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至,糯米香!一枚湘粽如何「大變身」到你碗裡來?揭秘→

今日女報 發佈 2023-12-05T21:47:29.578575+00:00

文、視頻: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歐陽婷 周雅婷「2023年的第一口粽子,是來自端午源頭的味道」——今年6月,以「粽香麒麟·中國粽汨羅江」為主題的湖南粽子品鑑會在長沙舉行。

文、視頻: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歐陽婷 周雅婷


「2023年的第一口粽子,是來自端午源頭的味道」——今年6月,以「粽香麒麟·中國粽汨羅江」為主題的湖南粽子品鑑會在長沙舉行。作為端午節期間最重要的節日食品,近年來,粽子花式「出道」,不僅給大家帶來視覺和舌尖上的盛宴,還讓不少鄉村擺脫貧困、煥發生機。


據《中國粽子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預測報告(2023-2030年)》顯示,我國粽子整體市場規模已由2018年68億元增至2022年89.55億元,銷量由2018年的31.5萬噸增至2022年的44.1萬噸。


又到一年端午時。愛吃「湘」粽的背後,你知道一枚粽子經歷了怎樣的「大變身」才來到你的碗裡嗎?近日,今日女報/鳳網記者探訪湖南四地,從種植、製作、生產及銷售等多環節進行跟蹤報導,記錄「湘」粽出村,走向世界的故事。

第一站

衡陽常寧市塔山瑤族鄉

一片箬葉,為村民增收800餘萬元


6月的塔山瑤族鄉山上,翠綠的野生箬葉如同「地毯」一般,覆蓋整座山峰——「今年,我們又是豐收年咯!」符三娥是塔山瑤族鄉敖頭村村民,也是這裡最早一批收購新鮮箬葉的人,他們靠著這片薄薄的葉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臨近端午節,塔山瑤族鄉又忙了起來。箬葉是製作粽子的最佳「天然包裝」,早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村里人就集體上山採摘箬葉,根據葉片的質量,分為「甲乙丙」三個等級,賣出去貼補家用。而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收購箬葉的商人越來越少,於是,村里人也不再採摘箬葉,「只有每年端午節,才會上山摘幾片葉子用來包粽子」。


塔山瑤族鄉位於常寧市南部的一個偏遠高山區。這裡常年雲霧繚繞,晝夜較大的溫差、濕潤的空氣,是箬葉絕佳的生長環境。全鄉現有野生箬葉分布廣泛。看著碧綠的箬葉,符三娥覺得這是一個有前景的行業,不能因銷量不好而耽誤種植。


2009年,符三娥在村里開了一家商店,結識了一批外來商人。村民們對她「寄予厚望」,希望通過她來推銷村裡的箬葉。她二話沒說,當起了箬葉銷售——經過一番尋找,她找到買家,將村民們採摘的新鮮的箬葉賣到江西。可沒想到,這次買賣卻讓她血本無歸。


「葉片的質量不合格,銷量就起不來。」符三娥沒有放棄,在第二次買賣中嚴格規定了箬葉收購的標準,確保葉片的質量——長度達到30厘米,寬度等同於20元人民幣,不能有蟲眼、不能有損壞,不能髒污。


經過多年的努力,符三娥的事業發展起來,她逐漸有了能長期合作的客戶,村里箬葉被銷售至全國多個省份,甚至銷往海外。

如今,符三娥在家中搭建了兩個冷藏庫,僱傭村民在敖頭村及周邊村落收購新鮮箬葉,也僱傭婦女負責打包,「3元一包,一天下來,能夠掙100多元」。


在符三娥的帶動下,不少人加入到箬葉收購項目中,越來越多的村民上山採摘箬葉,「其中,大多數是50~60歲的婦女,以2022年為例,鮮葉收購價格為3.5元一斤,十來天的時間就可以賺上千元」。

近年來,塔山瑤族鄉因勢利導,把箬葉培育、生產、採摘、加工、銷售作為山區發展的重要產業來抓,成效明顯。如今,箬葉已成為塔山群眾穩定增收、鄉村振興的致富產業,為群眾年增收達800餘萬元。


為了確保箬葉產業的長久發展,塔山瑤族鄉還開始人工種植箬葉,規定箬葉的採摘期。敖頭村人工培育了將近百畝箬葉,「今年,我正在計劃成立一個合作社,團結力量,把箬葉賣到更遠的地方去。」符三娥說。


第二站

郴州市蘇仙區田家灣村

一款烏米,帶火500萬隻粽子

拆開粽葉,黑不溜秋的糯米里點綴著一抹亮色餡——叉燒或是鹹蛋黃。清蒸過後,清香四溢。


吃烏米粽,是郴州市蘇仙區坳上鎮田家灣村的端午習俗。與傳統粽子不同,這裡的粽米是黑色的,背後還有著一個古老的傳說。

「今年,我們的烏米粽銷量預計能達到500萬隻。」李啟香是田家灣村人,也是當地烏米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她一手打造的「香姐烏米」品牌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什麼是烏米?李啟香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當地將山上野外的烏飯樹葉、擇子柴葉、金剛刺嫩頭、楓香樹嫩葉等十餘種能食用的樹葉洗淨搗碎,過濾擠汁,浸泡在白色糯米中,染成烏黑色後用清水洗淨,烏米就製成了。


李啟香說,村里世代流傳著一個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叫目連的人,他母親被官府關進了牢獄,為了不讓母親餓死,他上山采來一些烏飯樹葉,搗碎同糯米一起燒成烏黑色的飯糰,送給母親吃。獄卒一看黑乎乎的飯中還混有一些樹葉,連豬食也不如,就給母親吃了。可母親吃後不僅身體健康,而且在獄中連蚊子都不叮咬。


「因為目連第一次燒烏飯是農曆四月初八,所以這一天也成了當地的『烏飯節』,同時為了紀念目連對母親的孝順,燒烏飯的習俗流傳至今。」在李啟香印象中,自家用烏米制粽的技藝也是祖輩傳承下來的。五六歲起,她就跟著母親上山采烏飯樹葉。「雖然烏飯葉一年四季常綠,但要做烏米的話,采春天的新葉最好。」每逢周末、寒暑假,李啟香就會帶著家裡做好的烏米飯和烏米粽,跟幾個同齡夥伴挑著籃筐,到騾馬古道、市裡的農貿市場叫賣,「每年端午節賣得最多!一天可以賣到1000多元錢。」


2015年,李啟香從廣東回鄉,參加了一場尋找「最美湖鄉」活動,看到古村落的青磚灰瓦,她突然回憶起兒時在外婆的老房子裡做烏米、吃烏米飯、走街串巷叫賣烏米製品的場景。於是,她決定回鄉創業。


2016年端午節,李啟香在家鄉售賣烏米粽,許多遊客品嘗後,覺得用烏米製成的粽子不像其他粽子那樣,吃多了不消化,恰到好處。就這樣,她做好的7000多個粽子兩天就賣完了。


「要讓烏米粽走出鄉村。」這是李啟香的決心。然而,大規模製作烏米很快遇到了問題——烏飯葉只能生長在大山深處,幾乎沒有人工種植的先例。野生的烏飯樹數量十分有限,非常難找,難以滿足規模化生產烏米的用量。


「按照我們傳統的方法,幫我們採摘的都是一些60歲以上的老人家。因此,想把烏米產業做大做強,必須建設自己的原材料基地。」於是,李啟香流轉了300畝山地,摸索移植烏飯樹。第一個月,因為刨的坑太淺,根系吸收不到營養無法存活。她找專家了解種植技術後,把坑的深度增加到50厘米,再加入一些生根粉保護根莖,才讓幾百畝的烏飯樹活了下來。「發現山上有原生態、野生的樹,我們也會請工人進行維護。」如今,李啟香的烏米粽原材料種植基地已經擴大到了500畝。

「烏飯葉、金剛藤、楓香樹,凡是和我們做烏米相關的原材料,我們都會把野生的留起來。」如今,李啟香的烏米產業形成了規模,2021年烏米粽的年銷售額超過2000萬元,今年端午節期間,她的烏米粽銷量預計能達到500萬隻。


第三站

長沙瀏陽市道源湖村

一個訂單,產值突破1.3億元


6月18日,瀏陽市關口街道道源湖村粽葉飄香。村民劉美華和兩位嫂子飛快地包著粽子,她們將兩片粽葉交疊在一起,捲成漏斗狀,放入糯米和配料,隨著手指翻動,細繩一繞、一捆、一緊,不到十秒鐘,一個粽子就出現在眼前……不到一分鐘,劉美華就包完5個粽子並把它們連成一串。


與種植箬葉、創新烏米不同,道源湖村承擔的是粽子的第三道工序:製作生產。

劉美華一家人分工明確——丈夫周康粟負責購買粽子的原材料和送貨,公公負責食材和粽葉的清洗,兩位嫂子和她負責製作粽子,她的姐姐負責包裝粽子……

「我們去年粽子賣了30萬元,今年看看可不可以突破50萬!」劉美華說,他們村很多人都懂粽子的製作生產,隔壁鄰居晏琪也是村裡有名的「粽子大戶」。


晏琪和丈夫於2018年開始從事粽子生意,為了保證粽子質量,他們會精心挑選粽子所需要的原材料——香濃軟糯的糯米、散養鴨子下的蛋、每日現殺的豬肉……

「採用道源湖村的野生粽葉和山泉水就是道源湖村粽子受歡迎的秘訣。」晏琪說,長沙及全國各地的不少包點早餐鋪賣的粽子均出自道源湖村,在這裡,「四季包粽」已成常態。


道源湖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周英國告訴記者,早在40年前,村里就有人製作、銷售粽子,2020年,村里越來越多村民從事粽子生意,「現在有幾百人靠包粽子維持生計」。


為了發展粽子產業,道源湖村村委也付出了很多——村委成立了公司,註冊了公共的粽子品牌,形成以三家食品公司為生產龍頭,200多戶農戶分散加工的點面結合粽子生產模式,將製作粽子的村民整合起來抱團發展,建起了一條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粽子產業鏈。值得關注的是,這條粽子產業鏈上,80%的工作人員是女性。


如今,道源湖村的粽子生意從家庭小作坊發展成了工廠化生產和散戶式加工等多形式,線上20000多個網點覆蓋了26個省——2021年,道源湖粽子銷量為3200萬個,2022年銷量為5000萬個,產值突破一個億。


「截至今年6月,全村粽子訂單突破了6000萬個,產值預計突破1.3億元,集體經濟收入預計突破60萬元。」周英國說,接下來,道源湖村將圍繞粽子,引進優質糯米品種,種植箬葉,打造一條更完整的產業鏈。


第四站

岳陽汨羅市屈子祠鎮

一個小鎮,賣出2000餘噸汨羅粽


到了最後一個環節,如何讓一枚高品質湘粽出村闖世界?銷售尤為重要。


「2023年的第一口粽子,是來自端午源頭的味道。」這是今年汨羅市品鑑會上的一句話,也是汨羅人的決心。


汨羅江岸拋粽祭魂,如今粽子不僅是當地的特色產品,更是地區的文化烙印。在這座城市裡,有一個小鎮不斷推進粽子產業園建設,引進優秀龍頭企業,培育粽子家庭作坊,逐步形成製作規模——它,就是屈子祠鎮。

周其是屈子祠的「金牌銷售」,自2015年起,他在一家專門生產汨羅粽子的公司當銷售員,因業績突出榮升銷售總監,此後,為汨羅粽子打開了全國市場。


汨羅粽子要出湘,最大的難點在哪兒?周其說,競爭對手太強大——比起汨羅粽子,浙江嘉興的粽子更廣為人知,他們的產業化也更健全。很多消費者並不了解「新品」汨羅粽子的優勢,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汨羅粽子都是自產自銷,無法發展經銷商,更別提擴大市場。「要突破,就要敢於競爭。」周其說,他要帶著汨羅粽子PK嘉興粽子。

2016年,周其通過汨羅市政府牽線搭橋,認識了一位在深圳經營餐飲業的汨羅人。對方有著濃濃的家鄉情結,品嘗過他帶去的粽子後,當場下單,還給出了高評價。


口味得到認可後,該用什麼辦法讓汨羅粽子先於嘉興粽子「出圈」?周其決定打出一張「文化牌」。


「屈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自沉於汨羅江(今岳陽汨羅市),我們汨羅就是端午粽的發源地。」在銷售過程中,周其一邊向客戶介紹屈原,講述汨羅粽子的「前世今生」,一邊將隨身攜帶的粽子推薦給客戶品嘗。


總有客戶提問:「汨羅粽子跟嘉興粽子有何不同?」


周其介紹,從形態上看,汨羅粽子稜角分明,以牛角粽和羊角粽為主;從口味上看,嘉興粽子以大肉粽為主,但傳統的汨羅粽子主要是鹼水粽——將糯米用鹼水浸泡一夜,再用粽葉包成牛角狀,蒸煮之後,剝去粽葉,粽體顏色橙黃,晶瑩透亮,入口清香甘甜。


「每年端午前夕,我們都會聚在一起,討論今年比較受歡迎的粽子口味。」周其說,根據多年的銷售經驗,他發現,女性更偏愛蛋黃肉粽,鹼水粽則更受老年人的喜歡。


就這樣,在周其及團隊的努力下,該公司將汨羅粽子銷售到全國34個省、市,粽子口味也從傳統的鹼水粽擴展成包括蛋黃肉粽在內的12個品種,根據客戶的需求,還可以增加青稞、桑葚、黃精、葛根等健康食材。目前,屈子祠鎮擁有了15種粽子品類,年產量高達2000餘噸,產值3000萬元。在今年,某電商平台的助農專區中,汨羅粽子作為湖南的代表性物產被重點推薦,截至6月中旬,汨羅粽子的銷量達到去年同期的1.9倍——「汨羅粽子」通過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認證,成為經典品牌,深受消費者喜愛。


專家聲音

端午與湖南:剪不斷,理不亂

陳先樞(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長沙歷史文化研究專家)


端午節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約定俗成地成為紀念先秦時期楚國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節日後,便與屈原流放之地的湖南建立了「剪不斷,理不亂」的密切關係。


然而最開始,楚地鄉間卻認為這一天是辟邪、除瘴、祛疫的日子。農曆五月初五舊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月蚊蠅孳生,癘疫流行,俗稱「惡月」,初五日為「惡日」。楚人普遍認為重五之日是惡日、死亡之日,民俗忌「五」,遂改成「端午」。所以才有了避邪、除瘴、祛疫的習俗。


這一天,人們愛用蘭草煎水沐浴,以祛風散熱,洗除污垢。而後世不斷發展,根據不同的季節和各人不同的需要,沐浴所用的藥物越來越多。如用楓樹果、艾葉、透骨草、大蒜皮、苦瓜葉等。


那麼,這個日子和屈原的關係是什麼?《荊楚歲時記》載:「是日(五月五日),競渡,采雜藥。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並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為水軍,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士人悉臨水而觀之。」這樣,端午習俗中又衍生出紀念屈原的成分——以粽投水祀屈原,並在這天人們普遍食粽,也就成了荊楚、沅湘端午節風習之一。


有句民諺是「端午前都是草,到了端午都是藥」。端午這天,湖南鄉間除了划龍舟、吃粽子外,還有踏百草、鬥百草的習俗。踏百草是在初五的早晨進行。人們或赤足或穿上新做的布鞋,在有露水的草叢中行走,直到足部沾滿露水為止。鬥百草一般在野外踏青時進行。大人鬥草,或以花草之名相對,以較各人的文化修養之高低,或以各人採集花草的品種多少為勝負;兒童鬥草,則比鬥草莖的韌性強弱,以屢斗不敗者為勝,勝則歡欣雀躍。而長沙人還習慣在端陽熏蚊香、蒼朮、芸香等,以除疫去邪;或到山林溪邊扯夏枯草、車前草、水燈芯等藥物,洗淨曬乾,待夏日泡涼茶喝。


編後

從摘葉、制米,到包裝、銷售,我們記錄了一枚小小的粽子過「九九八十一關」才能成為餐桌佳肴的全過程。儘管全國各地在端午節有不同的風俗,但粽子卻是大家共同喜愛的食物。


「水團粽子恰登門,白酒持來更滿樽。」親朋好友相聚吃粽,傳遞的是團圓和情誼;節日各地不斷開展的慰問送粽活動,表達的是善意和問候;背井離鄉的遊子,嘗的是鄉味,品的是鄉愁……粽子不僅是美食,也瀰漫著濃濃的世間情。


千百年來,粽子還承載著文化和時代的變遷——當然,不光端午,春節、元宵、清明,每個傳統節日的背後,都有其歷史淵源、美妙傳說和深廣的文化基礎,包含了整個民族的浪漫情懷。觀其形、品其味、聽其事,在品味粽子美食的同時,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何樂而不為呢?


編輯丨依依

二審丨艾沐

三審丨歐陽靈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