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美食文化——怒族、基諾族、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食俗

食悟者 發佈 2023-12-22T13:11:13.202428+00:00

節日食俗是一種能夠烘托節日氣氛,凝聚親情和友情,甚至傳承道德禮儀的重要形式,表達了人們酬神祭祖,祈福納吉,驅邪祛病,喜慶吉祥,團圓美滿等美好的願望與深厚的文化內涵。

導讀:雲南民族多,各個民族除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外,還有自己獨特的傳統節日。豐富多彩的節日中有著豐富多樣的節日食俗。節日食俗傳統色彩濃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節日食俗是一種能夠烘托節日氣氛凝聚親情和友情甚至傳承道德禮儀的重要形式,表達了人們酬神祭祖,祈福納吉,驅邪祛病,喜慶吉祥,團圓美滿等美好的願望與深厚的文化內涵。


怒族的傳統節日食俗

怒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三種,即原始的自然崇拜基督教和天主教、喇嘛教。其中在天主教和基督教未侵入前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萬物有靈,還沒有祖先崇拜的習俗。

怒家把四季常青的松樹當作吉祥的象徵。春節期間,互送年豬肉和給長輩拜年的禮品,也要包上綠松毛。除夕晚上,家家戶戶團圓,吃年飯,春節期間,邀約鄉里親友歡聚宴請,豬、雞、牛、魚、野味、應節時鮮,非常豐盛,喝同心酒。初一凌晨,小伙子們打著火把挑吉祥水,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早飯做好後,作為回報要先給自己的牛和狗吃,送上份油煎麵餅和一碗肉湯給它們。

農曆三月十五鮮花節,怒江兩岸三山九鄉的怒族男女老幼身著盛裝,背上咕嚕酒,帶上熟肉、米飯和苞谷炒麵,手捧鮮花,雲集在阿茸姑娘受難的仙女洞周圍的山上,把一束束鮮花獻給阿茸石像,以紀念阿茸姑娘發明了飛跨怒江的溜索橋的功績。

嘗新節由各家族自行安排,祭祀天神、地神和家神,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當天,同一家族的婦女早早起床,帶上自舂的新米,集中到家族長的家裡,背水、淘米、煮飯:男人們到別家去捉豬、雞、小羊,集中到家族長家裡,殺豬、殺雞、宰羊。待飯肉熟後,女子將米飯放入簸箕內,男人們撈出煮熟的肉,剁成肉末,與新米飯拌勻,再用核桃仁、鹽調味,拌出香中有甜,甜中有咸,美味可口的肉拌飯。之後,由家族長端著一簸箕飯去祭神靈,後至火塘邊,取少許肉拌飯捏成大圓坨形,往火塘上的三腳架的每個支撐點放一坨,表示敬獻家神、灶神。最後,所有成員圍在簸箕的周圍,用手抓吃肉拌飯

基諾族的傳統節日食俗

基諾族認為自然界的萬物均有各自的神靈鬼魂,故產生與其相應的名目繁多的崇拜祭祀活動。

基諾族過年叫「妥模確」,時間在農曆臘月末,各村寨的過年時間和時間長短由各村自定。宰牛祭祀,祭後牛肉大家分吃。其間,要製作一種叫「克勤剎」的禮物,用牛瘦肉、牛皮、內臟、血、苦膽、大蒜、辣子、生薑、酸筍、檳榔、綠葉、酒製成的涼菜與雞和鼠乾巴組成的禮物,派人送往友好村寨的寨父家,第二天黎明接受他們的回訪。除夕晚上,由寨父等人提著酒、雞肉到鐵匠家請客並頌揚鐵匠的功績。過年時,全村還要在寨父家裡,由寨父殺狗一隻、殺雞兩隻,聚餐宴客。客人臨別,要高舉兩杯酒,向寨父、寨母家供著的木鼓敬獻,以示告別。寨父還要向客人贈送肉乾巴、雞肉、獸肉、狗腿、檳榔等禮物。

基諾族過年既隆重又熱鬧,除本寨互慶外,還要走親訪友。由於基諾族各個村寨過年的時間不同,因而在一個寨子過年的那幾天,總要邀請左鄰右舍寨子的親友。他們來後一般都要住幾天,待殺的年豬吃完方回。在鄰近橄欖垻的一些寨子中,過年時一些寨子的傣族朋友傾寨而來,走時還可帶一些肉及蔬菜瓜果。待傣族人過年,基諾人也同樣傾寨而去。基諾族收穫前要舉行吃新米儀式,日期由寨父選定一個屬虎日。吃新米以村落為單位,各家都同一天吃,所有食物都是新鮮摘取的。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食俗

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尤重敬天、敬火神、敬山神、敬祖先。雲南的蒙古族與住地之族相同,大都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中秋節。

正月過春節,除夕的團圓飯豐富多彩,以肉食為主,必須有魚,有魚意味著年年有餘,豐衣足食。春節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節日,節前置辦年貨,準備年節食品,一片忙碌。年三十,換新衣,敬天敬神。然後合家團聚一堂,桌上擺滿手抓羊肉、奶食品、香菸、水果糖、餃子、酒等。 初一至初四一般不遠行,初五至初十,即騎馬帶上哈達和禮物,走親訪友,通常只敬酒不吃飯,但有帶一小包磚茶回去的習慣,取「帶喜回家」之意。

清明節當天早晨,一般吃青蠶豆米拌紅糖做餡煎成的糯米粑粑,然後帶上供品,闔家攜老扶幼一同到墳山去上祖墳。供品有新鮮米飯一碗,飯上要放一個熟雞蛋,另外還有豬肉、鴨肉和魚等食品,還要帶上一瓶酒。上墳時要奠酒,但不興用茶水。上完墳後,全家圍坐在墳地的草坪上,把供品吃完才回家。


我是烹飪與營養老師——食悟者。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轉發、點讚、收藏,喜歡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點擊關注,獲取更多營養美食及美食文化。本文文字內容為原創,版權歸「食悟者」所有,商用需要授權,轉發註明出處,朋友圈隨意。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