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石濤繪《入山尋仙》

薩培喇 發佈 2023-12-22T12:42:58.629229+00:00

這幅畫是石濤後期作品,創作於他定居揚州大滌草堂之後。畫中描繪了一位隱士,遙望山中古寺。山勢雄奇霸悍,險峰突起,白雲繚繞,宛如仙境。在傳奇故事中有很多登山訪仙的傳說,畫這樣的情境,一下子抓住了欣賞了目光。其實,山中哪有什麼神仙,有的只是旖旎風光,瑰麗景色。

這幅畫是石濤後期作品,創作於他定居揚州大滌草堂之後。畫中描繪了一位隱士,遙望山中古寺。山勢雄奇霸悍,險峰突起,白雲繚繞,宛如仙境。在傳奇故事中有很多登山訪仙的傳說,畫這樣的情境,一下子抓住了欣賞了目光。其實,山中哪有什麼神仙,有的只是旖旎風光,瑰麗景色。

實際上,這就是一幅行旅訪友圖。當人為附加美好寓意後,多了幾分浪漫色彩。石濤筆下的山水,格調古雅,筆意恣肆,這就是仙境才有的神貌。別人這麼畫,難免讓人覺得甜俗。石濤這樣畫,人們會由衷地誇讚一句,自在灑脫!幾百年來,人們在石濤的山水畫中品味到神采,感受到靈氣。

筆墨當隨時代,從《入山尋仙》中可以看到哪些時代特色呢?從用筆看,皴點勾勒俱全。從用墨看,乾濕枯淡皆有。在技法上他是集大成者,以此為基礎進入「道」的境界。古人覺得,畫山水要寄託情懷,顯現內心感悟。石濤心懷澄澈,畫出了山水幽深的靜穆奇幻。

石濤經歷過太多的波折困苦,悲慘的命運,成為他的負擔。步步坎坷崎嶇,沒有擊垮他,而是讓他有了獨到的領悟。到了晚年,當他有了安居之所後,沒有了因出身帶來的壓力,畫風愈發張揚隨性。如果沒有朝代更替,如果沒有荊棘阻擋,還會有他的抗爭麼。這就是時代對他的影響,他提出了「我自用我法」,回應過往的經歷。

石濤不認可清初四王倡導的復古思想,故此他在創作中力求擺脫筆墨構圖的章法程式。他喜歡獨闢蹊徑,自立法度。看著山林露出一角的古寺,再看看古寺後的留白,仿佛有光照在那裡。

石濤說,「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這句話里有兩個關鍵詞,神遇、跡化。這是他畫山水的原則,情境交融,把握山水的生命力與氣韻。他畫的山水超越超越了自然景色,他畫出來自然中蘊藏的「大道」。師造化和的中得心源,被石濤闡釋得更加明晰。

沒有筆墨情趣,就沒有山水畫的氣韻。沒有思想,就沒有山水畫的靈魂。石濤畫的山水,用筆墨描繪天地壯美,用情懷傾訴人生態度。用筆用墨,解析自然山水的生命,盡其靈而足其神。石濤通過這幅《入山尋仙》,講述順應自然的道理,也講述掌控自然的渴望。

從山水畫誕生之初,到石濤橫空出世,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石濤賦予山水畫新的精神,新的意境,新的方向。用畫筆展現自然大道,用氣韻展現真情真意。

齊白石寫過一首詩,「下筆誰教泣鬼神,二千餘載只斯僧。」有人稱他為「現代美術的起點」,有人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無論是名家的頌揚,還是人們的認可,都體現了石濤在美術史中的獨特地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