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開科了!朝鮮半島曾照抄我們的高考制度,掌握王朝長壽的秘訣

浩然文史 發佈 2023-12-21T14:30:40.495406+00:00

而朝鮮半島長期沐浴在中原文明之下,其政治架構全面照抄中原,但朝鮮的國祚一般都很長壽,王氏高麗存在了474年,李氏朝鮮存在了518年,這可比中原天朝平均200年的國祚長多了。


中國自隋唐創立科舉制,此後科舉制不斷發展,但仍不免改朝換代。而朝鮮半島長期沐浴在中原文明之下,其政治架構全面照抄中原,但朝鮮的國祚一般都很長壽,王氏高麗存在了474年,李氏朝鮮存在了518年,這可比中原天朝平均200年的國祚長多了。那麼科舉制是朝鮮國祚長壽的原因嗎?

一、朝鮮科舉的萌芽

朝鮮半島的真正統一,開始於新羅時期。682年,全面唐化的新羅創立了國學,為了維護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國學只向貴族子弟開門,國學畢業後就可以被授予新羅十七等官階中的第十等「大奈麻」或第十一等「奈麻」。這是典型的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做法,權貴子弟含著金湯勺出生,初出茅廬就是中下等官階。但這也是7世紀的時代特點。此時九品中正餘威猶在,中原門閥士族叢生,隋唐雖然有科舉,但也是權貴門閥的工具。所以新羅仿唐制給權貴當官披上合法的外衣,完全符合時代背景。當時雖然仍然是由權貴壟斷政權,但畢竟多了一項考試,這就促成了權貴素質的提高。

隨著時代的發展,畢業就可以當官的好事逐漸被取消了。至788年,新羅設立「讀書三品科」制度,也叫「讀書出身科」。

按照《增補文獻備考》記載,新羅元聖王四年(788年),新羅規定精通《左傳》、《禮記》、《文選》、《論語》、《孝經》五大必讀書目且「通其義」者,為上等;只通曉《禮記》、《論語》、《孝經》的,為中等;只讀《禮記》、《孝經》的,則為下等。根據讀書分等級,授予相應的官職。除上述正途之外,還招體育特長生,精通武藝者也可以破格提拔,「以射選人」。

讀書三品科的設立是朝鮮歷史上第一次破除身份等級制度,對儒學發展和加強王權有重要意義。雖然如此,但此刻的朝鮮,平民子弟仍然無緣考試,讀書三品科仍然是權貴階層進行權利再分配的工具,只調動了中小貴族的積極性。


二、科舉制的正式出現

892年,統一的新羅分裂為新羅、後百濟、泰封(後高句麗)三國。後來,三國為泰封權臣王建統一,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作為戰亂中建立的國家,高麗建國之初,是貴族、軍將分割權利,官位也由兩者的子弟世襲,這就造成了君弱臣強的局面。至光宗大王時,為了改變局面,光宗採用由後周逃亡至朝鮮的學士雙冀提出的開科取士辦法,但這種考試仍有局限性,能參加考試的還是地主階級,只不過是給了中小地主升級的機會。

958年,光宗正式仿效中原科舉制,建立了高麗科舉。高麗科舉分常科和制科。常科類似中原京城的會試,下設諸多小科考試,包括明經、進士、明法、明算等,以進士科考為尊,很顯然,這是唐代科舉的翻版。常科通過後進入制科環節,由高麗王親自監考,類似中原的殿試。制科測試內容不定,但以詩賦為尊。原則上講,自由民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朝鮮史上著名的李周佐、吳延征等人,就是放牛娃出身,他們科舉成功,李周佐在靖宗王時期擔任禮曹判書,類似於中原的禮部尚書,吳延征則在睿宗王時期擔任門下侍郎,類似於中原的宰相。這是讀書改變命運的典範。


為了配合科舉,高麗還設置了官辦學校,也稱為國子監。學生構成上,實行保送入學。穆宗王時期下令地方,一地滿千人,由官府推薦3人入學,五百人者推薦2人入學,五百人以下推薦1人入學。王京的保送生稱士貢,地方的保送生稱鄉貢,外國來朝鮮留學的人則稱賓貢。

學生獲得保送名額後,要先到王京進行入學面試,面試內容要做五言漢詩一首或考五經學問,通過則可進入國子監。在國子監學習三年後,畢業即可參加禮曹舉辦的科舉。原則上保送名額也是向所有自由民開放的,不拘泥於權貴。但不忠、不孝、大逆不道、戲子賤業、奴隸等人,是沒有保送資格的。

至宣宗王時期規定,科舉三年一次,完全向中原科舉靠攏。但至憲宗王時又改為兩年一次,後來又實行過一年一考,或不定期考試。而考試錄取人數不定。中原科舉分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三人,二、三甲人數不定,但總人數在三百人以上,朝鮮地小、人又少,科舉多的時候選四十人,少的時候只有兩人。此外,朝鮮科舉有保底機制,連續十次不中的,則開恩賜科,根據學業、年齡授予官職。至毅宗時期,高麗將考試拓展為三級,發展出了鄉試,至此高麗科舉的三級考試制度初步形成。


高麗全面仿照中原的科舉制度,對高麗文化的發展起到過巨大的推動作用。此刻的中原正是文風盛行的宋代,宋文化藉由科舉,大水灌溉式地沖向朝鮮半島。《三國史記》的編者就因為仰慕蘇軾、蘇轍兄弟,而取名金富軾、金富轍。高麗大文豪李奎報就曾說過:「尤嗜讀東坡之文」。

但是進入12世紀70年代,高麗武臣崛起,國王和文官系統衰弱,科舉制由此走向衰弱。即便如此,作為進身之階的科舉制仍被執行下去,在1314年,高麗仿照,規定考試必須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的觀點作為依據,不得進行隨意發揮。


三、李朝的科舉

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鮮,也稱李朝。朝鮮制度全面仿明,科舉上亦仿效明朝八股制,科舉成為朝鮮選拔官員的重要標準。李朝的科舉分三類,第一類是最主要的進士考試,選拔文官。第二類是武舉考試,選拔武官。第三類是技術型官僚考試,稱為雜科,包括翻譯、醫學、陰陽、刑律。


李朝的科舉資格和入官學資格一致,自由民皆可參加。身份限制上,較高麗來說放寬了,只有罪犯、再嫁失德婦女之子、私生子等幾類人不得參加。科舉時間上,完全照搬明朝,為三年一次,前年秋天進行初試(鄉試),次年春初進行複試(會試)和殿試。初試在各道(類似中原的省)的首府舉辦,鄉試通過者稱為「舉人」,各道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年春,赴王京參加由禮曹主持的會試,及格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然後三月入王宮接受國王策問,殿試合格,即為進士,按成績分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二甲和三甲的第一名皆稱「傳臚」。進士可以直接做官,舉人多次不中者,原則上也可以由吏曹授予官職。


人數上,朝鮮科舉錄取人數不按成績排名,而是給各地指標。以鄉試為例,王京漢城是90人,這意味著當年漢城的鄉試,不論是100人參加,還是10000人參加,官方只收90人;京畿道為20人;忠清道、全羅道為25人;尚慶道為30人;江原道、平安道為15人;黃海道、咸鏡道為10人。考試內容要寫八股文,以朱熹的論點做論點,此外還要考對官方文件的熟練度,包括判、詔、誥、表的寫法格式。

武舉同文官考試一樣,也分初、復、殿三次考試,初試同樣是給地方分配指標。在京城通過武舉騎射後,將誕生一甲3人,二甲5人,三甲20人。雖然朝鮮對武人的戒備不如明朝,但武舉考試的地位仍不如文官考試。


雜科只有初試和複試,無殿試。翻譯科要熟練漢語、女真語、蒙語、倭語;醫科要熟練《本草》《素問》等漢方醫學;刑律則要精通《大明律》、《唐律疏議》等。雜科是為人所鄙視的學問,不為正經士大夫所喜,但官方又禁止賤民和平民過問雜學,結果雜科就成了小地主的專屬出身之路。


文史君說

在東方世界裡,中、朝兩國的封建制度都極其強大。李朝政權完全是權貴和士大夫共治,他們嚴密把控朝鮮地方,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統治秩序。正是由於科舉制的存在,使統治階級內部存在上下流通的通道,通過科舉,小地主也能進入中央,不需要造反。可以說科舉制大大緩和了朝鮮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李朝共存在581年,一共舉行了163次科舉,中舉人數達14620人。而對被統治階級來說,他們被嚴格束縛在地方,飽受剝削,一旦他們造反,小的造反,地主團練就能鎮壓他們,鎮壓不了了就找王京,再不行的話就找中原王朝幫著鎮壓。所以對朝鮮來說,只要維持地主階級內部的利益分配,保證內部的一致即可,科舉制就完全滿足了大家對政權再分配的需求,這就是李朝能存活500多年的秘訣。

參考文獻

田以麟:《朝鮮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