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擁兵百萬,不敢強攻長春?我們的誤解,源於對敵軍番號的誤讀

度度狼gg 發佈 2023-12-04T03:02:03.286268+00:00

1948年4月18日,東北局和東北軍區召開了首長聯席會議,經過反覆研究後聯名致電軍委,提出了先打長春的作戰方案,毛主席接電頗為不悅,因為這有違之前關於「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指示精神,不過鑑於東北局對南下作戰擺出了若干困難,四天後勉強予以批准。

1948年4月18日,東北局和東北軍區召開了首長聯席會議,經過反覆研究後聯名致電軍委,提出了先打長春的作戰方案,毛主席接電頗為不悅,因為這有違之前關於「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指示精神,不過鑑於東北局對南下作戰擺出了若干困難,四天後勉強予以批准。

在這封長電中,東北野戰軍提出動用九個野戰縱隊包打長春,其中七個縱隊負責攻城,另外二個縱隊則在若干獨立師的配合下,部署在四平以南地區,阻擊可能從瀋陽出動的援軍。

此時東北野戰軍已經發展到十二個野戰縱隊,也就是說,此戰擬動用的兵力超過了60%,東野首長判斷,以七個縱隊的30萬大軍,在炮縱強大火力的支援下,取勝還是很有把握的:

「如敵增援,則主力南下,在四平附近的野戰中展開大規模的反擊,殲滅(瀋陽)敵人;如敵不增援,則我軍即對長春發動全面總攻,預計在十天半月的時間內,全部結束戰鬥」。

早在東北野戰軍結束前一年冬季攻勢的1948年3月,「東總」已經將五個獨立師(第5、第7、第8、第9、第10)部署在長春周圍,負責監視和圍堵長春守敵,而鄭洞國第一兵團所部,也已全部龜縮進長春市區,企圖憑藉城防工事負隅頑抗。

攻打長春的作戰方案得到批准後,「東總」立即命令獨立5師附炮兵一部,向長春西北郊的小合隆鎮挺進,全面封鎖不遠處的大房身機場,以切斷長春和瀋陽之間的空中通道,東野主力則隱蔽向長春靠攏。

獨5師的果敢行動,隨即引起鄭洞國的極大恐慌:機場可是命根子!1948年5月21日,鄭洞國下令新編第七軍自長春西門全部出動,第60軍182師作為預備隊隨後跟進,全力向長春西北60公里處的小合隆鎮發起進攻。

守敵主動出擊的目的,是要拱衛大房身機場的正常運轉,順便還要搶點糧食,於是一場激戰就此展開!

一、影響深遠的機場爭奪戰

哈爾濱雙城東總駐地,當「101」得知長春守敵之主力居然敢開出城市,主動向我獨立5師發起進攻時,不禁大喜過望,急令兩大王牌第1縱隊、第6縱隊就近出動,切斷敵人的退路,力求在長春以外消滅敵人。

如果把新七軍主力消滅在城市外圍,則長春必將唾手可得,因為鄭洞國第一兵團只轄兩個軍:新編第七軍和第60軍,至於其他的長春守敵都是地方部隊,而第60軍又是滇軍,真正的中央軍部隊只有新七軍。

接到命令後,李天佑的一縱和黃永勝的六縱迅即出發,從伊通和梨樹兩地向長春方向全速奔襲,部隊經48小時強行軍,於5月24日凌晨分別抵達戰場。

當天下午,六縱組織兵力向大房身機場發起猛攻,僅用半小時,就徹底擊潰了駐防的暫編第56師一個團,完全控制機場。

這邊六縱打得很順手,那邊一縱卻遇到了麻煩,前衛師先頭團(2師5團)接敵時因搜索不細,誤入新七軍集結地,遭敵火力急襲,出現較大傷亡,直到縱隊主力趕來,才基本穩住陣腳,這是個不太妙的徵候。

鄭洞國聞知大房身機場失守,氣急敗壞,立即下令新七軍就地組織反擊,無論如何要把機場奪回來。5月25日中午,新七軍展開兩個主力團,向機場發動兇猛的反撲,我六縱18師奮起還擊,戰鬥從一開始就趨於白熱化。

我一縱主力不久趕到,配合六縱開始側擊新七軍,按道理說,以東野兩個縱隊六個師的兵力,再加上配合作戰的七個獨立師(有增加),完全有把握全殲新七軍的三個師,然而這場仗打下來的結果,卻讓「東總」大吃一驚。

在這次機場爭奪戰中,東野出動10萬大軍,只吃掉了新七軍暫編第56師的兩個團、暫編第61師的兩個營,總計殲敵數字不過5000餘人,尤其是新七軍的主力新編第38師,幾乎是全身而退逃回長春,要注意這個番號。

與此同時,我軍卻付出了傷亡2100餘人的重大代價!「東總」震驚之餘,一邊要求兩個縱隊提交作戰總結,一邊開會研究,認為長春守敵並非想像中的不堪一擊,而是有相當的戰鬥力:居然能在與我軍的野戰對攻中,不落下風。

1948年5月29日,「東總」致電軍委,詳細匯報了這次作戰的經驗教訓,其中第一條承認「因迂迴的部隊動作不夠迅速,致敵大部退回長春」;第二條則說明了敵人的頑固,其中除了新編第38師戰鬥力較強之外:

「此次所打之主要為(暫編)第56師,該敵系偽軍編成,政治上最動搖,暗中接洽起義者有兩個副團長、兩個營長,但此次戰鬥中,表現並無起義的行為,且抵抗極為堅決,這種情形引起我們對敵戰鬥力認識的新的警惕,證明我們預先對敵戰鬥力的估計,有不足之處」。

二、新七軍繼承了「新一軍」的衣缽

這個新編第七軍,是陳誠之前到任東北大肆擴軍之時,於1947年10月在長春組建的,下轄新編第38師、暫編第56師和暫編第61師,後面那兩個暫編師的基幹,一個是偽滿的所謂「鐵石部隊」,一個是原東北保安第十二總隊。

大名鼎鼎新編第38師,正是原新編第一軍的核心部隊,首任師長孫立人,奉命組建新七軍的時候,時任師長李鴻直接升任軍長,師長一職由史說接任,少將史說畢業於中央軍校和陸軍大學,抗戰時期曾經是孫立人的參謀長。

新七軍正式擔負長春守備任務後,李鴻不僅從新38師抽出部分軍官,加強到暫56師、暫61師以便進行控制,甚至在60軍放棄吉林也撤入長春後,還有餘力抽出部分火炮和汽車,配屬給60軍以增火力,可見家底之厚。

某種意義上,新七軍才是真正繼承了「新一軍」的衣缽,在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階段之前,已經取代了新一軍在所謂「五大主力」中的位置,成為鄭洞國第一兵團的核心,也是東北野戰軍攻取長春的大敵!

為什麼做這樣的結論呢?判斷一支部隊的真實戰力如何,不能只看番號,尤其是軍以上的合成部隊,因為它的建制可能會調整的。比如新編第一軍,真正實力比較強勁的時期,是1944年8月之前,也就是緬北反攻戰役基本勝利之後。

彼時的新一軍,是中國遠征軍「駐印軍」的步兵基幹力量,軍長鄭洞國,下轄孫立人新編第38師和廖耀湘新編第22師。之所以強,是因為這兩個師撤印後,補充了大批有文化的學生兵,分別從3000人和4000人恢復到滿編狀態。

並且這兩個師,不僅從背心褲頭到武器裝備都換上了美國貨,還經過美國教官手把手的訓練,作戰理念和戰術水平和裝備是適配的,更有美方提供物資補給、後勤支援和空中掩護,某種意義上,簡直就是美軍的「亞洲版」,打鬼子也當然輕鬆。

隨後新一軍分拆,孫立人和新38師繼承了「新一軍」的番號,另外塞進從國內空運而來的新編第30師,這個師是1943年底,以軍政部第25補訓處的大批新兵組建起來的,目的就是編入駐印軍換裝美械,武器裝備雖好,作戰經驗欠缺,直接拉低了新一軍的整體戰鬥力。

緬北戰役結束後,遠征軍司令部裁撤,新一軍奉調回國,最初暫駐廣西貴縣,改隸陸軍總司令部直轄,期間調入第50師補齊了軍轄三個師的建制,該師原為第54軍的部隊,雖然也是嫡系,但在國內充其量是二流貨色。

也就是說,在新一軍所轄的新38師、新30師和第50師這三個師中,只有新38師是參加過第一次遠征、接受過充分美式訓練的老部隊,也是孫立人撐起新一軍戰鬥力的基礎,這個師一旦調出,新一軍就得唱:「哥已不再是當年的哥了」

一些歷史創作者在描述遼瀋戰役時,總喜歡把廖耀湘兵團吹噓成為「兩大王牌」加持的精銳,認為其下轄新一軍和新六軍,那就是非常拉風的存在,其實錯矣,廖兵團編成內的新一軍基本就是個「水貨」,主力中的主力已經抽出去了。

作為昔日新一軍的核心部隊,以新38師為基幹擴編而成的新七軍,戰鬥力確實了得,想想看,能夠在東野十多個師的圍攻下,野戰中只傷了點皮毛,然後還能成建制撤回長春,恐怕99%的敵整編師(或軍)都做不到!

三、東總改變強攻長春的決心

這次5月下旬的長春外圍作戰之後,「東總」對於強攻長春存有兩大顧慮,其一當然是守敵戰鬥力較強,畢竟滇軍第60軍也非常善守;其二則是長春的城防工事異常堅固,遠超四平,即便是瀋陽也不能與之相比。

日據時期長春被稱為「新京」,是偽皇宮和關東軍總司令部所在地,日偽在此經營十餘年,城內外建起了大批永久、半永久工事,城區幾座主要大樓均為鋼筋混凝土建築,各大樓還通過地下室的坑道彼此相連。

根據日本人的設計要求,主要大樓的地上部分都是厚牆鐵窗加鋼筋水泥,中型轟炸機的航彈亦不能將其摧毀。當時長春城區主要街道的寬度,全在60米以上,重要街口還建有地堡,形成了完備的交叉火力封鎖區。

自1946年5月新一軍占領長春起,又在城市四郊構築了大量的碉堡和暗堡,並用卡哨連成一片,整個長春儼然被修成了一個巨大的要塞,1948年3月間,衛立煌前來視察,還特別要求鄭洞國、李鴻加修了副防禦設施。

新38師滿編11000餘人,每個步兵班配有一挺輕機槍,班長、班副配衝鋒鎗;每個排配有60炮兩門;每營的機槍連配有重機槍8挺;每團配備81毫米迫擊炮12門、37毫米戰防炮8門;另外還有師屬、軍屬炮兵的支援。

如此裝備精良的敵人,再憑藉堅固的工事體系,確實是很難啃的硬骨頭。早在4月18日東總提交作戰方案時,林羅劉首長就曾做過保守估計:「長春戰鬥我們擬以40000人的傷亡,在戰後撥五個獨立師補充」。

之前為統一指揮各攻城部隊,東野還專門組建了第一前線指揮所(第一兵團部的前身),以原遼東軍區機關為基礎構成,任命肖勁光為司令員、肖華為政委、陳光和陳伯鈞為副司令員、解方為參謀長。

然而長春外圍機場爭奪戰的結果,使東總首長們認為原來的估計有「不足之處」,對強攻長春感覺沒有絕對把握,參戰部隊也確實有一定的畏難情緒。

關於這一點,東總在5月29日的電文中有所說明:「24日戰鬥結束以來,連日我們反覆考慮,又照顧各縱、師首長對攻長春表現的信心並不甚高」,注意是信心不高。

匯報電得出的結論是:「根據敵之戰力、兵力、工事總合來看,則我軍攻長春,即會付犧牲最重大的傷亡,最後仍可能無法解決戰鬥」,東總首長必須擔心的是,即便付出慘烈代價攻克長春,東北野戰軍也將元氣大傷,不利於後續作戰。

電文最後,東總首長們建議:「改變硬攻長春的決心,改為對長春以一部分兵力久困長圍,而我主力轉至熱南承德、古北口一帶作戰的方針」,注意還不是打錦州,而是進軍熱河,在華北軍區的配合下殲敵有生力量。

毛主席更加不悅,認為東總反映的困難太多,在復電中一口氣問了十個問題,質疑東野對進攻長春的信心太小;朱總司令認真看了一縱、六縱的戰鬥匯報後,也認為長春不是絕對打不得,但如果條件確實不充分,可以考慮長期圍困。

經過多日電文往返的爭論後,軍委最終尊重了「東總」和前線指揮員的意見,同意暫對長春實施圍困,同時觀察瀋陽之敵是否來援,再酌情調整戰略方針。

尾聲:

1948年6月初,東北野戰軍第一前線指揮所更名為「第一前線圍城指揮所」,意味著對長春的圍困作戰正式開始,這一圍就是將近兩個月,至7月中旬,長春守敵並無崩潰的跡象,而瀋陽的衛立煌也死活不肯來增。

此時關內戰場打得熱火朝天,我軍在各戰區的兵力均處劣勢,而唯一占據兵力優勢的關外戰場,卻出現了僵持的局面。東野百萬大軍被牽制在東北,在戰略上是非常不利的,「東總」終於決定,放棄先克長春的計劃,大軍南下作戰。

南下去哪裡作戰?「戰錦方為大問題」,這段歷史筆者曾經撰文介紹過,至8月初,東北野戰軍終於確立了南下北寧線攻取錦州的決心。經過必要的準備,1948年9月12日,包括二縱、三縱、六縱在內的先頭部隊,自四平秘密登車南下,轟轟烈烈的遼瀋戰役大幕拉開。

錦州解放以後的10月17日,曾澤生率第60軍起義;10月21日,新七軍放下武器投誠,長春宣告解放,肖勁光和肖華兩位首長熱情款待了鄭洞國,後者道謝說:幾個月來還是第一次吃到這麼好的飯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