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十三關

甘肅文物 發佈 2023-12-17T21:40:57.719085+00:00

第一關:山海關山海關又稱「榆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處,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築城建關,這裡遂成為扼東北、華北咽喉要塞的軍事重鎮,因其依山鄰海,故得名山海關。


第一關:山海關

山海關又稱「榆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處,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築城建關,這裡遂成為扼東北、華北咽喉要塞的軍事重鎮,因其依山鄰海,故得名山海關。



第二關:黃崖關

黃崖關又稱「小雁門關」,為津門十景之一的薊北雄關,位於天津市薊州區最北端30公里處的東山上,北齊時建,明代名將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曾重新設計、修整。黃崖關城東側山崖的岩石多為黃褐色,每當夕陽映照,金碧輝煌,素有「晚照黃崖」之稱。



第三關:居庸關

居庸關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北京昌平區內,得名始於秦代。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燕國時已成為軍事要隘,漢代已經頗具規模,此後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



第四關:紫荊關

紫荊關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北四十五公里的紫荊嶺上,始築於戰國時期。此關秦漢以前稱為上谷關,北魏時稱作子莊關,東漢時稱為五阮關,宋朝又被稱為金坡關,到元代始被稱為紫荊關。



第五關:倒馬關

位於中國河北省唐縣西北60公里的倒馬村,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因山路險峻,戰馬到此經常要摔倒而得名。明代以後通稱倒馬關。



第六關:平型關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白崖台鄉,明正德年間修築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並在關嶺上修建關樓。平型關城虎踞於平型嶺南麓,古稱瓶形寨,以周圍地形如瓶而得名。



第七關:偏頭關

偏頭關歷史悠久,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歷代兵家爭奪重地。位於山西偏關縣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因其地勢東仰西俯而得名。



第八關:雁門關

雁門關,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雁門為首」之說。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頭關合稱為「外三關」。



第九關:娘子關

娘子關為中國萬里長城著名關隘,位於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太行山脈西側河北省井陘縣西口。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故得今名。



第十關:殺虎口關

位於山西與內蒙古的交界處,雁北外長城最重要的關隘之一。是晉北山地與內蒙古高原的邊緣地區,也是從內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轉下太行山所必經的地段。



第十一關:嘉峪關

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先後經過168年時間的修建,成為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



第十二關:陽關

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



第十三關:玉門關

說起玉門關 ,大家馬上會想到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這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了人們對這座古老關塞的嚮往。

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又稱小方盤城,關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為黃膠土夯築,開西北兩門。 

(來源:甘肅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