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雙減,素質教育,以及打掉教培

九邊pro 發佈 2023-12-19T20:43:22.525984+00:00

我以前跟大家說過我們老家那邊的一個常見操作:學習好的,一般去了北上等大城市,等到三十來歲搞不定戶口,孩子要上學,就轉向二線。

我以前跟大家說過我們老家那邊的一個常見操作:學習好的,一般去了北上等大城市,等到三十來歲搞不定戶口,孩子要上學,就轉向二線。比如上海的一般往成都和杭州跑,深圳的去惠州,北京的就往天津跑。而那些在老家有背景有關係的人,傾向於回到老家考公務員或者其他編制什麼的。

不僅我們老家有這個特點,整個北方都呈現出這個態勢。一般「撤退城市」不止天津,還包括濟南、青島、西安等等,但是都不如天津。天津的優勢很明顯,現在的高考模式,大家都知道北京占便宜,但是可能不知道天津也非常占便宜。

大家知道,每個省自己的大學都會優先照顧自己的考生。倒也無可厚非,本地大學是本地人花錢了,所以優先照顧本地人。這也是為啥河南山西考生非常難,因為這倆地方沒啥大學,就得靠別的省賞飯吃。河南最難,不僅需要靠別人賞飯,考生還多得離譜。

天津考生少,今年只有7萬人,而河南卻有130萬。可是天津大學卻不少,竟然有兩個985,兩個211,還有26個本科。搞笑的是,其中有一個211叫河北工業,竟然在天津而不是河北。對應河南,那麼多考生,卻沒有985,只有一個重點大學,你們想想河南有多難。

整體而言,天津這座在網際網路上幾乎沒啥存在感的北方城市,在教育領域卻地位非常強。

反過來講,青島濟南就沒法跟天津比,因為河南、山東、江蘇的高考,幾乎是孩子們一生的噩夢,有高考移民去西藏的,你們聽說誰高考移民去河南山東了嗎?那得多想不開?

此外天津還有個優勢,很多高薪崗位只在北京和上海有,離了這些城市,收入直接來個「膝蓋斬」,所以不能隨便離開。

很多人的策略就是,把家安到天津去,老婆孩子去天津讀書,自己在北京上班,在兩城之間來回跑。這種人實在是太多,津京高鐵竟然有個專門的「通勤票」,也就是有人坐高鐵在兩城之間通勤。

可能有小夥伴覺得,那些一定是混得很差的,在北京混不下去才會去天津。其實不是,我見過太多一年一兩百萬的,照樣灰溜溜去天津。因為北京戶口真的是,就跟高考最後一道數學大題似的,搞不定就是搞不定。

每年發出來那些戶口指標,主要是針對國企和科研單位的,並不是有錢就行。除非巨富,否則能搞定戶口的往往沒啥錢,有錢的卻沒戶口。北京一堆巨貴的國際學校,裡邊塞滿了沒有戶口的有錢人孩子。這個意義上說,你會覺得這個政策還挺公平。

說了這麼多,可能有小夥伴要說了,知道了,九哥,你最近改行去天津做房產中介了,那麼你推薦哪個樓盤呢?

沒做中介,不推薦。那我為啥突然聊這個呢?周末我去了趟天津看我大學同學,他畢業後回天津海關做公務員,結婚早生孩子早,他孩子今年中考,考上了一個很好的中學,心情很好,吃飯的時候仔細聊了下。聽他說完,我更加理解為啥大家不生孩子了,以及國家為啥要強推「雙減」和「素質教育」,以及為啥「一鍋端」幹掉教培,於是繼續跟大家聊聊。

首先要說,全國大同小異,只是天津只是一個縮影。

家長們普遍認為,孩子想考大學,最關鍵的是高中,高中好,才能考上好大學,所以就得上好高中,這個大家都懂。北京和天津的高考本科率高達80%以上,基本意味著考上高中就考上大學了。而山東河南都是40%左右。

可是高中是中考考上去的,那就得先找個好初中,占據先機。

天津的初中以前也是需要考試的,於是就卷唄,往死里卷,你們能想像嗎?小學就開始卷,周末甚至都沒時間玩,無論是家長和孩子,只要有時間,那就使勁學。但這不是關鍵,關鍵是那幾所最卷的學校學區房房價上了天。普通人想卷,你都沒條件。

甚至從三歲就開始卷,為了小學能領先一步,大人給三歲小孩把日程安排得滿滿的。這不是精神病是啥?誰都知道這樣折騰孩子,對孩子的傷害可能大於好處。

所以這些年看著大學學歷越來越貶值,我甚至覺得不是壞事,正好讓家長們都思考一個問題:你們那樣往死里折騰自己和小孩,最後換這麼一個越來越不值錢的學歷,有意義嗎?

這個意義上說,學歷貶值反而讓教育越來越貼近本意,教育就是教育本身,提升人的素質,具備思考能力,並不是什麼敲門磚。以前之所以能做敲門磚改變階級什麼的,是因為它稀缺,今後只有名校稀缺,名校生不是逼出來的。

並且我在幾年前就有個觀點,現在雞娃的這群人,是正好趕上了中國超大規模城市化和網際網路紅利的一撥人,疊加那時候大學生還稀缺,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命運,所以有了路徑依賴,準備在娃身上重新贏一次。

但隨著985畢業的大部分大學生都找不到啥正經工作,後續會嚴重影響今後大家對雞娃的態度。不是說不努力了,而是慢慢會從使勁逼著孩子學習,轉向讓他做個開朗健康的人。或者說接下來會有一波「文藝復興」,恢復到我小時候的狀態,家長們也在乎教育,但是沒到發瘋的狀態。

回到卷孩子這個話題,這種卷有強烈的號召作用,一些人忍不住跟著鬧騰,與此同時嚇得一群人覺得沒法比,乾脆不生了。

前年有篇微博博文,有個女孩了解了買巨貴的學區房、全家住進豬窩一樣的小房子,一起節衣縮食供孩子上學這可怕的一幕後,說她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孩子就算考上大學,將來也不一定能找得到工作,考不上大學,只能去打螺絲。

可是她和她老公實在是太普通,買不起學區房,工作也榨乾了精力,實在是卷不動,而且也心疼孩子,覺得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就是天然做牛馬,從小做牛馬做到老。評論區一堆人在那裡感慨,幸虧不生了,不然真是牛馬了,這誰能卷的動?

說到這裡,就理解了為啥國家頂著巨大的壓力,取消了小升初的考試,率先在一線大城市搞素質教育,學校不排名,考試也非常簡單。然後小升初開始搖號,搖到哪算哪。

眾所周知,「素質教育」這事在中國是一種「反政治正確」,給人感覺就是,一旦學校教育不以學習為準,好像那社會就成了有錢人的天下。但現實是,天津那邊開始素質教育,不考試靠搖號後,很多比較便宜的小區孩子,也能和巨貴的小區孩子搖到一個學校去,而且概率均等,這在以前是很難的。

當然了,但凡選擇,都有代價,很多學習本來很好的孩子,可能因為運氣不好,就上不了好中學了。這多少有點讓人覺得可惜,不過社會呼喚公平,想公平,就沒法迴避公平的代價。

這種公平最大的優點還不是公平本身,事實上這些年小學的家長壓力確實下來了,因為不排名之後,沒必要了。

也有家長說以前孩子二年級就會得東西,如今三年級都不會。可是他們可能沒意識到,小學那點東西真沒啥用,基礎打好就行了,再使勁就屬於用力過猛了。

很早就有教育專家批評國內小學教育是嚴重過剩的,也就是壓制了孩子天性,換取了一堆沒啥用的知識。

現在這種搖號模式,某種意義上講是把K12教育的12年痛苦時間變成了初高中的六年。

很多人不願意看到的一個現象正在全國鋪開,一些家長說是「躺平」,或者說是「放羊」,也有說是「快樂教育」,都是一碼事,學校教的少了,不排名,全國的小學慢慢都越來越輕鬆。

一開始可能大家不適應,過幾年就理所當然了,覺得小學就該這樣,之前那種小學打雞血才是精神病。就算輕鬆點也沒事,不會像很多人想的那樣耽誤了,我大學很多學霸同學,不少都是高中才開始認真學的,一點都不晚。高中老師里也有個說法,說小學初中這種前期積累的所有優勢,在高一全部得清零。能有個好習慣就行了,學習別太差,都沒事。

到這裡,就得再聊下為啥國家砸了校外教培。

首先大家一起補這事沒意義,內卷的極致,就是孩子們的學習量加倍,家長們開支翻倍,家庭生活質量普遍下跌一大截,嚇得年輕人出生率掉了一大截,但是產出卻沒變化。因為高考是個選拔性考試,並不會因為大家一起更努力,結果會有絲毫改變。

也就是說,這玩意是個少有的「負向產業」,唯一能跟這玩意比的,就是菸草行業,就沖這一點,砸了就不冤。多說一句菸草,很多人說,菸草怎麼沒好處了,菸民抽菸說不定英年早逝,不是能省養老金嗎?真不是,嚴肅的研究已經證實,哪有那麼好的事,抽菸往往會導致一堆慢性病,想快點死?想得美。

而且總有人拿寒門階級躍遷說事,說得就好像不讓補課了寒門就沒救了似的。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以前教培沒被禁的時候,補課也分了三六九等,你寒門為啥認為能跟有錢的補一個級別的課呢?劣質補課補那玩意幹啥?為了儀式感?

不過這不是關鍵,關鍵是國家層面斬斷了金融資本和教育之間的紐帶。

補課這事不是最近幾年出現的新東西,我小的時候就有。那為啥這些年突然國家出手了呢?因為他們教育機構玩得不成樣了。

他們具體操作流程是這樣的,資本家從社會上融資,而社會上融的錢,也是老百姓存到銀行的。用這些錢擴張校外教培,用高工資把公立的優秀老師吸收出來,再把廣告鋪天蓋地打到社會每一個角落,爭取每家都把孩子送去教培機構,接受加價教育。

你說富人支持這種操作也就得了,普通家庭也支持,這又是啥病?

問題是大家都去了補課,這種補課又有什麼意義?

很多人喜歡拿窮人說事,說沒了教培窮人怎麼辦?不補了唄,我們那會兒絕大部分人不補課,家庭好的那些利用假期使勁給孩子補,假期開學之後大家都充滿活力,那些上了一個假期課的孩子一個個跟幹了一假期苦力似的,接下來的學習也沒啥勁。

最後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正常上課沒精神,一到周末就補課,有點像有些人,別人晚上睡覺他學習,別人白天上課他睡覺,多少有點病。

我們知道,人是有能量條的,而且能量條是需要恢復的。耗沒了不恢復,注意力和精力都不行,啥都幹不成。而且意志力和注意力都跟肌肉似的,並不能一直持續輸出,到了一定程度就得歇著,不然不但沒效果,還會受損。

很多家長迷信補課越多越好,結果孩子在學校都學不好。到最後,家長以為孩子在學習,孩子給家長表演學習,演變成了一種很費錢的行為藝術。

關於國家禁了教培後富人繼續補課的事,咱們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富人和其他人之間是沒法平等的,各種鑽空子,比如跳個健美操都能上清華,或者上國際學校,從小研究怎麼上國際名校。

國家打擊教培,主要目的在於避免普通人之間的割裂。跟避免跟風式地補課狂潮,金錢、精力、時間大規模砸進去,最後卻沒啥明確產出。

對於讀書這事,我個人的感覺是孩子自己占了70%,家長們的努力,撐死30%。我目睹過太多人根本不是那塊料,被父母逼得快要跳樓了,父母才反應過來可能確實不太行。

現在的大環境,那些天賦型選手是很難被埋沒的,反正我老家那種極度非主流的地方,學習特別好的,各個高中爭著要,而且高中開始就有獎學金。

尾聲:

國家接下來肯定是不遺餘力地推動「雙減」和「素質教育」,這讓很多人不爽,不過確實等到大家都不知道自己孩子在學校的排名後,想焦慮都焦慮不起來。如果初中搖號,大家也就沒必要使勁折騰了,本來從小學卷,今後就從初中開始卷了。

教培被打掉之後,並不是說這個行業沒了,恰好相反,又回到之前亂七八糟的狀態去了,尤其「一對一」,永遠都消除不了。

不過也沒必要消除,絕大部分人慢慢就補不起了,補不起也沒事,反正大部分人都不補,能有啥事?絕大部分人還不吃燕窩呢,也沒影響啥。

而且咱們都讀過書,知道一個常識:焦慮性補課還不如不補。大家都補不起,慢慢不補了之後,還省錢了。少數那些焦慮性補課的,說不定效果還不如不去的。

至於趨勢,很明顯了,學歷正在不斷低飛速貶值,除了少數名校和關鍵專業,剩下的學校競爭優勢會越來越小,慢慢大家也就不那麼瘋了,就好像大家不發瘋去考駕照一樣。其實駕照現在跟很多不咋行的大學學歷重要性差不多了,畢竟那些專業可能根本給你搞不定工作,駕照卻能。很多人三十來歲「畢業」後全指著駕照了。

而且我們知道,考名校這事真不是補課補出來的,需要很高的悟性和自制力,有了這兩點,補不補課都差不多,在學校跟著老師的節奏就足夠了,這一點窮人富人都差不多,花再多的錢,也改善不了這兩點。

至於很多人關心的「階級躍遷」,那玩意是50%的硬資質疊加50%的運氣,或者運氣爆棚也不是不行。社會進入平穩期之後,如果又虛又智商正常,這逆襲個啥?如果是天才,這個社會是很難被埋沒的。艱苦的是那種中間態的,今後確實越來越難。

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家境一般,可以換個思路,讓孩子多鍛鍊,多睡覺,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畢竟真正的競爭是從初中開始的。格局再大點,真正的競爭是在三四十歲,有個好身體才能一直耗下去。如果格局拉到爆,會發現活得久才是終極贏家。

全文完,既然看到這裡了,如果覺得不錯,點個讚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