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嘗君與蠡縣孟嘗村

歷史看地理 發佈 2023-12-18T21:15:07.917931+00:00

河北蠡縣中部瀦龍河南岸有個孟嘗村,隸屬鮑墟鄉,現分為東孟嘗、中孟嘗、西孟嘗三個村。筆者的家鄉距孟嘗村僅4公里,幼年時就常聽老人們說,早年中孟嘗村的東街北面,有一座「君子廟」,也稱「田文廟」。

作者:蠡人 來源:《鄉音》

河北蠡縣中部瀦龍河南岸有個孟嘗村,隸屬鮑墟鄉,現分為東孟嘗、中孟嘗、西孟嘗三個村。筆者的家鄉距孟嘗村僅4公里,幼年時就常聽老人們說,早年中孟嘗村的東街北面,有一座「君子廟」,也稱「田文廟」。雖然君子廟早已不存,但在蠡縣坊間一直流傳著「孟嘗君子店,千里客來投」的故事。

這個村緣何叫「孟嘗」呢?原來與戰國時的孟嘗君有關。



孟嘗君是歷史名人,司馬遷著的《史記》中就有一章《孟嘗君列傳》。孟嘗君(?-公元前279年)本名田文,戰國時齊國宗室大臣,乃齊威王田因齊之孫,靖部君田嬰之子,齊宣王田辟疆之侄,因封龔其父爵於薛國(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又稱「薛公」,號孟嘗君,為「戰國四公子」之一。

孟嘗君這個人雖然為官經理很坎坷,但他好客養士之舉卻名垂青史。《史記》中記載,孟嘗君在薛地時,廣招各諸侯國的賓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歸附了他。平時,孟嘗君寧肯捨棄家業,也給他們豐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賢士無不傾心嚮往。他的食客有三千人,待遇不分貴賤,一律與孟嘗君相同。孟嘗君每當接待賓客,與賓客坐著談話時,總是在屏風後安排侍史,讓他記錄孟嘗君與賓客的談話內容,記載所問賓客親戚的住處。賓客剛剛離開,孟嘗君就已派使者到賓客親戚家裡撫慰問候,獻上禮物。有一次,孟嘗君招待賓客吃晚飯,有個人遮住了燈亮,那個賓客很惱火,認為飯食的質量肯定不相同,放下碗筷就要辭別而去。孟嘗君馬上站起來,親自端著自己的飯食與他的相比,那個賓客慚愧得無地自容,就以刎頸自殺表示謝罪。賢士們因此有很多人都情願歸附孟嘗君。孟嘗君對於來到門下的賓客都熱情接納,不挑揀,無親疏,一律給予優厚的待遇,頗受賓客擁戴。

如此慷慨地好客養士,儘管廣受世人稱頌,但必然帶來入不敷出的現實問題。當時,孟嘗君在封地薛邑,受封一萬戶,食客有三千之眾,封邑的收入不夠用來供養食客,便派人到薛邑放債。可是,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卻收不回債款,更不要提利息了。孟嘗君非常焦慮,就問左右的人:「派什麼樣的人可以去收回借款?」有人說:「住在這裡的食客馮諼年紀大,又能說會道,可以去。」孟嘗君遂向馮諼交代說:「薛邑收成不好,百姓還本息有困難,先生去收取利息吧!」馮諼一到薛邑,就召集借了錢的人拿著契約全來,能還利息的都來,不能還利息的也來,並用收到十萬利息錢買酒肉招待大家。大家喝得正酣時,馮諼拿出大家的契約說:凡能還利息的,跟他約定限期還;貧困不能還利息的,把契約燒掉。他說:「孟嘗君之所以放債,是因為沒有錢的百姓能藉此從事他們的事情;之所以索取利息,是因為自己無法供應食客。現在富足的給約定期限,貧困的燒掉契約給廢除債務。各位先生請盡情吃喝。有這樣的主人,難道可以辜負他嗎?」大家聞之站起,一拜再拜。

孟嘗君聽說馮諼燒契約很生氣,召回馮諼後,聽馮諼大講了一番這樣做是為了讓「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道理,「孟嘗君乃拊手而謝之」。

當年的齊國距蠡縣並不太遙遠,傳說蠡縣孟嘗村這個地方就有孟嘗君開的一處旅店。旅店建得很氣派,寬大亮堂,在當年的農村極為罕見。這個旅店平時主要是接待前來投靠孟嘗君的食客,同時也對外營業,以期儘量有些收入,彌補食客的巨大開支。因為這個旅店規模大,待客又熱情,生意很興隆,時有「孟嘗君子店,千里客來投」之譽。

又據傳,這個旅店在免費接待食客時分為三個等級:上等為「代舍」,檔次較高,食有肉,出有車;中等為「幸舍」,食有肉,但行無車;下等為「傳舍」,只供百姓食用的普通飯菜。在對外營業時,飯菜也分三等:名貴菜餚多供位高權重的官吏選用;較高檔飯菜供富人或紳士;價格很便宜的一般飯菜,供普通百姓選用,而對窮苦百姓一律免費。——孟嘗君一生,禮賢下士,輕財愛民,體恤民生,贏得極好的口碑,故而貧困或受災的民眾常投奔這個旅店接受施捨。這正如《史記》中所言:「孟嘗君客無所擇,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為孟嘗君親己。」

由於這個旅店生意興隆,來往人馬眾多,店裡排出的水流滿窪地,東流成河,傳說當年形成了一條「淘米水河」,兩千多年後此地還有「毛家窪」等地名。

後來,孟嘗君離開薛地,曾一度出任秦相,遭忌被囚,後脫險出走。回齊國後,齊湣王讓他當了宰相。任相期間因遭人誣告,謝病歸老,家境也隨之破敗。

公元前279年孟嘗君死後,蠡縣這一帶民眾感戴他的恩德,為他修了「君子廟」,廟內還立有碑石,以志其功業。雖然「君子廟」早已被拆毀,碑石也難尋蹤跡,但是這裡卻留下了「孟嘗」這個村名,一直延用至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