族成為商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核心,得益於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

《管子·地數》記載:「昔者桀霸有天下,而用不足。湯有七十里之薄而用有餘。天非為湯而雨粟,而地非為湯出財物也。伊尹善通移輕重,開闔決塞,通於高下徐疾之策,坐起之費時也。」

上文中「薄」就是成湯之都亳,「通移輕重,開闔決塞」,就是指貨物流通,進行貿易。說明進行貿易是商王朝的國策,伊尹不過是一個精明的執行者。

《管子》一書還記載了伊尹為商湯主持的對夏王朝的貿易,《輕重甲》雲:「昔桀之時,女樂三萬人,端噪晨樂聞於三衢,是無不服文繡衣裳者。伊尹以薄之游女工文繡,纂組一純,得粟百鍾於桀之國。夫桀之國者,天子之國也。桀無天下憂,飾婦女鐘鼓之樂,故伊尹得其粟而奪之流,此之謂來天下之財。」

伊尹通過生產具有高附加值工藝品去換得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糧食,這充分體現了貿易在政治經濟鬥爭中的重要作用。故生產技藝精巧而經濟價值很高的產品,就成了商人的特長。如商的青銅器的鑄造技藝無疑是那個時代最精湛的,能通過貿易方式和其他方式傳播到廣大地區。春秋戰國時期長於技藝者,多是作為殷商遺民的宋、衛人。《韓非子·解老》: 「宋人有為其君以象為楮葉者, 三年而成,亂之楮葉之中, 而不可別也。」《外儲說左上》:「宋人有請為燕王以棘刺之端為母猴者。」又: 「客有為周君畫策者,三年而成,望見其狀, 盡成龍蛇禽獸車馬,萬物之狀備具。」

以上記載都證明,商人是以其產品的精美來保持其在貿易中的優勢, 那麼殷遺民之長於技藝就是在情理之中了。因此,在商亡後,周公旦對商王都地區的商人說:「妹土,嗣爾股肱,純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肇牽牛車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尚書·酒誥》)

其中,「妹土」指商王朝舊都之地,周公要「妹土」的人民在農閒之時,牽著牛車,到遠方去做生意,賺錢財養活父母。作為西周王朝宰輔重臣的周公,鼓勵商遺民去做買賣經商,這就說明商人的經商活動,已是一件極平常的事。商朝人會做買賣,商亡後,西周的統治者還鼓勵他們從事這種活動。因此,在周人的心目中,做買賣的就是商族人。後來做買賣的不一定都是商族人,但這一名詞卻固定化,把凡做買賣的人都稱作「商人」,將買賣這一行為稱為「商業」。

商代還有一定量的遠程貿易。殷墟發現的許多遺物都非本地所造或所產,而有其自身的源流。如鑄銅用的原料,大部分可能系長江中下游地區輸入,青銅中的另兩種原料錫和鉛,據最近的研究,可能來自雲南、湖南一帶。玉料,大多來自新疆和田。而作為貨幣的貝,本身即產自遙遠的中國南部沿海。占卜用的靈龜既有內陸龜,也有海龜。殷墟還發現過鯨魚骨。這些物品,主要是通過交換的方式獲得的。

遠途貿易,必然要依靠道路交通和運輸工具。有學者根據商代遺址的分布和甲骨文材料指出,商代道路交通已相當發達。殷商王邑通往四面八方的道路主要有六條: 一、東南行,是通往徐淮地區的大道;二、東北行,是通往今盧龍及其以遠遼寧朝陽等地的交通要道;三、東行,與山東益都古蒲姑有要道相通,另有水道可沿古黃河或濟水而下;四、南行,與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當時的國族之間有幹道相連;五、西行,通往陝西,沿渭水可直至周邑豐鎬或別的方國部落;六、西北行,為逾太行的要衢。

而在商代,龜、貝、金、錢、刀、布等作為貨幣,成為商業貿易的交易中介,關於商代貨幣的內容請移步:貝幣——商代的貨幣。

楊升南,馬季凡.商代經濟與科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10).

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9).

何崝.論商代貿易問題[J].中華文化論壇,2007(1).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