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都能到 設施送到家 南京公共設施配套標準「上新」

龍虎網 發佈 2023-12-20T05:01:43.887885+00:00

近日,《南京市公共設施配套標準》發布實施,《南京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也隨之發布,好比城市建設的「教科書」和「參考書」,從「管控」與「引導」兩方面共同推進南京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建設。

龍虎網訊(記者 呂文衛)「走出家門,步行15分鐘都能做些啥?」近日,《南京市公共設施配套標準》發布實施,《南京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也隨之發布,好比城市建設的「教科書」和「參考書」,從「管控」與「引導」兩方面共同推進南京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建設。

居民生活更便利

以15分鐘為尺度,南京畫的「圈」有多大?

記者從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了解到,此次發布的《南京市公共設施配套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為2015版的修訂版。相較從前,新標準對標社區生活圈理念,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到基層的「市級、地區級、居住社區級、基層社區級、居住街坊級」5級公共設施配置「新體系」,新增了街坊層級配置標準。

「我們這次規劃配置層級增加了居住街坊級,原本居住社區服務人口規模為3萬-5萬人左右配備,基層社區服務人口規模為0.5-1萬人左右配備,此次新增居住街坊級服務人口規模為1千-3千人配置公共設施,為社區配套解決了『最後一公里』的問題,直接把配套設施送到了居民身邊。」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詳規處處長蘇玲介紹,此次發布的《標準》明確了居住街坊級公共設施的設置準則,提出了服務人口1000-3000人的設施配置要求,包括物業綜合服務站、兒童、老人活動場地等共12類設施。對居民來說,走路5-15分鐘,在「圈」內就能滿足基本需求。

在江心洲洲島和園社區,這裡原是一片田地,2018年小區建成交付。許昌楨是這裡的「原住民」,真真切切享受到了15分鐘生活圈帶來的便利。令他沒想到的是保障房的配套居然和普通商品房沒有區別,「住在這邊生活豐富多彩,走幾分鐘就到了鄰里中心,附近有菜市場、超市、兒童遊玩廣場、成年人活動中心……」而在未來,這個「圈」將更加精細。

城市管理更精細

記者了解到,為應對城市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的治理要求,較2015版《標準》補充了精細化管控引導要求。值得一提的是,新版《標準》符合新、老城區資源分布差異,重點關注「一老一小」的生活需求。

其中,《標準》規定了新建小區將按每百戶不少於30平方米配建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用房;已建成的住宅區可採取政府回購、租賃等形式,按每百戶不少於15平方米的標準調劑解決到位。應優先在基層社區中心用地設置居家養老服務站,基層社區無法配齊的在街坊層級補足。

較之2015版,此次修訂依據相關行業標準,結合南京實際情況,修訂部分設施的每處一般規模要求。如「社區養老院」在2015版《標準》每處一般規模中規定建築規模為「50-100個床位,建築面積≥30㎡/床」,用地規模為「用地面積40~50㎡/床」,「此次修訂依據最新行業標準,調整建築規模為『不少於120床;建築面積35㎡/床』,用地規模為『用地面積18-44㎡/床』,上調了床位數與床均建築面積,下調了床均用地面積,更符合南京老齡化程度接近20%、床位數緊缺以及城市建設用地緊缺的現狀。」南京城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青說。

記者了解到,新版《標準》中規定了南京城市地區公共設施的分級體系、分級規模、分類體系、空間布局模式等要求,其中提出的公共設施用地及建築面積標準為剛性標準。各類設施的層高位置、交通流線、出入口、場地要求等建築設置細則優化後被納入《導則》中進行彈性管控。「教科書」和「參考書」的實施發布,將共同提高南京市城市規劃整體水平。

接下來,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將加大力度推廣《標準》和《導則》,並對既有規划進行評估,做好城市新建項目的管控工作,同時將發動社區規劃師的技術力量,對存量社區的提升進行技術上的指導和推動,不斷提升居民幸福指數,打造一座「有溫度的城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