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下,千年長城的當代「芳華」

黃河新聞網 發佈 2023-12-24T11:00:05.160053+00:00

長城,猶如一條橫亘在中國北方遼闊土地上的巨龍,跨越千年,守護著一方水土。作為長城資源大縣,山西省忻州市代縣境內長城總長度達48013米,涵蓋戰國趙長城、漢長城、北齊長城、北周長城以及明長城等。

長城,猶如一條橫亘在中國北方遼闊土地上的巨龍,跨越千年,守護著一方水土。作為長城資源大縣,山西省忻州市代縣境內長城總長度達48013米,涵蓋戰國趙長城、漢長城、北齊長城、北周長城以及明長城等。

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的雁門關。新華網 發

如何讓長城資源「活」起來,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煥發出新的活力?近年來,代縣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結合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探索多元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以文促旅、以旅助產、以產惠農的鄉村振興新路,續寫著千年長城的當代「芳華」。

探古

長城有了「護衛隊」

一雙略顯老舊的布鞋和一根1米左右的木棍,依靠這兩樣「老寶貝」,原雪瑞矯健地爬上了白草口村東部山巔的白草口長城。這裡路遠坡陡、人跡罕至,裸露的夯土牆體被歲月侵蝕卻依舊佇立,偶爾可見的散落磚塊似在講述昔日的輝煌。

作為山西境內北齊長城的建築實例,白草口長城於1986年被認定為山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因其戍城為單邊牆,呈階梯式堆砌,遠看狀若鋸齒,引來不少文物及考古專家關注。

白草口長城。新華網 發

「這裡曾是戰爭年代的戰略要地,和平時期的商業重鎮。」談及從小與之為伴的長城,原雪瑞言語間滿是自豪。

54歲的原雪瑞來自段家堡村,那裡本是代縣長城39堡12座聯城中的一座。出於對鄉土的熱愛,上世紀90年代初,他自發承擔起巡護長城的工作,並在巡護中走家串戶收集長城故事。

2018年,原雪瑞被代縣文保部門正式聘用,成為一名長城保護員。防火、防汛、防盜、清理垃圾與雜草……無論夏日酷暑還是寒冬臘月,每隔兩三天,他就要上山巡查一次。

在代縣,像原雪瑞一樣的文保員有81名,其中9人專職負責長城巡護。

雁門關古長城。新華網 發

長城保護並非易事。作為歷史上的政治要地、軍事強藩、商埠重鎮,代縣境內留存的長城歷經多個朝代,跨越2000多年,總長度達48013米。

在這場文物與時間的賽跑中,有老一輩衝鋒在前,也有新一輩賡續接力。

2020年,從東北師範大學考古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的馮宇在代縣安了家,「政府提供了免費住房、優先提拔等引才政策。」除了政策,吸引馮宇留下的還有代縣厚重的歷史文化。

據馮宇介紹,代縣境內現存的遺址、遺存多達444處。白草口1段長城6號敵台(鳳回頭)的搶險保護修繕,是他來到代縣的第一項工作。

「搶險修繕於2020年開始制定方案,2021年8月開工,預計2023年8月完工。」馮宇說,長城保護修繕需遵循「最小干預、排除險情」的原則,前期方案制定用時較長,因此日常保護更為重要,「我們在抖音等平台開設了科普帳號,希望以此提高大家對長城的保護意識。」

「文物保護不僅需要職能部門監管,也需要社會力量參與。」代縣文旅局局長李繼華表示,隨著代縣近年來對長城保護宣傳力度的加大,《長城保護條例》已在越來越多的代縣人心裡「紮根」,「村民們自發地守護長城,一股保護合力正在凝聚。」

訪今

雁門關外小康人家

「雁門關外野人家,不種桑榆不種麻。」這句在代縣廣為流傳的民謠,描述的正是雁北地區曾經的荒涼與艱辛。在代縣縣城以北的雁門山中,被譽為「中華第一關」的雁門關屹立於此,與寧武關、偏頭關合稱為長城「外三關」。

時光荏苒,長城見證了歷史滄桑,也為當地群眾留下了獨特的文化饋贈。近年來,代縣深入挖掘長城文化內涵,在「活化」傳承中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曾經的「野人家」正變成脫貧致富的小康人家。

「老伴兒在景區做保潔,我在老房子裡開了農家樂,一年能掙8萬多元。」64歲的王計文是長城腳下雁門關村村民,這裡曾因偏僻、貧窮、生活不便等原因而人煙稀少,「年輕時我也常去外面打工。」

王計文開設的農家樂。新華網 武斌 攝

自2009年起,代縣藉助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先後投入5億多元開發6大類100多項工程,在雁門關形成了以軍事防禦體系歷史遺存、遺址為主的邊塞文化、長城文化、關隘文化旅遊區。

「雁門關吸引人的不僅是旅遊資源,還有無數的英雄故事和史詩傳奇。」據景區工作人員張俊亮介紹,雁門關於2017年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占地30平方公里,年可接待遊客100萬人次。

借著景區發展的「東風」,雁門關腳下的阜戈寨和雁門關村在過去的遺址上,復建了阜戈寨民俗文化村,開設了仿古客棧、商號、手工作坊,建起了晉蒙會館。

如今,當地越來越多的村民像王計文一樣吃上「旅遊飯」。「大家以前多以畜牧為生,現在成了保安、保潔、導遊……遇上旅遊旺季,酒店要提前預定,不少農家樂要僱人幫忙。」雁門關景區導遊代貝說。

東方甄選團隊在雁門關景區直播。新華網 武斌 攝

在文化加持之下,雁門關不斷「出圈」。5月23日,東方甄選團隊走進雁門關景區開啟直播,半天時間點讚量即突破1100萬。而在不久前的「五一」小長假,雁門關景區接待遊客4.76萬人次,日均接待近萬人次。

行走在夏日的雁門關中,群山環抱,滿目蒼翠。古長城的青磚上滿是斑駁印記,明月樓前的楊家將像栩栩如生,道路兩旁是小商販此起彼伏的吆喝聲,古城樓下合影的人絡繹不絕……昔日「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的邊塞風情正逐漸重現。

「沒有文化作為載體,景區很難留住人。」代縣縣長溫安娜表示,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代縣還將進一步系統性挖掘長城歷史文化之「魂」,進行多元化文旅開發,變「流量」為「留量」。

察來

一業興而百業旺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繪畫畫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在2000多年的發展進程中,代縣依託長城文化資源,衍變出百餘種民間技藝,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隨著近年來長城文化游的火熱,代縣工匠們也紛紛搶抓機遇、改變思路,為產業賦能。一幅旅遊「一業興」帶動「百業旺」的發展圖景正在代縣鋪展開來。

雁繡非遺工坊展示的刺繡作品。新華網 武斌 攝

走進代州古城非遺展覽中心,長城剪紙、長城刺繡、長城木雕等手工藝品琳琅滿目。這裡雲集了代縣9大類10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73歲的高鳳蘭是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縣傳統刺繡」傳承人,2008年退休後,她重拾刺繡技藝,以一根繡花針串起了代縣4000多名脫貧「娘子軍」。

要問高鳳蘭繡什麼最拿手?那便是雁門關。「因為雁門關最能代表咱代縣。」高鳳蘭說,每天約有50名繡娘在雁門關景區內的雁繡非遺工坊展示技藝,以雁門關為主題的雙面繡每年可銷售上百幅,「遊客來了喜歡買幾幅回去送親友。」

「以前來學刺繡的是愛好者、下崗青年、無業婦女和貧困戶,現在還多了大學生。」有了年輕人的加入,高鳳蘭的工作室不僅開了公眾號還拍了短視頻,讓老手藝有了新發展。

為將非遺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代縣建立16家縣級非遺工坊,讓農民變工匠、廳堂變車間,實現群眾家門口就業,指尖上增收。

忻州市委常委、代縣縣委書記崔崢嶺表示,以旅遊驅動、產業帶動,不僅讓優秀傳統文化「活」了起來,也成為驅動鄉村振興的又一助力。

建設中的「絲路黃酒文化體驗區」。新華網 發

被長城故事吸引而來的,除了遊客還有企業。

2022年6月,代縣與國興絲路(北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協議,擬投資27億元,以雁門關為依託,以代縣千年黃酒文化為核心,打造集黃酒文化體驗、北方黃酒博物館以及綜合會議服務於一體的「絲路黃酒文化體驗區」。

「品牌的發展離不開濃厚的歷史文化。」國興絲路董事長助理張宏斌介紹稱,公司最初選定在代縣發展黃酒產業,正是看中了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打造『工業+文旅』,既滿足了人們對公共文化多樣化的需求,也是城市更新和文脈傳承的一種新途徑。」

以文促旅、以旅助產、以產惠農。如今,在文旅產業驅動、多元產業帶動之下,代縣正擺脫「一鐵獨大」的舊標籤。

「代縣將以繡花精神和工匠精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掘地方特色產業、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開啟鄉村振興新圖景。」崔崢嶺說。(武斌)

來源:新華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