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住老公寓,兩個建築師辦了個展覽探討「居住問題」

澎湃新聞 發佈 2023-12-16T20:11:20.918620+00:00

在小說《人生拼圖版》中,一幢公寓樓被拆分成幾十個零散的單元,形形色色的住客生活像靜物畫一樣被描述出來,再拼貼出一幅人生百態。一個人的居住空間,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看到一個區域、一座城市的居住史?

在小說《人生拼圖版》中,一幢公寓樓被拆分成幾十個零散的單元,形形色色的住客生活像靜物畫一樣被描述出來,再拼貼出一幅人生百態。一個人的居住空間,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看到一個區域、一座城市的居住史?在徐匯衡復風貌區的建安公寓,建築師哲暉把自己的家變成了一間臨時的「博物館」,和老同學、工作室夥伴張琪一起,探討老公寓裡的「居住問題」。

公寓內的導覽現場 李煒恆 攝

建安公寓位於上海建國西路和高安路的東南角,確切地來說,是「建國西路641-645號和高安路78弄的1-3號樓」。1932年,公寓由法國建築師賚安設計建成,和建國西路對面的首長公寓開發於同一時期,當時被明確規定建設成西方樣式建築。建安公寓的兩幢樓中間夾著一個庭院,底層被一個柱廊連在一起。在最初的設計里,廊橋的搭建是為了便於架設供熱管道,如今成了兩家住戶的種植露台;公寓的底樓原為汽車間和傭人房,頂樓有帶露台的5開間大平層,中間則是標準的2開間和3開間,隨著人口的湧入,底樓的汽車間和內廊都有了住戶,大戶型也被拆分成幾戶人家。

從沿街的外立面看去,修繕一新的紅黃磚牆上看不出不同時期所留下的痕跡,樓下有咖啡店,也有湯包店和雜貨鋪,和附近的衡山路武康路街區比起來算是罕見。樓里的信箱上標註了如今的住戶,像是「1樓某車間」這樣的字樣也成了一戶居民的身份。從底樓穿到庭院,一條昏暗的內廊里也分布了幾間亮著燈的人家以及公用廚房,庭院裡種著各種植物甚至果樹,還有人們放在外面的一些生活用品。一抬頭,就是公寓在經過「修改」後形成的形態各異的陽台。

導覽活動中能夠看到現在的立面 李煒恆 攝

賚安設計的建安公寓曾經登報於 《Le Journal de Shanghai》

對於這些植物和雜物,哲暉已經能「如數家珍」。2020年初,她和同為建築師的丈夫買下了建安公寓裡四樓的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從搬進來開始,哲暉就一直在記錄發生在這裡的故事,探究原來的建築結構。後來,她和張琪開始合夥做項目,就把對於這個公寓的研究放在了她們的項目里。兩個人都畢業於東南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系,而她們所成立的Norma那麼工作室更關注那些不那麼「建築」和沒有那麼有「學術」深度的日常現象,並希望通過建築、空間、展覽、臨時事件的策劃與設計給生活提供更多可能性。哲暉的自宅很自然地成了她們研究的第一個項目,恰逢非虛構寫作平台發起的「555 Found 計劃」招募創作者進行在地創作,哲暉和張琪基於已有的想法和資料,邀請了幾位藝術家朋友共同參與,如今的公寓展覽「居住問題」便成了形。

《氣候》卞雨佳

開在家裡的小型展覽

在過去的大約一個月里,哲暉和張琪每周五和周末分別舉辦「1分鐘生活圈」和「15分鐘生活圈」的導覽活動,邀請觀眾到建安公寓裡來做客,了解公寓樓里的故事、居民生活的變化、附近百年公寓的成長史,以及在城市更新過程中那些街邊小店與行道樹的命運。為了避免打擾鄰居,每場導覽採取預約制,大約有十幾個名額。以「居住問題」為主題,圍繞加建、店鋪、植物、鄰居和基礎設施問題,五組藝術家在公寓裡展開了「命題創作」。在哲暉的家裡,五組藝術家的作品散落在房間和陽台的各個角落,和兩位建築師整理的檔案資料形成互文,公寓裡的當下朝著過去和想像中的未來延伸。

「在自己住的地方討論自己居住的場所和社區,討論自己的鄰居,對於我們來說也是第一次,」哲暉說道,她們想通過這次活動和不同的居民以及訪客建立連接,「希望他們過來,不僅僅是看了一個展覽,所以內容的可讀性就很重要。」在創作過程中,她們一直在設想和參觀者的對話與互動情景,比如卞雨佳的作品需要參觀者自行尋找,稅源用桌遊的方式創造了一個圍繞「公寓加建」的遊戲,讓大家一起去搭建可能的居住空間。

公寓內的導覽現場 賈逸森 攝

陽台、客廳、廚房,甚至在衛生間裡,卞雨佳將她的畫作貼在公寓的各個角落,這些看起來有點抽象的作品據說表達了藝術家對於「曾經存在的基礎設施」的感受,個體通過這些基礎設施而與整個公寓樓的系統發生聯繫。和畫作一起出現的還有幾本介紹房屋基礎設施的小冊子:關於自來水、電力、熱力、排水的現代變遷。她將大家的視線引向了那些不太被留意到的管道:後來搬進來的人增設的排水管,消失了的垃圾管道,被拆掉的供熱管道,公寓立面上無端地伸出牆面的小管道,對於想要窺探居住史的建築師來說,它們令人著迷,「從這些管道就能瞥見公寓在這近百年的時間裡被修修改改的歷史。」張琪說道。

《街道表情》寫生上海Drawing Shanghai

《自下而上的設計修訂》稅源Water

植物與公寓

從水箱檢修口爬梯子到屋頂,會看見錯綜複雜的水管,這一幕被藝術家高潔用到了自己的作品裡。他想講述一個老住戶的故事:住在二樓的爺爺一輩子都在和規章制度打交道,比如他認為公寓裡的一棵大樹被砍掉是不合規的,就不斷地寫信,呼籲保護這棵樹;比如他覺得樓下的店鋪影響了居民生活,就會一次次地去反映問題。高潔為他畫了一幅「公寓植物守護神」像——公寓裡的日常場景、老人腦海中的畫面,連同老樹的樹皮,被拼貼到一起,中間是那副通向屋頂的梯子。比起通往某個「理想」的終點,老人和規章制度打交道的過程,以及不同住戶的觀點,可能是兩位建築師更想要探討的方面。

《公寓植物之神》高潔

在探討「居住問題」時,「植物」是一個經常出現的話題。「如果我們把人看作主體,那麼植物和建築都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我們可以通過對這兩者的選擇來塑造我們的居住環境。而植物和建築不同的地方在於,建築從建成的一刻開始就在走向衰敗,而植物卻是一種生命,我們無法完全駕馭和控制植物,這就形成了一種有張力的關係。」張琪說道。

從公寓外的行道樹到兩幢樓之間的庭院,植物呈現出複雜多樣而又富有動態的景象。「我們關注到許多鄰居對我們關注的植物有相似的態度,而有些人卻對植物持完全相反的態度,因此我們將『植物』定為一個選題。」張琪說道,她們想在這個主題里探討的是不同位置的人因為自己的處境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觀點。在建安公寓,藝術家趙謙在不同的敘述中創造了一個植物的精怪,通過不同角度的觀察與描寫,來反映世界的碎片化,而這碎片化的世界又被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設施聯繫了起來。

公寓植物問題 那麼工作室供圖

種在路邊的行道樹可以追溯到這片區域開發的時候,而不久之前,由於沿街的低樓層住戶投訴遮光,行道樹被砍去了不少,而對於樓上愛好綠化的鄰居來說,這並不是他們想看到的場面。而在庭院裡,會看到口味過酸的果樹,自己種的蔬菜,還有「攀援的凌霄花」。

「目前建安公寓院子中的景象可以算是許多任設計師帶入的植物和居民自發種植的植物混雜的景象,」根據哲暉的觀察,這樣的景象只有底樓住戶參與,樓上居民還沒有加入。

《一份實地指南》趙謙

拼貼出的居住範本

如何在人們生活的公寓裡「展出」公寓本身及其故事,在建安公寓的項目中,張琪一直想找到一種線性的邏輯。「在跟藝術家趙謙溝通的時候,他推薦我們去讀小說《人生拼圖版》,」張琪讀完以後發現,小說作者用一張地圖就讓故事有了空間性,而對於她們的建安公寓,想要去找一條貫穿全部的主線有點難,「這個公寓裡發生的事情就是那麼離散、細碎、沒有章法。因此我就想如果我們用這個公寓去寫一本書,那麼可能是幾個短故事,每個相對獨立和完整,這些主題甚至可能看似毫無關係,甚至相互矛盾,但會有一些線索把它們聯繫起來。」

在「公寓問題」的呈現中,藝術家、策劃者、周圍居民,不同的視角拼貼出了一幢「建安公寓」。寫生上海Drawing Shanghai的一組作品通過速寫講述了周邊店鋪的故事,在那些有煙火氣的小店之間,咖啡館卻自然地成了他們在畫畫時視線聚焦的地方。而對於住在這裡的居民來說,那些平價的早餐店以及便民小店在如今的生活里更加難能可貴。哲暉和張琪專門給附近的小店做了一張地圖,並標出了各自的價格,在衡山路高安路一帶逐漸士紳化的街區中,建安公寓附近仍然有一些不起眼但實惠的招牌,反而成了「異類」。

研究建安公寓的過程中,張琪曾說過想要在設計合理的老公寓裡能找到一種「居住模式的樣本」。在她和哲暉看來,那些老公寓最初的設計都很合理,只是隨著時代和生活的變化,之前合理的設計不再適用,而後來人們自主的改造又能被視為合理。「我們現在很難預測未來的生活,但如果住宅的設計能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方便改造或者疊代,應該是能方便大家自髮根據自己的生活對住房做出修改的。」張琪說道。至於說「居住樣本」,與其說意味著要找到某種可以參考的典範,她認為這更像是對於老公寓的「取樣」,「可能有很多隨機性,但你可以看到和自己生活很相似的部分。」

目前,建安公寓的展覽項目已經結束。哲暉和張琪還在籌劃出版物,未來,她們還想繼續探討「公寓問題」,可能也會去研究別的房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