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南懷瑾《老子他說》上下30多萬字,關於養生功夫只有這十條

衛昌國學 發佈 2023-12-24T15:50:22.660862+00:00

南懷瑾先生講國學喜歡獨闢蹊徑,講前人沒有講過的地方。他講《道德經》更是如此,叫《老子他說》。因為講道德經的太多了,儒道三家不少高人都講過,想說出新意不容易。如果說養生、修行,從河上公到清朝黃元吉,基本上都講透了。南懷瑾則是從普通人的角度,歷史的角度,講道德經的社會學應用。


南懷瑾先生講國學喜歡獨闢蹊徑,講前人沒有講過的地方。他講《道德經》更是如此,叫《老子他說》。

因為講道德經的太多了,儒道三家不少高人都講過,想說出新意不容易。如果說養生、修行,從河上公到清朝黃元吉,基本上都講透了。

南懷瑾則是從普通人的角度,歷史的角度,講道德經的社會學應用。但即便如此,還是偶爾透露出養生、修行的真諦。因為是講課,沒有寫書嚴謹,也不免有錯漏的地方。譬如說「穀神不死」,將「谷」說為山谷。河上公註解說,「谷」養也。谷主要還是指「五穀」而延伸出來的養氣、養神的養。

但是呢。我們學習者不能因為善知識偶有錯漏就只有批評,然後不管其有益的地方。陳兵教授曾撰文說,如果以聖者的標準去要求善知識和老師,那麼你找不到一個滿意的。

閒話不說,今天,就簡明扼要說說,南懷瑾講道德經中,關於養生修行功夫的閃亮點。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才是《老子他說》中最有價值的東西。


一、「實其腹」是練氣嗎?可能是大誤會

漢唐後的養生家,特別是宋明多從守神、練氣、存想、守丹天之類的功法入手。南懷瑾講,不少人弄得如富家翁,紅光滿面,大腹便便,到了最後,多會如常人血壓高等老病亡。又說司馬遷曾訪修道學仙者,說大都「其形清癯」,完全沒有元代以後畫家畫出的大肚子漢鍾離的形象。

這是什麼原因?

南懷瑾說,《道德經》講「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前面還有一個「虛其心」。「絕嗜禁慾」才是第一步,做不到這一點,「實其腹」都是空談。

一個人真做到「離情棄欲」,自然可以達到呂純陽《百字銘》的修養境界。

事實上,難就難在無欲與虛心。正因為不能無欲,因此老子才教人一個消極的辦法,「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能夠用消極的辦法也不錯了,無欲然後求虛心,再「實其腹」,久之,也可以達到「弱其志,強其骨」了。

可惜,多數人明明知道前提,但完全不顧,只想用絕招「實其腹」,早已背道而馳了。

二、「專氣至柔」與孟子養心法

養生呼吸法,總不離老子講:「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南懷瑾說,達到這一點,差不多也就

「營魄抱一」了。

後世很多方法,種種門道,都是為了達到「專氣致柔」的效果。利用氣息而修煉精神,無非要做到「心息相依」、「心氣合一」的程度。

南懷瑾講,印度瑜伽士、道家鍊氣,藏區修氣脈明點也是如此。隋智者創「六妙門」法修氣調息,傳到日本還成了合氣道、武士道等功夫。

但南懷瑾認為,「專氣致柔」看似簡單實者太難,反而是孟子養氣功夫,入手難堅持,但有了自己體悟之後,反而容易「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三、道家修養整體原則:「致虛極,守靜篤」

《道德經》第16章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南懷瑾認為這是道家修持的原則和方法,與此不合就不對。

「致虛極」是境界;「守靜篤」才是真功夫。

如何守,南懷瑾用黃龍南禪師口訣形容:「如靈貓捕鼠,目睛不瞬,四足據地,諸根順向,首尾直立,擬無不中。」精神集中,心無旁騖,堅持不懈。

「靜」是關鍵,唯有靜,才能回歸生命本初的狀態,追求生命最初來源的那個東西。

三、「靜」又不是靜

但是呢。「靜」並不是道。

南懷瑾說,道的本身是自然生生不息,真正的靜坐入定,是進入到一個大運動的境界。大動反而不覺是動,更接近於大自然運動的核心,好像靜止一樣。就像一個旋轉的圓,越靠近中心,運動的路徑越小。



四、生理、心理、行為三方修養

《道德經》28章講「知其雄,守其雌」等是總結了生理、心理、行為的三方面修行。

「知其雄,守其雌」是生理上的修養,雄是光明;雌是歸靜;雌是止,雄是觀。能如此則「常德不離」,就是不離動靜之間,「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是心性上的修養,白為善念,黑為惡念;能無妄想,無分別,就是至善之念;「復歸於無極」,最後惡念淨盡,善念亦不動,所謂無極,是至善了。

「知其榮,守其辱」則是行為上的修養;要知道自己的本來,自己平常自然的面目。樸實無華才是最高的修養,這就「復歸於朴」。



五、「弱」是強大的入門

南懷瑾講,許多人打坐做工夫到某階段,身體會很軟,骨頭也很軟,可能一點力氣都沒有。這個時候多數人會害怕。南懷瑾說,如果沒有拼的勇氣,最好不去修道。這實在是很高的要求。

南懷瑾說,懂的人,就知道這是「弱者道之用」,是進步的象徵。再進一步,就要發出「用」了,是強大的開始。



六、堅定信心很重要

《道德經》41章講「三品聞道」,其中「下士聞道,大笑之」。

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南懷瑾說,世界高級的東西,很難講清楚的;最世俗的東西,反而是大家最喜歡的。

學習諸如《道德經》的修養方法,會被人認為是神經,被人笑(成功學除外)。老子說:「不笑,不足以為道」,南懷瑾說,你越笑,我這個道越高。

南懷瑾還開玩笑說,一個人要想得志,最好學習像髒鈔票一樣,在市場上滿天飛;自己搞得太乾淨了,一定給人家包起來,放著不用。



七、「沖氣以為和」也是反覆的過程

南懷瑾說,「沖氣以為和」,就是調和陰陽的作用,但是,它是反覆周期性旋轉的過程。

許多修行者,用功時,兩天清靜,過兩天不但不清淨反而更煩,但煩過了,再用功一段時間,又會很清靜。

生命的奧秘、修持的方法,都在這裡,知道如何把握「中和」,就能既不散亂,又不昏沉,既不痛苦,也無歡樂。這個道理搞通了,修行事,人間事都能夠把握在手裡了。



八、「熱勝靜」了解下

《道德經》45章講:「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南懷瑾說,反過來說,「熱勝靜」,熱也會造成清靜。因為修養功夫,暖熱是前提。南懷瑾開玩笑說:「那個三昧真火一來,既不冷,也不熱,能克服一切。」

這非常有啟發意義。

大師所講的東西,都是相對的。不能固守一邊。

南懷瑾說,能夠真正清靜,才能有無為的境界。反過來,無為是清靜的原則、道的原則;無為達到的境界就變成清靜。


九、「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你真懂嗎

《道德經》48章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但是,南懷瑾說,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普通人,大概這兩方面都做不到。

「為學日不益」,才用功一個禮拜,便覺得很累,就停下來去玩了。

「為道日不損」,放不下,剛打坐幾天,又覺得一天到晚坐著,淡而無味,浪費時間,也要跑出去玩玩。

多數人大都在「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的狀況下,過完一生。



十、「攝生」的真正意義

南懷瑾認為,西方說「衛生」,保衛生命,防禦為主;道家講「養生」,有積極意義;但老子講「攝生」,是要自己把握,自己做主。

《道德經》50章說「以其生生之厚」,天地宇宙給予人和萬物生命,生死力量各占十分之三,另有十分之三則在動,但是動的方向,或生或死,要看各人自己。

《道德經》51章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攝生」的根本在於「德畜之」。

南懷瑾說,有道沒有德來保養,這個道就不可能修成。打坐修道,除了坐而言之,坐而定之,還要起而行之。

《道德經》54章說:「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南懷瑾認為,生命的道理是「以身觀身」,從自己觀察自己,找出一個真理。

南懷瑾解釋說,眼觀鼻,鼻觀心,「觀」字,是「貫注」,意識上的貫注,由眼睛下來對著鼻子,鼻子對著心窩,一直貫注而已。

「以身觀身」就是收視返聽,如果能夠做到,自然會「內照形軀」。


南懷瑾認為,老子講長生久視之道」,久視就是內視,等於佛家觀想,就是精神永遠明亮,就是見道。

所以,南懷瑾認為,「攝生」,達到久視,才能長生,才能到達「深根固柢」,生命就在自己手中控制了。




歡迎批評指正。

衛昌國學

2023年5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