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視角的茶文化

茶眼看陝西 發佈 2023-12-25T04:15:17.611010+00:00

今天是第四屆世界茶文化日,又正逢小滿,白天參加了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組織的國際茶日交流研討會:《藝術世界裡的茶》,汲取了目前關於國茶文化的前沿動態,各位大咖從不同專業領域探討如何更好的以茶為載體,幫助世界讀懂中國。


今天是第四屆世界茶文化日,又正逢小滿,

白天參加了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組織的國際茶日交流研討會:《藝術世界裡的茶》,

汲取了目前關於國茶文化的前沿動態,

各位大咖從不同專業領域探討如何更好的以茶為載體,

幫助世界讀懂中國。

而作為人文地理學出生,

也從自身學科視角思考與整合。

關於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藉由實用主義現象學與符號化的特徵,

可以說正是從實用主義現象學,

特別是符號化的三維視角對茶與文化的理解認知,

按照人文地理學現象學的方法,

地理學家在用語言文字表達一個區域的時候,

首先明確這些文字打著表達者逐利性的烙印,

其次就是作者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個人的身體體驗來述說:

茶恰恰是連接了人與自然的媒介。



茶與文化交融:起源與傳播


方勤院長從茶經、萬里茶道談起,介紹了茶的起源於傳播。大眾對茶的了解是從茶聖陸羽的《茶經》當中把「茶」字固化,由此傳播至今。茶經歷了一個由藥到飲到品的過程,殷周時期,茶從藥轉變成日常的飲品,然後經歷了一系列的商品化的過程,大概在公元四世紀末五世紀初,茶葉就變成了一種商品,附加了新的商品價值,也逐漸從茶鄉走向了城鎮,走出國門,也是打通西方的重要的標記物。到了魏晉南北朝以後,茶逐漸從一種飲品逐漸上升為一種精神的標記物,再從秦漢的啟蒙,到六朝的萌芽,唐代的確立,宋代的興盛,明清的簡化以及普及,茶品更有一種精神的意味,這些轉換也是我們對茶的認識上的一個質的飛躍。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上來說,茶文化得到了興起,從思想的維度上看,中國茶是中國儒道的一個核心,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每個人都帶有的道德情操、倫理觀念等,茶的淡泊清純已經凝固成了我們文化價值當中的一部分。


茶的精神形態


茶既有其物質形態也有其精神形態。

茶融入了天地精華,本身體現了整體性的思維。

東方人的思維方式當中特別強調一種關聯性,

俗一點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就像去油刮腸的普洱你讓我們南方人天天喝,

肯定身體受不了,

但這邊銷茶一度是中原控制邊疆的」精神法寶「

(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

品茶體現了我們的一種體悟思維,

它更注重直覺、體驗、領悟,

儒家講格物致知,

強調從外界的經驗去領悟事物內在的聯繫。

這裡有意思的是遼博副館長 劉寧從書畫中的「煮茶」切入,藝術世界裡的茶(認識了個新字「瀹」yue),

其中一幅元代的畫很有意思——扁舟傲睨圖,

我當時看到就一個感觸,

道教文化的浸潤:

曲折蜿蜒的松,

泛舟湖上的主人翁雖然姿態鬆弛但看得出駝背。

人文主義地理學家段義孚先生曾在著作中描述

「岩石象徵著支配力,

被遏制和扭曲的草木意味著綿長的壽命。

洞穴岩石和彎曲樹木具有的宗教重要性表達了統治者對長生不死願望。」

後來

查閱這畫的解讀也驗證了我的猜測。



空間與地方


空間與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核心。

茶和它的文化就體現了人文地理學當中的核心內容

——人的生存為旨歸。

從人的情感、美學等多重的維度,

實際上要探討人和地方、人和空間這兩種不同環境之間的關係。

茶及其文化實現了鄉村到城市的通達,

茶貫穿於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中,

二十大報告中特別講到了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平衡,

茶可以從這個意義上給我們帶來更好的體悟和體驗。

在城市和鄉村土地博弈的過程中,

茶可以通達解決從實體到精神的貫通性。

畢竟總書記說了:「茶拆開來就是人在草木間」。

不同地方產茶不同,

除了基於自然地理,也可能存在人本主義的影響。

茶賦予了空間一種人文主義的特質。

空間與地方的區別大概就是地方是有意義的,

茶這樣的一種實質和一種文化,

構建了地方和空間這樣一個雙重的維度,

可以體現出人與生存環境之間一種本質的聯繫。

傅柒生廳長從閩茶的茗香與福味做分享,

詮釋了地方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不得不說,從我身邊朋友去武夷山考察學習的體驗來說,

這裡真正做到了將旅遊體驗與文化傳承深度融合。

地方文化各具特色,不同文化相互交融更彰顯傳承的重要性。


來源:地理不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