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頭版推介|「市域統籌」帶來「縣中振興」 「素質教育」造就「質量奇蹟」——湖南省常德市普通高中大面積高質量現象調查

常德發佈 發佈 2023-12-05T04:16:44.445739+00:00

編者按:6月21日、22日,《中國教育報》連續兩天以「教改先鋒重大典型報導」的形式,在頭版頭條等位置報導了常德普通高中大面積高質量現象,為常德教育點讚。

編者按:

6月21日、22日,《中國教育報》連續兩天以「教改先鋒重大典型報導」的形式,在頭版頭條等位置報導了常德普通高中大面積高質量現象,為常德教育點讚。

「市域統籌」帶來「縣中振興」

——湖南省常德市普通高中大面積高質量現象調查(上)

刊登於2023年6月21日《中國教育報》01版

湖南常德,下轄9個縣市區、5個管理區,521萬人口。作為一個農業大市,該市普通高中教育同樣曾處在「塌陷」邊緣,而今卻齊頭並進、梯次發展,形成了區域內高中「百花齊放、優質發展、整體均衡」的「常德現象」。用常德人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基本實現了大面積的高質量。

這裡,看不到一所超級中學,也沒有一所高中一家獨大。每一個縣市區都至少有一所優質高中,沒有一個縣市區出現「縣中塌陷」現象。湖南省普通高中學校督導評估結果顯示,常德市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的系列重要指標穩居全省第二。

在湖南,論財力,常德人均可用財力排名全省第七;論地理位置,常德地處湘西北,是全省最後通高鐵的城市;論生源,2022年,常德初中畢業生只有48401人,生源基數排名全省第九。

那麼,常德高中為何能辦好?

常德市鼎城區一中學生在校園裡閱讀。學校供圖

常德市石門六中學生在上素描課。學校供圖

共同發展

債務纏身、教師流失、生源流失……21世紀最初幾年,常德高中發展水平在湖南省中游徘徊,不少縣中發展跌入低谷。

「面對當時的局面,市委、市政府非常擔憂、高度重視。」常德市委書記曹志強說,常德清醒地認識到,縣中是縣域基礎教育的龍頭,對縣域教育生態建設十分重要,對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寄託著千千萬萬鄉村學子對美好前途的嚮往,必須改變這一被動局面。

為此,常德市委、市政府2003年出台了「常德教育二十條」,突出「一把手」抓教育,把辦好高中教育作為市縣兩級「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標誌性、系統性、基礎性、接力性工作,20年來,連續幾屆班子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力推動全市高中共同發展、整體發展、均衡發展。

「我們不搞超級中學。」曹志強告訴記者,常德堅定一個思想,就是絕不止集中資源發展一兩所「明星」學校,而是實現共同發展、整體提升,高中教育發展不落下一個縣、一個市、一個區,目的就是讓縣域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真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正是在共同發展的戰略下,常德市縣域高中走上了振興的道路。而改善高中辦學條件,就成為常德市縣兩級黨委、政府首先抓的一件大事,各地紛紛大手筆投入,將縣一中搬遷新建或改擴建作為「龍頭工程」來抓,讓它們立標杆、樹旗幟、做示範,帶動當地教育的改革發展。

臨澧縣一中第一個完成整體搬遷。2002年,臨澧縣投入近2億元,建成了占地580畝的省示範性高中。此後,該縣歷屆縣委帶領幹部群眾,一方面繼續支持縣一中建設,一方面省吃儉用,想方設法還清了縣一中的建設債務。

2003年,石門縣一中、桃源縣一中相繼啟動整體搬遷。此後,常德各地掀起了高中學校建設熱潮。2022年8月31日,總投資6.4億元、占地275畝的漢壽縣一中正式搬遷,標誌著常德市最後一個縣市區省示範性高中新建(改擴建)項目完成。

據統計,20年來,全市累計完成投資約30億元,高標準搬遷了5所縣一中,高質量整合了9所農村高中,並累計投入約20億元,增建教學用房、改造運動場館、添置教學設備,全市縣中大班額全部清零,教室智慧終端實現全覆蓋,還積極化解縣中債務8億多元,縣中普遍實現了輕裝上陣、減負前行。此外,市直高中也投入了近10億元進行改擴建。全市高中辦學條件煥然一新,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高中崛起需要優良的雙循環驅動。」常德市市長周振宇說,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雄厚的師資、縣域城鄉教育協調發展、優良的辦學條件及現代科學管理體系是高中崛起的內循環系統;而黨委重視、政府部門支持、社會關懷是高中崛起的外循環系統,黨委、政府要對教育有戰略性思考,捨得投入,重視人才,尊重辦學規律,培養好校長,建設好班子。「常德市縣兩級黨委、政府致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行動蔚然成風,展現了抓好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劃下「紅線」

熟悉常德教育的人都知道,很多地區為之頭痛的「掐尖」問題,這裡基本沒有;惡性搶挖師資現象,這裡也基本沒有。

「從來不掐尖,不買賣生源,不超額招生,也不越政策界限,近10年來,我們都持之以恆地堅守和堅持。」常德市一中黨委書記唐會榮說。

常德市一中是市直省示範性高中,是常德市高中的「老大」。翻開該校的學生名冊,可以發現,除了每年60名「空軍青少年航空實驗班」學生來自全省6個市州外,該校生源均來自武陵區、常德經濟開發區、柳葉湖旅遊度假區。常德市二中、市六中、市七中、芷蘭實驗學校、外國語學校等市直高中也是如此,「勢力範圍」均在城區,每年生源基數只有6000人左右。

一句話,就是市直學校只可以在城區招生,從政策上杜絕「掐尖」現象。「這是我們堅持了10多年的政策。」常德市副市長周代惠介紹,常德市較早在湖南省推行屬地招生政策,不僅市直高中不准違規到縣裡招生,縣與縣之間也不准違規跨地域招生,目的就是為了給縣中良好的生源基礎,確保教育秩序不亂。

早在2008年,常德市就針對高中辦學普遍存在的一些深層次、觀念性、體制性障礙,比如不按計劃招生、買賣生源等問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設置「底線」,亮出「紅線」,對違反相關規定的行為堅決說「不」,有力地規範了辦學行為,維護了教育秩序。

惡性搶挖師資現象,在這裡也基本絕跡。在常德,市直學校不到縣中搶挖教師,縣中不到初中學校搶挖教師,成為常德市各學校不成文的一條規定。

唐會榮告訴記者:「雖然想來我們學校的老師很多,但我們從不去挖外縣和其他市直學校的老師,市二中、六中、七中的老師,我們沒有挖一個。新進教師都是通過引進公費師範生和公開招考的方式解決。」

這麼多年來,桃源縣一中沒有在縣內其他高中和初中挖一個教師。「因為一旦桃源縣一中將他們的骨幹教師挖走,他們勢必會在鄉鎮義務教育學校挖走優秀的骨幹教師。這樣義務教育階段的師資力量就更加薄弱,使得整個義務教育質量下滑。」桃源縣一中校長燕立國說。

「在市級層面,我們堅決遏止搶師資、挖牆腳現象,絕不『自毀長城』。」常德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胡祖國說,常德敏銳地認識到師資對於辦學育人的關鍵作用,教師缺了,都是通過公開招聘、人才引進、定向培養等方式,為高中多渠道擇優補充教師,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專業教師補充長效機制,讓常德保持了良好的教育生態。

特色多樣

常德市六中有歷史積澱,有光輝歲月,也有在低谷徘徊了10年的困境:2009年,「湖南省示範性高中」的牌子被摘,該校社會聲譽和生源質量直線下降。

2019年,該校新任黨委書記程光明和校長李井崗等校領導班子成員反覆思考研討後,對市六中的辦學目標做出了戰略調整:追求錯位特色發展,致力於打造符合市六中校情的人文特色普通高中。

這幾年,六中人還真動了不少腦筋,構建的「大經典、大講堂、大銀幕、大課間、大舞台、大閱讀」六大核心素養平台項目榮獲湖南省首屆學校文化創新提名獎和全省中小學校「黨建+德育工作」融合創新十佳優秀案例,常德市僅此一例。

從「終止復牌之夢」到「追求特色辦學」,從追求「面子」到更看重「里子」,常德市六中走出一條低谷突圍之路。

常德市六中是常德市探索高中特色化、多樣化發展之路的一個生動縮影。常德市教育局副局長覃道勇說,在抓發展的問題上,無論哪一類學校,一所都不能落下,「如果只抓幾所示範學校、幾所優質學校,無論它的質量多麼高,常德的整體質量都上不去」。

因此,本著讓學校「帶著自己的基因生長」的宗旨,常德大力提倡學校形成辦學特色,不斷促進學校特色發展。「文化立校,特色興校,質量強校」是連續幾屆市教育局領導班子的集體共識。

常德市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加強校史研究,凝練辦學理念,明晰辦學思路,形成辦學特色,明確反對千校一面、整齊劃一的同質化現象。在每年一次全市教育大會上,對辦學特色突出的學校提出表揚。

10多年來,常德高中錯位發展、特色發展、多樣化發展的態勢明顯,不僅市二中「科技高中」、市七中「藝體高中」、外國語學校「外語高中」聲名遠揚,漢壽縣二中、石門縣二中、澧縣二中、桃源縣二中、津市市三中等縣中也都在多樣化發展路徑下實現了突圍。

漢壽縣二中黨委書記、校長肖文敏說,學校旗幟鮮明地提出「以文化課為骨架,以藝體特色為兩翼」的辦學思路,以藝體教育為突破口,實現了學校的特色發展,創造了「低進高出」的良好成績。

在特色發展之路下,各學校加強選修課程建設和必修課程校本化改造,高質量的特色課程群也紛紛湧現:市一中招飛課程群、市七中藝術課程群、芷蘭實驗學校科技創新課程群、桃源縣九中體育課程群……

互幫互促

在桃源縣,不止有桃源縣一中這麼一所好學校,桃源縣二中、桃源縣九中等學校也廣受認可。

為什麼會這樣?

「桃源縣一中不是壟斷,而是引領。」這是桃源縣二中校長陳立新的說法。在他看來,桃源縣一中並未在生源、師資上進行「壟斷」,而恰恰是通過指標到校改革,提升了桃源整體生源質量;通過先進教育理念輸出,提升了桃源學校整體辦學水平。

現在,桃源縣一中、縣二中、縣九中成為共同體,實現了管理互通、幹部互派、教師互學、資源共享。

桃源縣打造縣中共同體是一個縮影。常德市堅持「左手牽右手」,示範高中與一般高中、公辦高中與民辦高中一同抓,推動高中幹部互派、教師互動、資源共享,打造共同體行動不僅在縣域,而且擴展到了市內、省內乃至國內。

2021年,石門縣一中與津市市一中簽訂校際合作協議,兩校在學校管理、教學教研、優生培育、班風建設等核心領域進行深度融合,基本實現了「資源共享、校園開放、聯學聯考」。

同年,桃源縣一中開啟了與懷化市沅陵縣一中的攜手共進之旅,並和西洞庭管理區一中簽訂合作辦學協議,領辦西洞庭管理區一中。2022年,在教育部門部署下,桃源縣一中又負責對口幫扶廣西百色的5所縣中和河北省曲陽縣永寧中學。

實際上,最能夠體現出常德各學校互幫互促打造共同體的,是他們自發構建起的「民間同盟」。

1996年,幾位湘鄂邊知名中學的校長就青年教師的培養問題達成了共識,開啟了一段為期20多年的跨省校際合作,後來逐漸形成了七校聯盟,其中就包括常德市一中、澧縣一中、臨澧縣一中。該聯盟每年舉行兩次教學比武,已連續開展了27年,成就了「湘鄂邊七子」合作的佳話,也為這7所學校培養了大批優秀青年教師。

「澧水流域市級示範學校聯盟」於2013年組成,臨澧縣四中為牽頭學校,成員包括澧縣二中、澧縣六中、石門縣二中、石門縣五中、石門縣六中、安鄉縣五中。10年來,通過經驗分享,交流互鑒,這些普通農村高中學校破冰開局,逐步走出了低谷和困境,成為常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

「沅水流域市級示範學校聯盟」於2018年11月底成立,包括桃源縣九中、漢壽縣二中、桃花源旅遊管理區一中、桃源縣二中、漢壽縣五中等。該聯盟以教學比武、教學研討為手段,為各校的教育教學提供了合作研究平台,收到了資源共享、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之效。

在抱團教研、攜手共進的氛圍下,近年來,常德市一般高中、民辦高中辦學質量持續提升。

「素質教育」造就「質量奇蹟」

——湖南省常德市普通高中大面積高質量現象調查(下)

刊登於2023年6月22日《中國教育報》01版

常德市鼎城區陽明高中文藝匯演現場。學校供圖

常德市桃源二中學生在探討題目。學校供圖

常德市澧縣二中校園。學校供圖

作為一個農業大市,湖南省常德市高中也存在著優秀教師進不來、留不住等問題,但在此背景下,常德卻創造了一個奇蹟:10多年來持續保持了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位穩定。

這裡,廣大群眾對高中教育充滿信任,教育焦慮感較低,「常德的學校好,教育質量高」是人們對本地教育的一致評價。多年來,該市沒有「校鬧」或突出家校矛盾衝突。社會助教氛圍十分濃厚,市縣兩級教育基金會基金總存量達4.5億元。

更讓人津津樂道的是,2019年,湖南省教育廳發出《關於學習推廣桃源一中辦學經驗發展素質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決定》,這是近幾十年來湖南省教育廳黨組第一次以「決定」的形式推廣一所中小學的辦學經驗,史無前例。

持續穩定高質量的背後,正是該市牢固地樹立「抓全體、抓全程、抓全面」的素質教育理念的結果。

現代治理

常德普通高中之所以能夠持續穩定高質量,健康的「肌體」是堅強保障。

10多年來,常德市堅決破除「管」的思想,從思想觀念、組織結構、管理方法、制度機制等各個方面推進治理現代化,為學校創造了良好的辦學環境,增強了學校的內生動力。

「我們在學校管理上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辦學自主和日常工作上堅決『不為』。」常德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胡祖國告訴記者,對學校訂購資料、採購物品、教師聘用等工作,只要政策允許,市教育局絕不摻和,對學校不搞轟轟烈烈的檢查達標活動,評估學校不搞「一刀切」,儘量少發文件,儘量減少會議。

「市教育局對自身的要求,名為『不為』,實則是『有為』,是為給學校辦學自主權,是為支持校長安靜辦學。」常德市教育局副局長覃道勇這樣理解「不為」的內涵。

最突出的表現是實現了教師自主招聘。「去年我們在高校招聘了11名教師,全部由學校主導,現場簽約,教育局、編辦、勞動人事、紀委等部門現場參與。」安鄉縣一中校長李立新告訴記者,這批教師進入學校後,迅速融入工作。「學校擁有教師選人用人自主權,學校發展就有了更強的底氣。」

其他高中也是如此。近3年,常德各縣中根據教學需要共自主招聘教師1201人。

「不為」還突出表現在給學校招生分班、提拔幹部、後勤服務等方面建立「防火牆」。「歷屆縣委、縣政府都有很好的傳統,我們學校幹部里沒有關係幹部。只要有關係生、關係幹部,對老師都是一種傷害。」石門縣一中黨委書記、校長侯宏泉說,學校幹部都是從一線崗位實幹上來的,幹事有成績就有平台。「因此,學校形成了一支強有力的專家團隊。」

記者了解到,2018年以來,為全面加強黨的領導,進一步優化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建立起科學決策、民主管理的運行機制,常德市大力推進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目前,「黨委集體領導、行政執行落實、支部引領帶動、黨員先鋒示範」的黨建模式已在市直高中全面實行,並逐步推廣到縣域普通高中。

專家治校

當然,也要「有為」。

「市教育局的『有為』,主要是在辦學方向和關鍵環節上主動作為,嚴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胡祖國說。

因此,常德堅持專家治校。「常德校長選拔任用非常規範,有一套專業的標準。」常德市教育局副局長張林說,常德充分發揮名優校長專業優勢,既注重擇優培養,實施校長梯隊培養計劃,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又做到舉賢用能,全方位支持,零干擾服務,讓校長放手管理、專心教育。

他告訴記者,為保證校長隊伍的專業化,常德市委領導多次在全市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學校絕不能成為解決幹部級別待遇的地方。」為此,常德市委組織部下文明確規定推動校長專業化。

翻開全市40所普通高中學校校長簡歷,可以發現,其中36位是從學科教師、班主任、年級主任、副校長等崗位上摸爬滾打上來的,均有著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

燕立國就是一個代表。自1986年進入桃源縣一中工作以來,他從一名普通物理教師開始做起,先後擔任過班主任、年級組長、教導處副主任、副校長。2006年任校長以來,他仍堅持每天和學生一起晨跑,每學期聽課超過100節。

在37年的教育教學實踐與探索中,燕立國特別注重研究與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念和做法——「情感教育·生本課堂」。「情感教育」是指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應以育情為目的,包括報國之志、感恩之心、人格魅力、價值觀、世界觀等,落腳點在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上。「生本課堂」就是強調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

像燕立國這樣的優秀校長群體引領著常德高中發展,形成了「頭雁領飛、群雁齊飛」的生動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同樣存在優秀教師流失問題,但常德高中卻有著強大的「造血能力」,好教師源源不絕。「這種『造血能力』,來源於常德有很好的教師觀。教育的發展,一定是教師的發展。」常德市教育局原副局長庹朝君說。

常德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打通教育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全面落實教師工資福利待遇,新建周轉房、人才公寓3485套,設立翦伯贊教育突出貢獻獎,給予獲獎對象10萬元重獎,多方增強教師幸福感和獲得感。

同時,構建起了「教壇新秀—教學能手—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名教師」的梯次培養機制,通過「青藍工程」、師徒結對、名師工作室等多種方式,大力推動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師資隊伍建設,湧現了桃源縣一中「學科中心」、安鄉縣一中「師生同考」、津市市一中「先生夜校」等典型經驗,教師隊伍專業能力顯著提升。

系統工程

在常德,有一個牢固的理念,就是高中教育質量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要抓高中教育3年,還要抓12年,高中教育與義務教育「一盤棋」。

「義務教育的質量高,高中教育的基礎才紮實。」覃道勇說,不能只站在高中的層面辦高中,而應該把長遠的眼光和足夠的精力放在義務教育上,這是常德教育人的共識。

「臨澧縣每年只有3000多名初中畢業生,有1000名左右進了臨澧縣一中,如果不把義務教育質量提上去,那臨澧縣一中就很難辦好。」臨澧縣一中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朱政權這樣闡述為什麼要抓12年的邏輯。

基於這樣的認識,常德高中不僅不「掐尖」,反而將寶貴的學位留給了農村初中。

常德較早在湖南省開展指標到校改革,其中,桃源縣一中又是最早的。2013年,桃源縣一中把招生指標數的近30%分到了鄉鎮中學。一年後,桃源縣一中又按照鄉鎮中學的在籍學生人數和中考的平均分數,把招生指標全部下放。

事實證明,指標到校改革,對桃源縣基礎教育質量整體提升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制度上保障了不放棄一個孩子,提升了整體質量。」桃源縣教育局副局長向欽林介紹,由於按照平均分下放縣一中招生指標,倒逼各初中學校重視後進生,解決了多年來鄉鎮初中辦重點班的問題,提高了鄉鎮黨委、政府辦學的積極性,促進了義務教育質量整體提高,多邊共贏。

「在指標分配方面,不僅是桃源縣一中,鼎城區一中指標分配達到了90%,漢壽縣一中達到80%,臨澧縣一中把70%的名額留給了農村中學。在石門縣一中、澧縣一中,這個比例也在50%以上。」常德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原科長李軍說,常德市各縣級教育部門從政策上著手,把最多的省示範高中學位留給農村,整體提升了初中生源質量,為常德高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生源基礎。

除了招生,常德各高中還從加強初高中共同教研、初高中結對幫扶、初高中學段銜接等多方面入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想方設法扎牢底盤,有效地提升了整體生源質量。

超越高考

令人驚奇的是,常德高中普遍不搞題海戰術,不打消耗戰。桃源縣一中有著名的「三不」:一不加班加點,二不亂印資料,三不搞題海戰術。澧縣一中藝體課程從來都是開滿開足。

不靠加班加點,那靠什麼?「靠的是素質教育。」胡祖國的回答十分肯定,「多年來,我們不會刻意追求升學率,而追求的是學生在成績之外,思想品德、個性發展、實踐技能、創新精神等方面也取得更大的進步,以後進入大學,走入社會後具有更大的發展潛能和競爭力。」

因此,早在2008年,常德市教育局就出台了《關於對普通高中辦學水平實施監控與評價的通知》,從「辦學行為」「文化成績」「全面發展」3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評價的導向非常明確,就是指向素質教育,做到「三全」——抓全體(面向全體學校、全體學生),抓全程(面向全學段、全過程),抓全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這份文件是常德高中崛起的里程碑。」常德市教育局四級調研員譚紹清介紹,常德確立既把區域質量單獨考核,又把不同類別學校分類考核;既考核文化成績,又考核綜合素質;既考核學校現狀,又考核學校發展和提升情況;既考核學校是否關注全體學生,又考核學校是否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

記者聽到了一個故事。「考上11個清華北大,居然沒能排進前三!」在2012年常德市高中教育教學工作年會上,一所省示範性高中看似獲得了豐收,但評價結果卻出人意料。一位校長說:「誰都覺得不可思議,但事實確實如此,讓大家產生很大觸動。」

原來,按照評價指標打分,這所學校雖然考上清華、北大的人數不少,但高考平均分、優秀率並不高,因此考評分數沒上去,自然也就沒能進前三。

10多年來,通過評價「指揮棒」,讓「不為高考,贏得高考」成了常德教育人的廣泛共識。

在這個「指揮棒」下,抓全體學生成為基本價值導向。桃源縣一中把後25%作為主攻方向,享有「談話優先、座位優先、輔導優先、作業批改優先」的4個優先權。石門縣一中沒有重點班,也沒有實驗班,科任教師按職稱、年齡、性別和綜合素質均衡搭配,讓全體師生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公平競爭。

在這個「指揮棒」下,抓全面成為各校自覺行動。各學校建立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綜合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的習慣養成、人格培養、品德提升、身心健康、個性化發展和綜合素質提高。各高中即使高三年級也開齊開足音體美及勞動教育課程。每所學校都有十幾個乃至幾十個社團。

也是在這個「指揮棒」下,各學校使課堂教學由「師本」課堂向「生本」課堂轉變,高效課堂模式紛紛湧現:桃源縣一中「生本課堂」、澧縣一中「卓越課堂」、鼎城區一中「滲透課堂」、津市市一中「雙主課堂」、芷蘭實驗學校「生命課堂」……

常德市教科院副院長傅廣生說:「這些課堂教學改革雖然形式多樣,但核心體現了課改的『自主、合作、探究』,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有效破解了刷時間、重刷題、搞培訓、搞補課等低效手段。」

也正因為這樣,常德普通高中教育打下了深深的素質教育印記。

END

來源:中國教育報

編輯:王思瑤

二審:夏孟琦

三審:王永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