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場「平改立」,北京東城內務部街實現胡同不停車

新京報 發佈 2023-12-22T06:52:47.645381+00:00

「現在有了立體停車場,再也不需要在胡同里『搶』車位了,胡同里豁亮了,鄰居之間更和睦了。」在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街道內務部街生活了近30年的王先生說。近日,內務部街成為東城區第44條不停車胡同。

「現在有了立體停車場,再也不需要在胡同里『搶』車位了,胡同里豁亮了,鄰居之間更和睦了。」在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街道內務部街生活了近30年的王先生說。

近日,內務部街成為東城區第44條不停車胡同。6月5日,記者在現場看到,原先緊鄰、位於乾麵胡同西口的平面停車場進行了「平改立」,並命名為「內務部街停車場」,成為居民的集中停車處。

停車樓採用雙層升降橫移式停車設備。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曾經:居民車輛幾乎占據胡同一半路面

東城區內務部街歷史悠久,全線屬於東四南歷史文化街區,幾乎完整保存著自元代形成並延續至今的胡同肌理,後因北洋政府內務部在此而得名。全長700多米的胡同寬7米,不僅是1500多名居民日常生活的出行道路,還是胡同內北京第二中學1700餘名同學和教職員工的必經之路。另外,胡同內有盧森堡大使館,胡同還因此承擔了部分外事保障職能。

2017年起,內務部街先後經歷了兩輪環境整治提升,包括集中封堵沿線違規「開牆打洞」,開展架空線入地整治,理清胡同「天際線」等,內務部街27號院也轉型為朝陽門街道的社區文化生活館。

胡同「顏值」提高了,但停車問題始終是居民的心病。

居民王先生提到胡同環境改善時,總要說一句停車難的事兒。在他的記憶中,胡同里居民的停車需求開始爆發性增長,大概在2010年前後,「當時汽車一輛挨著一輛就順著牆邊停,中間還見縫插針地停著自行車和三輪車。」停的車幾乎占據了胡同一半路面,雖然當時實行「單行單停」,但胡同「擠」得太窄,騎自行車或三輪車遇見對面來輛汽車,胡同也得被堵死。

內務社區書記史海寧表示,由於停車剛需多、周邊停車位少,居民想盡辦法在胡同里為自己「預留」車位。有的人會把廢舊三輪車長期停在路邊,有人則讓家人提前在胡同尋找車位。「胡同里停滿各種車輛後,嚴重壓縮了道路空間,消防車、救護車等很難在胡同里穿行,隱患很大。」

此外,內務社區老年人較多,加上北京第二中學的孩子,胡同里「一老一小」人員集中,車輛的停放也遮擋了部分視線,來往車輛容易對這兩類人群造成傷害。

東城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區城管委重新審視胡同的功能定位,與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大力推進「胡同不停車」,將街巷環境提升與停車、便民設施設置相結合,與街巷道路空間整治效果相統一,改善胡同環境秩序,提升人居環境水平。

6月5日,車輛駛入立體停車庫。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停車場「平改立」,車位由30個增至80個

經過前期摸排,胡同內居民的停車需求約為百餘輛。多方協調溝通後,決定將緊鄰東四南大街、位於乾麵胡同西口的平面停車場進行「平改立」,並命名為「內務部街停車場」。

2022年8月,停車場完成「平改立」建設,車位數由原來的30個增加至80個。

但是,如何動員居民自願將車停到停車場呢?「以前居民把車停在胡同里是不需要繳費的,把車停到停車場,每月繳納一定費用,有些人就不能理解。」史海寧說,為了動員車主挪車,社區先後召開了多次居民大會,組織開車居民與不開車居民對話,讓胡同居民認清胡同公共空間的屬性和占道停車的弊端,引導居民認識到胡同不停車是便民利民的好事。

停車場運營方也拿出了相應優惠政策,如整交一年的停車費可以減免一個月,在規定期限前主動挪車的,還能再減免一個月。這樣一來,胡同的車主就被動員起來了,一家帶動一家,紛紛將車開進了立體停車樓。

此外,胡同不停車還得到了周邊三家單位的支持。比如,北京第二中學就要求接送學生的家長不能將車開進胡同,老師的車輛只能停在學校里。在多方的共同努力與支持下,胡同實現不停車。

記者在現場看到,停車場內有兩棟立體停車樓,均為上下兩層,呈南北走向。停車場管理人員介紹,停車樓採用的是雙層升降橫移式停車設備,頂層載車板可上下升降,底層載車板只做左右橫移。如果車主的車停在第二層,取車時,管理人員將底層對應車位橫移讓出空位,上層車位直接下降到底層,取車過程不會超過半分鐘。

停車場還配備了5個充電樁,供新能源車充電使用,充電價格與居民用電相當,不會給車主增加額外經濟負擔。

據介紹,周邊居民使用該停車場可享受優惠政策,符合「五證合一」的內務部街居民,可以自主選擇按450元/月或4950元/年標準繳納停車費,社會車輛停車價格為10元/小時。

目前,內務部街有75輛車入駐停車場,剩餘的30多輛車則停在了朝陽門南小街的道路停車位。

內務部街路面寬敞整潔。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站在胡同東口,能一眼望到西口」

如今,從熙熙攘攘的東四南大街拐進內務部街,身邊一下就安靜了。青磚灰瓦間,胡同里路面寬敞整潔,老人可以走出家門聊天、曬太陽,小孩子也能盡情地玩耍。

「經過治理,胡同里不停車了,感覺幾十年前的胡同生活又回來了。我站在胡同東口又能一眼望到西口,心裡那叫一個痛快。」年近七旬的閆先生說。

內務部街實行「垃圾不落地」,此前取消了胡同內的垃圾桶,改由平房區物業公司定時上門收垃圾。以前,物業公司的清運車如果遇到堵車,作業效率就會大大降低。現在胡同內不停車後,清運車可以很順暢地在胡同內穿行,減少垃圾在胡同中停留的時間。

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孟子涵介紹,內務部街歷史文化豐富,近幾年胡同內還設置了小微綠地、居民活動中心等。接下來,在著力保護現有環境效果的同時,還要加速創建精品街巷,包括組織清理胡同內長期閒置不用的非機動車輛,施劃非機動車停車區域,規範停車秩序,開展胡同小微空間整治,增加居民休憩空間等。

東城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街巷治理不斷深化,東城區瞄準日常居住停車缺口和夜間停車缺口問題,形成了「由內而外」三步走的策略,推動解決「停車難」。在老舊小區內實施空間整理,在不影響通行安全條件下適度增設車位;盤活居住區周邊空間資源,適度建設停車設施、挖潛共享車位;合理規劃和開放道路停車空間,不斷優化停車資源供給結構,創新街巷胡同停車治理模式。

自2021年到2023年一季度,東城區深入挖掘共享停車位1785個,並建成啟用白橋大街、工人體育館西門、中絛胡同、東四六條、內務部街等5處立體停車設施,新增停車位700餘個。在內務部街實現「不停車」同時,安定門街道鐘樓灣胡同居民80多輛車沒地方停的難題,也在5月份得到了解決。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白爽 校對 劉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