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不大的「主角兒」?豬豬俠、熊出沒…你在童年看過哪部?

金融時報 發佈 2023-12-23T11:25:54.944534+00:00

2023年尚未過半,國產兒童電影已「殺」出不少「黑馬」,《深海》《熊出沒·伴我「熊芯」》雙雙票房過億元,《新豬豬俠大電影:超級賽車》在五一檔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2023年尚未過半,國產兒童電影已「殺」出不少「黑馬」,《深海》《》雙雙票房過億元,《新豬豬俠大電影:超級賽車》在五一檔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在官宣定檔今年暑期檔的40餘部電影作品中,兒童題材依然是業界關注的焦點。

行至今日,中國兒童電影已走過百年曆程。從破億難到破十億創造新的票房紀錄,再到如今現象級作品頻現;從「瘋狂安利」(意即強烈推薦)卻只能留下「欠某某一張電影票」的遺憾,到如今兒童題材作品時常可見的叫好又叫座,國產兒童電影的多元化、品牌化、精品化趨勢愈發明顯。期間,由一部部兒童電影作品的積累所達成的一個個節點性的產業變化,不但見證了幾代電影藝術家辛勤的探索與奉獻,也為新時代的兒童教育和兒童文藝照亮了前行方向。

回溯:時代的映照

如果說1905年的《定軍山》拉開了我國電影發展的序幕,那麼1922年杜宇編導的無聲短片《頑童》則首次將兒童作為影片描繪的主要人物,也成為目前我國公認的第一部兒童電影。不過,《頑童》只是簡單地展現了兒童頑皮嬉戲的場景,在故事講述和整體結構上並不成熟。

1923年,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孤兒救祖記》完整講述了流落在外的男孩余璞救爺爺於危難之中,最終實現一家團聚的故事。它是中國第一部兒童電影長片,標誌著我國兒童故事片從此走上了發展正途。

此後百年間,中國兒童電影創作體系不斷建構,不僅數量激增,題材和樣式也愈發豐富。但兒童電影始終是時代的映照,以不同角色演繹著不同時代少年兒童的社會生活,反映著國人對兒童最真實的願望和期待。《孤兒救祖記》關注的便是兒童教育等社會問題,影片結尾處,余蔚如投資興辦學校彰顯了「教育興國」的進步觀念。《小兵張嘎》《閃閃的紅星》中的小英雄機智勇敢,熱愛祖國,成為一代少年兒童成長的榜樣。20世紀90年代的《草房子》《花季·雨季》等優秀電影作品,反映的則是當時的少年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好奇、困惑等不同的真實心境……可以說,百年來中國兒童電影的發展起起伏伏,但始終保持著對兒童世界的重視、對本真人性的探索。

其次,國產兒童電影的藝術創造性不斷加強,這一點在兒童文學改編作品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數據顯示,1949年至1976年攝製的54部兒童電影中有接近半數來源於改編,其中22部作品改編自我國的兒童文學,這是我國兒童文學改編電影的第一次高潮。1954年,根據華山同名小說改編的《雞毛信》攝製完成,成為我國在國際上獲獎的首部兒童故事片;此後,《城南舊事》《紅衣少女》《我的九月》等經典作品皆有其兒童文學原型,使得國產兒童電影注入了更多文學性、審美性、思想性,在內容和主題上更加貼近兒童的真實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協會的成立,對國產兒童電影的發展有很大導向作用。隨後,「中國電影童牛獎」應運而生,首屆童牛獎優秀兒童故事影片是《小刺蝟奏鳴曲》《十四五歲》《童年的朋友》三部影片;1988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的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也正式創立。

盤點:中國故事與中國特色

2012年以來,伴隨網際網路化與媒介融合程度日益加深,中國電影創作格局多元化愈發明顯,「網生代」創作力量逐漸崛起。很多導演如李睿珺、張大磊、文晏、鵬飛、周全等不約而同選擇兒童題材和青春題材作為其表現對象,創作了如《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八月》《嘉年華》《米花之味》《西小河的夏天》《過春天》《旺扎的雨靴》等作品,他們以兒童和青少年視角展現當下中國社會現實的不同側面,構成了中國青少年電影創作的新銳力量。

在新時代兒童電影作品中,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大頭」——動畫電影,在近年來的院線電影中表現可謂精彩。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動漫市場規模已達490億元,較2021年增長了3.0%。

在其演變發展過程中,有幾個關鍵節點。

2015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以9.56億元票房收官,成功躋身2015年電影票房總榜前十,被業內人士認為是整個行業的分水嶺。此前在中國兒童電影市場上「角逐」的佼佼者多是《功夫熊貓》《馴龍高手》《冰雪奇緣》等好萊塢動畫,抑或是《哆啦A夢》《名偵探柯南》等日系動漫。

隨後,《大魚海棠》《小門神》《十萬個冷笑話2》《大護法》《風語咒》等影片在電影市場上「競相綻放」,這些影片不僅在題材上不斷拓展著兒童動畫電影的邊界,而且風格多元、製作精美,市場反響頗為不錯。其中,《大魚海棠》首映日當天,便打破了中國國產動畫首日票房紀錄,獲得7460萬元的好成績。

2019年出現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則以50.14億元的票房成績再次引發業內震動。當然,這樣一部現象級作品的出現,其背後不僅是兩年故事、三年製作、66稿劇本、100多版人物形象的篳路藍縷,更是國產兒童動畫電影在無數次的市場經驗中不斷調整自身,逐步邁向工業化、產業化的厚積薄發。

近年來,對中國傳統神話故事的創新表達在國產動畫市場中頗受歡迎,《白蛇:緣起》《白蛇2:青蛇劫起》《姜子牙》《新神榜:哪吒重生》《新神榜:楊戩》等多部影片均取得不錯票房成績。

中國特色的表達也愈發成為兒童電影的亮點所在。《羅小黑戰記》用清新治癒的畫風和簡潔詩意的筆觸線條傳遞出中國水墨山水畫的典雅韻味;由木偶動畫導演莊昊執導的《小虎妞奇夢記》,讓20多年沒在大銀幕上呈現的木偶動畫再次映入觀眾眼帘;由國產原創繪本改編的動畫電影《向著明亮那方》,以水墨、水彩、剪紙、定格等不同的形式,展現了獨特而純樸的國風美學;《雄獅少年》以嶺南民俗舞獅勾勒出留守少年阿娟的成長經歷與重塑自我的過程,將舞獅的技藝和文化相依相傍的嶺南風土民俗展現得淋漓盡致……

展望:品牌打造與多元嘗試

2020年,《羅小黑戰記》「出海」登陸日本院線,收穫 37.5萬人次觀影、5.8億日元票房的成績,位列年度日本動畫電影票房第9名。

中國從來不缺好故事,好故事的表達才是關鍵。

而縱觀近10年年度票房冠軍的兒童電影,不難發現,有兩大趨勢值得關注。

其一,是IP價值體系構建。有數據顯示,在近10年共121部票房累計過千萬元電影中,有超60%為系列動畫作品,比如華強方特的《熊出沒》系列、詠聲動漫的《豬豬俠》系列、央視動畫的《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系列、環球數碼的《潛艇總動員》系列等。這些作品大都為兒童導向,每1至3年上線一部續作,經過多年積累了相對穩定的觀眾群體,也有了票房收入保障,成為了中國動畫電影大盤維穩的中堅力量。其中,《熊出沒》系列電影儼然已成為從系列化到品牌化的典型案例。數據顯示,在近10年的兒童電影「征戰」中,《熊出沒》系列穩居6年的票房冠軍,不僅是每年春節檔票房的強力收割者,《熊出沒·重返地球》更在2022年拿下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項,稱之為「合家歡的最大贏家」也不為過。

其二,創作的多元嘗試與突破。《哪吒之魔童降世》《深海》《姜子牙》雖都是動漫作品,但他們試圖通過傳遞「動畫電影不只是給小孩子看的」這樣一種理念來改變國產動畫電影市場的格局和受眾;剛剛摘獲第19屆華表獎優秀少兒題材影片的《樹上有個好地方》也試圖通過將視角投向20世紀90年代的陝西鄉村,來喚醒觀眾質樸真誠的內心,同時希望「用電影的方式在孩子心裡種下真善美的種子」。

這兩個方向,一個決定著國產兒童電影的下限,一個拓展著上限。從總體上來看,中國兒童電影市場仍大有可為。據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統計,中國兒童電影年產量大概占國產電影年產量的10%。如何在文化積澱醇厚的中國內容市場上創作出大家喜聞樂見的優秀故事,依然是贏得市場的關鍵所在。

來源:金融時報客戶端

記者:李丹琳

編輯:楊晶貽

郵箱:fnweb@126.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