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元勛」鄧稼先,為研製氫彈患癌,楊振寧:國家給你多少獎金

科普觀 發佈 2023-12-21T08:15:49.648411+00:00

引言:原子彈、氫彈,截止到今天為止,依然是全球公認破壞力最強的武器。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鄧稼先,我國的原子彈、氫彈事業可能不知道得往後推多少年,才能發展到如今的樣子…

文案:大川

責任編輯:科普觀

引言:原子彈、氫彈,截止到今天為止,依然是全球公認破壞力最強的武器。

我國能擁有原子彈和氫彈,這當中絕對繞不開一個大大的功臣。

那就是鄧稼先。

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鄧稼先,我國的原子彈、氫彈事業可能不知道得往後推多少年,才能發展到如今的樣子……

很多人只看到了鄧稼先的光輝成就,卻不知道,為了祖國,他究竟承受了多少本不該承受的痛。

這張照片,他嘴角止不住也擦不淨的血,就是最好的證明。

為了研製氫彈,他不幸患癌。

直到奮戰到最後一刻,再也挺不住,他才不得不住院全力配合治療,可這早已為時已晚……

得知鄧稼先病危的消息後,楊振寧第一時間趕回國探望他。

雖然此時的鄧稼先身體情況不容樂觀,但兩人還是聊了許多,而上面那張照片,也正是二人見面時合影的截取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楊振寧打趣問了鄧稼先一個問題,問他兩彈成功,國家給了他多少獎金

聽到這裡,鄧稼先笑而不語,只伸出了兩根手指,笑眯眯地看著楊振寧,讓他自己去猜……

那麼,這些年裡,鄧稼先到底經歷了什麼?

兩彈研製成功,國家給他的獎金到底又是多少呢?

鄧稼先的出身

時間回到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出生在安徽懷寧。

很多人只知道鄧稼先的名氣很大,但殊不知,他的父親鄧以蜇其實也非常有名,在美學界「南宗北鄧」的美譽中,北鄧指的正是鄧以蜇。

不僅如此,鄧以蜇同時還是北大清華的文學院教授,早年間還曾出國留學,接受過西方的先進教育。

論知識、論眼界,鄧以蜇在那個時代絕對都是佼佼者。

有這樣的父親做榜樣,再加上父親獨特的教育理念,鄧稼先就算是塊木頭,也絕對能被雕琢成一件精美的展品。

但鄧稼先並不是木頭,而是一塊完美無瑕的玉石。

說起來你可能都不敢相信,在他三四歲的時候,就表現出了驚人的記憶力,當別的孩子識字都還困難的時候,他就已經能記住並默背出諸多古詩詞。

憑藉著驚人的記憶力和學習天賦,在1941年,17歲的鄧稼先,便順利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也是從進入西南聯合大學起,鄧稼先才正式開始了在物理學領域的漫長征程,並為之奉獻出了17歲以後的全部生命……

祖國才是根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南聯合大學求學期間,鄧稼先在機緣巧合下結識了另一位,物理學領域的天才人物——楊振寧

而這也是他們二人一輩子友誼的起點……

楊振寧比鄧稼先高三級,雖然如此,但兩人卻一見如故,由於楊振寧入學更早,學到的知識也更多更紮實。

在很多時候,楊振寧甚至會抽出時間給鄧稼先「開小灶」,補習高年級的物理知識。

1942年,楊振寧畢業後,繼續考入本校研究院讀研究生。

就這樣,楊、鄧二人在西南聯合大學的交集,一直持續到1944年楊振寧研究生畢業……

1945年,鄧稼先也從西南聯合大學畢業。

畢業次年,也就是1946年,鄧稼先就成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註:1946年,西南聯合大學撤銷,清華、北大、南開大學重新分立)

以鄧稼先的知識儲備和學術造詣,在北京大學任教,不出幾年肯定能輕鬆熬成教授,對他而言,沿著這條路走下來,前途必然是一片光明的。

然而,鄧稼先心裡卻不這樣認為,他的心裡有更大的抱負。

而他的一生,也註定不能走在一片坦途之上,他要從那荊棘叢中尋求出路,一條助力祖國崛起的出路……

就這樣,懷著報國的決心,鄧稼先在1948年踏上了赴美留學的道路,在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進行深造。

在美國普渡大學,鄧稼先開始了近乎瘋狂的學習計劃,他只用了不到2年的時間,就修滿學分拿到了博士學位

1950年8月20日,鄧稼先被正式授予博士學位

當天,他特地拍下了下面這張珍貴照片作為紀念。

當然了,對於鄧稼先而言,取得博士學位並不是出國留學的主要任務,學習先進知識報效祖國才是他此行的根本目的,畢竟祖國才是他的根。

而他也正是這樣做的,他給自己制定瘋狂的學習計劃,同樣也是為了能夠儘快回到祖國,為此,他一分一秒都不想耽誤。

以至於,拿到博士學位後的第9天,他就帶著行囊匆匆趕上了歸國的輪船……

兩彈元勛——鄧稼先

1950年回國後,鄧稼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投身我國近代物理研究所建設,他要儘可能地把自己的知識,用到刀刃上。

與此同時,他還利用一切可能的時間,研究起了核理論

就當年的形勢來看,美國、蘇聯的核理論,都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兩國也都成功研製出了自己的原子彈。

尤其是美國,甚至對更強力的熱核武器——氫彈的研究工作,都進行得如火如荼,距離成功只差一小步。

但回過頭來看我們中國,當時就連最基礎的核理論都還沒有完善,也就更別提原子彈和氫彈的製作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鄧稼先與于敏等幾位頂級物理學家的通力合作下,僅過了6年時間,就陸續湧現出了多篇核理論研究相關的論文。

而這些論文的發表,直接為我國核武器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有了理論基礎的支撐,我國也終於有了研發核武器的底子……

1958年,原子能研究所所長錢三強突然找到鄧稼先。

兩人經過一番簡單交談後,鄧稼先就回了家。

回到家,鄧稼先沒有多說話,只簡單打包了行李,跟妻子匆匆告別,他就離開了家。

從那之後,鄧稼先就很少回家,一年回家的次數加起來也不過個位數。

他從來不透露自己離家的原因,只是重複一句話:

「我的工作就快完成了,那時候我們一家人就不會分離了。」

至於他的工作是什麼,他不說,他的妻子也不多問

就這樣,兩人的默契一直持續了28年……

直到1986年,鄧稼先因直腸癌住院,病情不容樂觀。

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個月里,國家才將鄧稼先的工作公之於眾,不為別的,只希望後人能永遠銘記這位「無名英雄」

就這樣,一篇標題為《兩彈元勛——鄧稼先》的文章,被發表在了報紙上。

鄧稼先的妻子,也是在那時候,第一次知道了丈夫的工作……

這28年裡,他原來去了戈壁,去為國家研製原子彈和氫彈。

而他之所以患上癌症,也是在研製氫彈的時候,意外遭受到輻射後誘發的……

兩彈成功,獎金令人意外

住院後的鄧稼先,健康狀況每況愈下。

後來不得已,醫院只好讓他回家「療養」,與親人朋友做最後的團聚和道別……

楊振寧得知鄧稼先病重的消息後,匆匆回國去探望他。

兩人聊了很多,期間,楊振寧打趣問了鄧稼先一個問題:

「兩彈成功,國家給了你多少獎金?」

鄧稼先笑而不語,只伸出兩根手指,笑眯眯的看著楊振寧,讓他自己去猜。

楊振寧想了想說:

「2萬?」

鄧稼先笑著搖搖頭:

「20元,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加起來總共20元。」

楊振寧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事實的確如此。

當年國家處於極度困難的時期,研究原子彈和氫彈,幾乎掏空了國庫

而國家頒發的原子彈特等獎金,也都是從牙縫裡省出來的。

由於參與研究的科學家眾多,為公平起見,原子彈特等獎金就被分為了三個檔位,平分給了每一位參與者,第一檔10元,第二檔5元,第三檔3元。

氫彈的獎金也同樣如此。

鄧稼先作為原子彈和氫彈研製的直接參與者和領導者,作為「兩彈元勛」,理所當然地拿到了第一檔的獎金,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

這20元拿到手裡雖然略顯寒酸,但這20元的分量,卻比2萬、20萬,甚至200萬都更重……

寫在最後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在病痛的折磨中,永遠離了這個世界,享年62歲

臨去世前幾個月,他還惦念著祖國核事業的發展,並用顫巍巍的手寫下了一份建議書

也正是這份建議書,直接、間接指導了我國後來長達10年的核武器試驗,對我國核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999年,鄧稼先的名字,再度登上各大新聞報刊的頭版頭條。

國家為了表彰為「兩彈一星」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特意為他們授予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接受功勳獎章的科學家僅有23人,其中兩彈元勛鄧稼先的名字也赫然在內,雖然他已經去世13年,但國家卻從未忘記他。

對於國家而言,他的名字將永遠被刻在豐碑,載入史冊……

臨終前,鄧稼先說了最後一句話:

「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現如今,我們不僅沒有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反而還成功站到了世界先列的位置。

如果鄧老在天有靈,當他看到發展到今天的中國,他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和自豪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