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的小紅書,為什麼難以複製?

極客公園 發佈 2023-12-16T20:09:23.905320+00:00

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氣質,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即使是小紅書的團隊成員,也很難說清這個社區的特質到底是什麼。

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氣質,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即使是小紅書的團隊成員,也很難說清這個社區的特質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會把「種草」和小紅書聯繫在一起,但種草是用戶看完內容後產生的行為,正是小紅書的社區和內容的特質讓用戶產生了種草的行為。所以要理解小紅書的社區文化的本質,不能只盯著種草這個結果,而要弄明白是什麼樣的特質讓用戶種草。

小紅書團隊也想弄清楚這個問題。2020 年下半年,小紅書的員工到全國各地做用戶調研,他們一個個去問用戶「為什麼會使用小紅書」,得到最多的答案是:因為「有用」。

在做這場調研時,小紅書已經是一家有 1 億月活的社區產品,大量生活和消費體驗、知識、經驗的筆記每天被分享、瀏覽。這種有用並非是被一家公司設計而來,而是一個社區的內容經過十年的積累,在創作者和讀者間形成的共識和準則。

但聽小紅書的員工講完這個故事,我卻總覺得有哪裡不對,或者說不夠。和身邊的幾個重度小紅書用戶聊了聊,她們也覺得「有用」不夠貼切,因為這個形容詞太「平」,平常會用到的各種知識工具——公眾號、百度、知乎等等,都能歸到「有用」的範疇。

但對她們來說,小紅書不一樣。尤其當需要一份生活攻略——大到組織一場期待已久的出國旅行,挑選決定一生的結婚戒指;小到查詢某個甜品的烘焙方法,找個周末去的溫泉私湯。小紅書都會是這些死忠用戶,甚至近年來越來越多非死忠用戶下意識想到的第一選擇。

我們討論以後,認為相比「有用」,「好用」更凸顯小紅書的社區特質。正因為對用戶而言,小紅書是一個好用的工具、平台,甚至社區,他們才會被內容種草,才會跑到小紅書查詢攻略,用 10 年時間建立起一個月活 2.6 億的生活分享社區。

想要進一步理解小紅書的社區文化,有三個關鍵問題:

  1. 小紅書的「好用」是怎麼來的?
  2. 小紅書泛化和商業化的過程中,是如何保持住「好用」的特質
  3. 大廠都在模仿,小紅書自己的壁壘是什麼?


01 「好用」的誕生


一句話總結小紅書的成長曆程:是一個「有機生長」出來的社區,當它的用戶越來越豐富和多樣,就逐漸演化成了一個新的生活搜尋引擎,並且在用戶心裡比「有用」更「好用」。

2013 年,小紅書創始人毛文超、瞿芳在上海的居民樓里創業時,最先做的是海外購物攻略 PDF 的分享平台,工具屬性極強。隨後上線的社區也基於購物分享——在什麼地方買到什麼產品、怎麼退稅、哪裡更便宜等。

小紅書的典型早期用戶「Miss_Snow」,在 2015 年前後,分享的筆記仍然是密密麻麻的美妝產品、生活日用品。





小紅書的起點是購物筆記,但隨著第一批用戶進入,內容品類很快開始泛化。「李小萌」是最早進入小紅書的用戶之一,連續九年都在發布小紅書筆記。從她分享內容的變化,也可以窺見小紅書社區內容的演變。

她的帳號里,從最早的烘培美食照片分享,一步步拓展到「栗子的 N 種打開方式」、各類冰淇淋的製作方法。再之後,她分享的內容更加多元化——怎麼考雅思,出境簽證注意事項,旅遊攻略等等。筆記內容也隱含了她人生的變化。她開始用小紅書時剛剛懷孕,「兒子和帳號一樣大」,她也隨之開始分享育兒經驗的筆記。

單個用戶的這種變化背後,也是小紅書從購物社區、女性社區,一步步演化為一個包含生活方方面面的社區。內容種類從購物擴展到美妝、穿搭,再一步步衍生出美食、旅行、戶外、遊戲、職場等。每個月,已經有超過 2.6 億人在小紅書上發布或者分享內容。

隨著社區日益壯大和泛化,小紅書團隊開始尋找自己的「錨」。2019 年,小紅書第一次開創作者大會,被拎出來的詞叫「利他」,這更多是一種對想要變現的創作者的約束和要求。但這個詞對用戶而言太過抽象,顯然也不符合大部分人心目中的小紅書形象,於是就有了後面 2020 年的調研和「有用」。而現在我想更進一步從用戶角度把它定義為「好用」。

快手、抖音去中心化的分發,讓更多普通人有了被看到的可能性。小紅書也是同樣,從產品機制上,小紅書的「轉發、評論、點讚」的設置,給了瀏覽內容的用戶一個評價「是否有用」最淺顯的標準。多位 MCN 機構負責人都曾經提到,驗證一個小紅書博主的創作能力,粉絲數之外,轉贊評數也是一個核心的標準。

B 站的「一鍵三連」、小紅書的「轉贊評」、知乎的「贊同」這些都是為了讓內容對用戶更加有用設置的機制。平台根據用戶的這些社交動作,給優質的內容分發更多的流量。

追求最有用的內容展示,達成今天用戶心目中的「好用」,很難「從上至下」地被要求,它依賴的是社區的共識。當多數人在小紅書消費他人的生活經驗,參考購物、遊戲、旅行等攻略分享時,新加入的內容創作者也會遵照這個社區的標準發布更多「好用」的內容。

2020 年的調研還給小紅書上了一道緊箍咒。「好用」是用戶使用小紅書最根本的原因,但小紅書 CMO 之恆在一次採訪中提到,「當時調研回來感覺特別心痛的地方是,用戶側覺得小紅書的內容不夠真誠。」

「真誠」的挑戰來自野生商業的侵入。這一年,從小紅書崛起的國產品牌完美日記,母公司「逸仙電商」上市,招股書中提及「主要靠小紅書內容營銷打爆單品」。社區種草的價值讓一些草莽品牌/商家看到了流量,開始在小紅書進行違規營銷。

從那之後,小紅書開始更嚴格的區分「真草」和「假草」。2021 年 4 月,小紅書發布《社區公約》並於此後開始了虛假種草治理。這份公約試圖分享小紅書對於社區的思考,以及平台倡導哪些內容,反對哪些內容。在仍在持續增長時,這將成為一個基礎準則,公開分享給社區內的所有用戶。


02 「生長」出來的社區


社區既是堅固的,同時也十分脆弱。在網際網路的歷史中,已經有不少平台因為用戶和內容的泛化而失去原本的活力,甚至從歷史中消失。

但這幾年,小紅書創造了一個社區對外泛化的成功樣本。至少,在社區用戶發生轉變,男用戶比例從個位數漲到 30%、主要人群從白領變為超過 70% 的 90 後和 95 後,月活人數已經超過 2.6 億的今天,小紅書的用戶還未出現割裂與徹底的分層,社區內也在不斷長出新的內容趨勢,內容和用戶的增長仍在持續。

在社區產品經理大多都推崇的城市社會學書籍《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寫道,「當每個人都是城市的創造者時,城市才有可能為所有人能提供一些東西」。要保證這一點,平台幾乎只需要做好兩件事,引導更多有用的內容被生產;讓更多有用的內容被看見。

社區的內容活躍度和生命力體現在是否能不斷造新趨勢。從 2020 年開始,小紅書上最先火的是露營、衝浪、陸沖、飛盤;再然後有極其小眾的異寵內容(即少見的、奇特的寵物,如蜥蜴、蛇、狐狸、蜘蛛等);隨著電商直播興起的鮮切花領域,也在小紅書進一步被擴散……小紅書的站內趨勢,對外部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大,也在讓更多細微的愛好和趣味被更多人看見。





在如何讓用戶泛化上,小紅書也選擇通過內容來吸引。在試圖找到某些用戶時,他們的方式是,找到這些用戶更感興趣的內容,先做內容供給,再自然吸引用戶進入社區。比如,2020 年開始,豐富旅行、戶外內容、遊戲及 3C 內容、贊助體育賽事,成為男性用戶進入小紅書的契機。

往往,這些趨勢都已經在生活中因為一小撮人發生變化,要抓住這些趨勢,則最重要的則是找到站內,能提供海量五花八門生活經驗的用戶,再將已經積攢下來的內容進一步轉化為趨勢。內容則會隨之吸引來匹配的用戶。





早期的小紅書喜歡把自己的社區稱做一座城市。時至今日,小紅書仍在堅持的 UGC 內容分發、雙列瀑布流,幾乎可以類比為街道兩側豐富的業態,用戶有自發選擇進入任何一個「門店」的選擇權。

2016 年開始,小紅書開始引入算法,為的就是把UGC內容推薦給更多的用戶。這讓更多普通的用戶,獲得被有相同興趣點的用戶看到、甚至產生交互的可能性。這也是最早期,人們試圖把 KOL(Key Opinion Leader,即關鍵意見領袖)與 KOC(Key Opinion Consumer,即關鍵意見消費者)做區隔,小紅書被劃定為 KOC 典型平台的原因。

在小紅書上,有大量可以影響其他消費者決策的內容,可能是一張位置巧妙,引起更多人效仿打卡的旅遊目的地,也可能是特色食物、踩雷或者排雷的美妝產品、如「多巴胺」穿搭一樣的新流行趨勢。

至今為止,在大多數產品試圖改變產品邏輯,尋求高效率時,這一切仍然照舊。

客觀上來說,把更多人喜歡的內容儘可能推薦給更大範圍的人,沉浸的如電視機一般的上下滑動,意味著效率的最大化。但一個社區的建立有時靠的是在某些環節的「不唯效率至上」。這並非是放棄增長的速度,而是把內容的生命周期儘可能拉長。

在早期做購物攻略分享時,一個更高效的辦法是,直接找到商城、品牌,發布最新鮮一手的折扣資訊,實時又準確。但這並非小紅書想要的。他們希望是用戶作為消費者角色,購買的心得、體驗分享。

在有用還沒被總結出來時,小紅書團隊對內、對外都常掛嘴邊的是「利他」。一名早期加入小紅書的員工曾打比方說,只是去日本的藥妝店買東西拍個照就發出來的內容,用戶看起來不方便。他們會去引導,找個更乾淨的背景,拍得更清晰,讓(閱讀的)用戶更願意吸收信息。這代表了多數內容要「好看」的內核。

有用則是另一個重要的事。上述人士還提到,去咖啡廳喝咖啡,隨便拍個照就可以發。但小紅書早期會引導用戶,把更多可能能對別人有用的信息被分享出來。辦法很多,拍清楚的照片,說明是什麼咖啡店,咖啡店好在哪裡,自己是如何抵達的,是否方便停車等等。

這也是今天,小紅書最豐富的「攻略類」內容。這些積累十年的經驗,也讓小紅書在最近兩年內,被頻繁地稱為「生活搜尋引擎」。數據顯示,60% 的小紅書用戶有主動搜索行為,每天搜索近 3 億次。

⁢而在如何更準確地分發上,小紅書則在算法的推薦「有用性」上做了調整。在 2021 年初,小紅書的推薦系統中實效性還停留在一天更新一次,⁢⁢「新發布的內容一天有一次上車的機會,錯過了就得等明天,今天的筆記就只能和一些不那麼合適的用戶湊合著過了⁢⁢。⁢⁢」

但極客公園了解到,現在,這種排序模型升級到了分鐘級,也就是說,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內,內容會被快速實驗試錯,分配給真正感興趣的用戶。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當一個用戶對一篇筆記產生了交互行為(點讚/收藏/搜索等),代表用戶對這篇筆記是有興趣的。而如果這個興趣過去從未出現過,小紅書系統也會在用戶向下刷的過程中,快速推送和這個興趣相關的其他筆記,這能幫助內容更加個性化,讓人有「小紅書懂我」的感受。⁢⁢


03 小紅書的壁壘是時間


到今天來看,小紅書已經成為中文網際網路中獨特的存在,龐大的用戶量和基於「好用」建立起的用戶信任,蘊含著巨大的用戶和商業價值,讓小紅書越來越難以被忽視。

這引來了巨頭環伺。今年,抖音內測雙列信息流入口「經驗」;微信公眾號推出類似小紅書的「多圖文發布」產品,被外界稱為「小綠書」;字節跳動先後上線內容社區產品「可頌」、「有柿」;更早在 2020 年,淘寶主產品升級,發布種草內容組件「逛逛」……這些新產品、新功能指向的都是「再造」小紅書。





抖音有天然的流量和內容優勢,淘寶也將逛逛放至與直播電商同樣的優先級,但小紅書的根本是長期積累的社區的氛圍。這一點很難複製。

小紅書也明白,這是他們最寶貴的財產。正因此,無論是產品的疊代、商業化運作,小紅書都會更謹慎,凡事都需要考量對社區會造成什麼影響。

早年間,小紅書的廣告業務有兩條紅線:避免下載類的廣告、電商引流、過度帶轉化的廣告不能做。這兩種廣告意味著更直接的收入,但卻都因為會影響社區氛圍而被劃定在外。

小紅書社區天然有「種草」的基因。在小紅書還沒有商業化產品時,已經有相當多的小紅書博主靠種草賺到了第一桶金。這也是後來所說的,是社區教會了小紅書怎麼賺錢。

這種寶貴的基因也需要更小心的維護。最近幾年,小紅書在極力疏通水下筆記,今年向品牌商家提供的種草值等商業產品,也是為了讓商家在社區中有規則,也更有把握地去種草。基本的規則是,商業內容進入到社區中時,也需要符合社區的「好用」氣質,才可能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

消費品牌很難繞過小紅書做營銷,不少品牌帳號已經開始了更加人格化的運營,僅僅發布品牌廣告、純營銷導向內容的方式已經不可行。一家 MCN 機構負責人提到,諸如寶潔、歐萊雅這樣的大集團,已經會自己設計內容策略,MCN 只需要輔助執行。

到今天來看,小紅書的商業化邏輯,本身也是社區「有用」的衍生。小紅書長期積累的社區氛圍並不排斥消費體驗的分享,商業品牌想在小紅書挖到礦,就要先做好內容,說清楚了產品在滿足了什麼需求,在什麼場景解決了什麼問題,創造了什麼樣良好的情緒和體驗。

長達十年的時間裡,小紅書上的內容大多擁有一致性:既不是知識,也不是客觀信息的歸納總結,而是個人經驗的分享。這些很個人的內容,為小紅書造起了一道很高的屏障,絕非任何平台在短時間可以積累超越。

播客三五環主理人劉飛總結,「生活分享」有些未必有用,可能是知識情緒表達和一些信息表述,在這一點上,小紅書也更接近公眾化的朋友圈。這背後是小紅書筆記的模式、分發機制帶來的創作低門檻和低社交壓力。

根本上,小紅書的社區之所以長成今天這樣,並非從一開始就有頂層設計,反而是跟隨產品的疊代、用戶的成長和匯聚而形成。無論是搜索找生活經驗,還是參考筆記做消費決策,從樣本豐富度和即時性來說,其他平台在今天都難以匹敵。這也是時間為小紅書留下最珍貴的資產。

而維持好一個社區是比創建一個社區難得多的事情。

2020 年,小紅書從一次大規模的用戶訪談中提煉出社區的價值,並在此後三年從產品、內容生態搭建上將價值儘可能放大和延續。

以 10 年界限作為開始,小紅書則面臨著一個更新的命題,如何把社區的價值反射到商業上。過去的積累,把小紅書培育成了一片肥沃的土壤,土壤上長出一顆內容生態的大樹,另一顆大樹則帶來商業收成,是時候讓後者豐收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