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世(四),沒有兩強並立,只有趕盡殺絕

獨立面壁人 發佈 2023-12-25T15:52:33.894433+00:00

3年的楚漢戰爭,雖然到目前為止項羽在表面上仍保持著攻勢,但是隨著齊地被韓信拿下,劉邦集團實際上已經完成了對項羽的反包圍,若韓信大軍南下,短時間內就能威脅項羽集團的大本營:彭城。

公元前203年,一度在滎陽成皋一帶打的劉邦抬不起頭的西楚霸王項羽終於感受到了威脅,這威脅來自於韓信。

3年的楚漢戰爭,雖然到目前為止項羽在表面上仍保持著攻勢,但是隨著齊地被韓信拿下,劉邦集團實際上已經完成了對項羽的反包圍,若韓信大軍南下,短時間內就能威脅項羽集團的大本營:彭城。

而彭城基本無險可守,若項羽不回援,一旦韓信揮師南下,彭城危在旦夕。

再看看劉邦方面,項羽之所以在滎陽與劉邦苦戰2年有餘,是因為劉邦的根據地關中有函谷關天險,項羽想幹掉劉邦就必須要建立一個大的軍事根據地,並做好長期進攻函谷關的準備,於是項羽要攻下滎陽作為他進攻關中的軍事根據地,而劉邦在滎陽靠著關中之地源源不斷的糧草兵源堅持和項羽死磕,直到韓信那邊完成的項羽的反包圍。

劉邦與項羽在大後方方面差距巨大,項羽的後方彭城無險可守,一旦被反包圍則危在旦夕,而劉邦的大後方關中穩如泰山,縱然戰事不利,也可退回函谷關據守。

即便項羽是千百年來難遇的軍事天才,他的軍事天賦也彌補不了在後方根據地方面的巨大劣勢。

而幾乎在同一時期,亞歐大陸的另一邊,另一個軍事天才也開始了他的遠征,他試圖以自己軍事上的成功去挽回自己的國家在上一次戰爭中的損失,但可惜,他的國家也面臨著與項羽類似的問題,他的那次奇幻遠征也註定要以一種悲劇色彩收場,而他的國家,那個喜歡做生意的海上強國,那個幻想著地中海足夠大可以兩強並立的國家,也即將以一種最悲壯的方式退出歷史的舞台。

山雨欲來

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241年之間,地中海沿岸的兩個強國羅馬與迦太基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戰爭最後以舊霸主迦太基向新霸主羅馬服軟而告終,這場持續23年的戰爭史稱為第一次布匿戰爭。

第一次布匿戰爭後,迦太基向羅馬移交了西西里島的控制權,某種意義上講,這已經標誌著地中海的霸權易主。

但此時的羅馬仍無一口吃下迦太基的實力,羅馬磨拳擦掌,擴大實力,迦太基也不得不開始為戰爭做準備。

有趣的是,羅馬與迦太基在為下一次戰爭做準備的過程中,都遇上了不小的麻煩。

羅馬的麻煩來自北方的高盧人,第一次布匿戰爭後,高盧人想趁著羅馬尚未在戰爭中恢復過來而大肆入侵羅馬,但此時羅馬已經與義大利同盟者之間建立起了穩固的盟友關係,高盧人入侵羅馬的結果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大量高盧人的土地反被羅馬征服。

地中海的另一邊,迦太基人的處境更為兇險,由於迦太基的權貴階層處置失當,北非的僱傭兵發動叛亂,叛軍進展神速,迅速席捲北非,一度打的迦太基人失去了除迦太基城外所有土地。

危難時刻,最高軍事指揮官阿米爾卡力挽狂瀾,不但穩住陣腳還平定了叛亂。

各自穩定後方後,迦太基與羅馬又開始摩拳擦掌,準備爭奪地中海霸權。

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羅馬人通過跨海作戰,直接登陸北非,打得迦太基不得不服軟,而這次迦太基人準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戰火燒到羅馬家門口。

劍走偏鋒

西西里島落入羅馬人手中後,迦太基人直接跨過地中海進攻羅馬人的腹地亞平寧半島(義大利半島)就變得十分麻煩而危險,所以迦太基人這次選擇「曲線救國」,不直接從海上攻擊亞平寧半島,而是繞道伊比利亞半島。

公元前237年,在平定僱傭軍叛亂中立下大功的阿米爾卡帶領一支2萬人的隊伍來到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地區,準備為迦太基開拓新的勢力範圍,與阿米爾卡一同前往伊比利亞半島的還有他的女婿哈茲德魯巴以及少年漢尼拔。

此時的西班牙地區小國林立,阿米爾卡率領的迦太基軍隊很快站穩腳跟,控制了大量土地。

但對於一個征服者來說,西班牙地區的小國林立的狀態是一種雙刃劍,這樣的地區征服起來容易,但是實現真正意義的統治卻難如登天。『

公元前228年,阿米爾卡死於一次地方武裝叛亂,繼任者是其女婿哈茲德魯巴,哈茲德魯巴對當地的各部落採取懷柔政策,得到了當地部落的擁護,迦太基人得以在伊比利亞半島建立起新迦太基城,又經過8年經營,新迦太基城已經兵強馬壯。

公元前221年,哈茲德魯巴死於一次刺殺,新迦太基的權柄交到了26歲的漢尼拔手中,迦太基人多年的仇恨與怒火化成的力量即將在他手中迸發,而羅馬將以一種他們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去承受這股怒火。

漢尼拔用了17年的時間,將新迦太基的勢力範圍擴張到埃布羅河一帶,與羅馬的勢力範圍接壤,在新迦太基與羅馬的勢力交界處,有一座名為薩貢托的城市,該城未被劃入羅馬或迦太基的勢力範圍,是一座自治城,羅馬與迦太基都默認,這座城市就是羅馬與迦太基的勢力分割點,承認薩貢托的自治現狀就等於承認羅馬與迦太基的勢力範圍不變。

公元前219年,漢尼拔圍困薩貢托,意圖十分明顯,就是不滿現狀,要向羅馬要更多勢力範圍,羅馬要求迦太基方面審判漢尼拔,迦太基人拒絕,於是羅馬向迦太基宣戰,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

漢尼拔為何要在此時向羅馬發難,還是讓我們簡單看一下當時羅馬與迦太基的局勢,羅馬在征服波河流域的高盧人後開始以西西里島為依託,繼續擴大自己在地中海的勢力範圍,由於羅馬在與迦太基的競爭中處於強勢方,一些原本依附於迦太基的國家已經表現出脫離迦太基投奔的衝動,簡單說,羅馬正在穩步蠶食迦太基的基本盤。

當然,羅馬的基本盤也不是毫無破綻的,這破綻主要來自於新征服的高盧人聚集地,高盧人被征服的時間過短,還未完成羅馬化,且當地的高盧人中有相當一部分無比憎恨羅馬人。

基於以上兩點,漢尼拔必須要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動手,晚了自己的基本盤不斷被消耗,敵人的基本盤則會得到鞏固。

羅馬的弱點在新征服的高盧地區,漢尼拔的行動也由此展開,他的總的行動綱領是穿過伊比利亞半島,翻越阿爾比斯山,從羅馬勢力範圍的北部入手,逐一瓦解羅馬同盟,將羅馬變為一個單一城邦國家,並最終消滅羅馬。

神兵天降

從漢尼拔圍困薩貢托的那一刻起,羅馬就做好了與之開戰的準備,元老院任命執政官普布利烏斯為主帥,率領羅馬軍團迎戰漢尼拔。

公元前218年,漢尼拔正式開始行動,他率領軍隊從新迦太基出發,沿著海岸線向東北方向行軍,一路上兼併當地部落武裝,並將這些武裝中的一部分編入自己的部隊,完成對庇里牛斯山和埃布羅河之間各個部落的整合後,漢尼拔湊出了一支由50000步兵和9000騎兵組成的部隊。

普布利烏斯在得知漢尼拔開始行動後也沒閒著,他立刻親率羅馬軍團(10000步兵,7000騎兵)截擊漢尼拔,但漢尼拔巧妙地避開了普布利烏斯率領的羅馬軍團,順利抵達了阿爾比斯山腳下。

漢尼拔率軍開路架橋,用了5個半月的時間成功翻越了阿爾比斯山,來到了羅馬的後方。

獲悉了漢尼拔行軍路線的普布利烏斯也迅速率羅馬軍團趕來,雙方在提契諾河畔爆發激戰,羅馬軍團不敵敗走,另一位執政官隆加斯得知普布利烏斯戰敗後立刻派兵增援,羅馬軍隊再次被迦太基軍隊擊敗。

翻越阿爾卑斯山後的兩場勝仗讓漢尼拔的軍隊在羅馬後方站穩了腳跟,羅馬元老院任命蓋烏斯·塞爾維利烏斯·格米努斯和蓋約·弗拉米尼烏斯為執政官,蓋約·弗拉米尼烏斯率領3萬軍隊保衛義大利地區,蓋烏斯·塞爾維利烏斯·格米努斯則率領4萬軍隊前往伊比利亞半島。

進入義大利地區的漢尼拔利用羅馬人急於求戰的心理,在隘口設伏,幾乎全殲了羅馬軍隊,執政官蓋約·弗拉米尼烏斯在戰鬥中陣亡。

戰場上的大敗立刻讓羅馬人感受到了巨大威脅,羅馬開始動員大量公民加入軍隊,並選舉出獨裁官費邊,希望他能夠指揮羅馬軍隊力挽狂瀾。

費邊頭腦十分清楚,羅馬軍團的數次慘敗證明漢尼拔軍隊戰鬥力相當強悍,但漢尼拔軍隊勞師遠征,後勤補給是其弱點,此時的羅馬軍團不應該與漢尼拔軍隊硬拼,而是應該設法與其周旋並斷其後勤。

制定戰術後,費邊一邊帶著羅馬軍團尾隨漢尼拔,並不與其正面對抗,一邊派出小股部隊襲擊漢尼拔的補給線。

費邊的拖延戰術令羅馬人感到不滿,6個月任期結束後,費邊沒能獲得連任,羅馬人組建了4個軍團,準備與漢尼拔展開決戰,但令羅馬人沒有想到的是,等待他們的,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慘敗。

慘敗

公元前216年,羅馬集結起一支8萬7千人的大軍,準備在坎尼與漢尼拔一較高下,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一仗完全是漢尼拔的表演,羅馬人作為陪練,讓漢尼拔完成了其軍事生涯中最漂亮的一仗。

費邊獨裁官任滿後,羅馬又回到了執政官模式,由保盧斯和瓦羅共同擔任執政官,保盧斯命令羅馬軍團的前線指揮官繼續尾隨漢尼拔,以小股部隊襲擾漢尼拔軍隊。

漢尼拔見沒有與羅馬軍團決戰的機會,索性讓迦太基軍隊在軍營里休整,在休整了一個春天后,漢尼拔主動出擊,拿下了坎尼城,坎尼城是羅馬軍團的後勤補給站,失去該城會令羅馬的後勤面臨重大壓力,於是羅馬人不得不集中兵力在與迦太基軍隊決戰。

執政官瓦羅此番首次出征,一心想要一舉擊潰迦太基軍隊好名垂青史,面對執政官瓦羅率領的羅馬軍團,漢尼拔先是派出一支小部隊進行試探性進攻。

瓦羅命令羅馬騎兵和輕步兵迎戰,很快挫敗了迦太基軍隊的進攻,瓦羅認為應該乘勝追擊,於是出動了羅馬軍團的主力重步兵軍團,經過短暫追擊,瓦羅發現迦太基部隊正在撤出營地,他認為這是迦太基部隊潰敗的表現,準備命令羅馬軍團全軍出擊追擊迦太基部隊,幸虧經驗豐富的保盧斯及時出面制止,才讓羅馬軍隊免於落入漢尼拔的埋伏圈。

小挫迦太基軍隊後,保盧斯命令羅馬軍隊分別列於奧非都斯河兩岸結營,2日後羅馬軍團與漢尼的軍團分別集結,總攤牌時間到了。

羅馬軍團以輕步兵在前,重步兵在後,左右兩翼是羅馬騎兵和同盟者派來的騎兵,迦太基則將八千西班牙老兵放在中軍,輔助他們的是徵召較晚的兩萬高盧新兵,驍勇善戰的北非重步兵放在兩邊,兩翼是西班牙騎兵和北非騎兵。

迦太基軍團的優勢來自於騎兵,羅馬的優勢則來自於總兵力。

漢尼拔布陣十分巧妙,他將迦太基軍團的方陣布置在河岸邊上,這樣其部隊左翼就會能受到河岸的天然保護,防禦左翼的騎兵就可以拿出來衝擊羅馬軍團,這樣一來,迦太基部隊的騎兵優勢再次被擴大。

由於坎尼戰役的戰場選擇在相對擁擠的河畔地帶,羅馬軍團難以完全展開,羅馬軍團的人數優勢開始被大幅削弱,雙方接觸後,步兵軍團攪在一起,兩翼的騎兵戰鬥中迦太基騎兵則成功壓制了羅馬騎兵。

取得優勢的迦太基騎兵隨即抽出部分部隊利用自身機動性優勢在羅馬步兵軍團兩翼進行襲擾,羅馬步兵軍團雖然人數眾多,但是難以發揮出優勢,逐漸成為了迦太基軍團獵場中的困獸。

隨著羅馬機動騎兵被消耗殆盡,其活動空間逐漸被迦太基軍團所壓制,戰鬥持續近一天,羅馬軍團開始崩潰,戰鬥逐漸演變為單方面的屠殺。

此役,羅馬軍團幾乎全軍覆沒,執政官保盧斯戰死,瓦羅僥倖逃生,兩名前執政官全部戰死於軍陣之中,在戰役中死去的元老院成員達到80位,坎尼一戰,羅馬元氣大傷,漢尼拔威脅羅馬趕緊投降。

抉擇時刻

第一次布匿戰爭時,羅馬軍團曾跨海來到迦太基城下,並威脅迦太基投降,迦太基人立刻表示願意談判,現在同樣的問題出現在羅馬人面前,羅馬必須做出抉擇了。

表面上看,漢尼拔兵鋒羅馬無力抵抗,且羅馬城內兵源不足,同盟者集團岌岌可危,羅馬應該向漢尼拔服軟。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羅馬城池堅固,漢尼拔勞師遠征,並不具備攻克堅城的能力,而遠道而來的漢尼拔補給受限,只要羅馬人拒城死守,漢尼拔也很難有大的作為。

關鍵時刻,羅馬人選擇孤注一擲,他們在包括17歲以下少年中招兵,並堅決不投降,漢尼拔孤軍在外,也很難攻克羅馬城。

漢尼拔於是準備瓦解羅馬的義大利同盟者,將羅馬變成一座孤城,但是羅馬重新組織起軍隊竟兵分兩路,一路在義大利半島繼續與漢尼拔周旋,一路直接進攻伊比利亞半島。

而正是那支遠征伊比利亞半島的羅馬軍團中,出現了羅馬軍團中真正能夠對抗漢尼拔的將星:西庇阿。

漢尼拔從伊比利亞半島帶來的軍隊規模有限,單靠這些軍隊幾乎是不可能攻克羅馬城的,雖然在坎尼戰役後,部分羅馬同盟者投奔到迦太基一方,但是漢尼拔也很難在這些原羅馬同盟者中建立有效統治。

事實上,大部分羅馬同盟者都在持一種觀望態度,羅馬與迦太基誰贏他們幫誰,坎尼戰役後,漢尼拔給羅馬同盟者們畫了這樣一張「餅」:只要我在使使勁,羅馬城就會被攻克,羅馬就得退出歷史舞台,所以趕快來投奔我來吧。

如果在接到漢尼拔的勸降信後,羅馬人選擇妥協,那麼不好意思,漢尼拔給羅馬同盟者們畫的這張餅就會實現,但可惜的是,羅馬人選擇拒絕投降,那麼漢尼拔的畫的這張大餅就沒能實現,羅馬同盟者依舊觀望,漢尼拔所希望的羅馬同盟崩潰並未出現。

隨著羅馬軍團穩住陣腳,先前在坎尼戰役後投奔漢尼拔的城邦又投奔回羅馬,羅馬一步步收回了義大利半島和西西里島上的絕大多數領土,重新拿回戰場主動權後,羅馬軍隊決定:反攻迦太基。

英雄遲暮

伊比利亞戰場上,隨著大西庇阿擔任羅馬軍團的指揮官,戰場形勢開始急速朝著有利於羅馬的方向發展。

公元前209年,大西庇阿率領的羅馬軍團攻占漢尼拔在伊比利亞半島建立的最重要據點:新迦太基城。

公元前206年,迦太基部隊幾乎被整體趕出伊比利亞半島。

公元前204年,大西庇阿率領羅馬軍隊反攻迦太基本土,在漢尼拔遠征期間,獲得來自本土的支援少之又少,但當如今迦太基遇到危機,他們卻第一時間就召回漢尼拔保衛迦太基。

公元前202年,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最璀璨的兩顆將星漢尼拔與大西庇阿在迦太基城西南120公里的扎馬展開決戰。

吸取了坎尼戰役教訓的大西庇阿更加重視騎兵的建設,此次戰役中羅馬的騎兵要多於迦太基騎兵,但迦太基人也出動了羅馬軍隊沒有的戰象部隊。

戰象部隊是迦太基的優勢,但諷刺的是,這場戰役中讓迦太基部隊戰敗的正是這支戰象部隊。

當迦太基的戰象部隊衝到羅馬軍團的前沿時,大西庇阿命令羅馬士兵吹響號角,同時命令羅馬的標槍部隊開始投擲標槍,巨大的聲響和密集的標槍攻擊讓迦太基的戰象發狂,或向周圍逃散,或轉過身去攻擊迦太基的軍陣,見迦太基的軍陣出現混亂,大西庇阿立刻命令羅馬騎兵從兩翼包抄迦太基軍隊,同時羅馬步兵方陣也全線出擊,迦太基方陣瞬間全線潰敗,漢尼拔僥倖逃生,羅馬大獲全勝。

輸掉扎馬戰役後,迦太基與羅馬談判,羅馬制定了極為苛刻的要求:

迦太基撤出除北非外所有殖民地,解除武裝,僅留下一支數量有限的自衛軍,迦太基將所有海軍艦船都送給羅馬,只留下10艘來對抗海盜,同時,迦太基要向羅馬支付巨額戰爭賠款。

羅馬人要求迦太基交出漢尼拔到羅馬受審,漢尼拔只能隻身離開迦太基流亡,可能是漢尼拔給羅馬人留下的心理陰影太大,即便漢尼拔已經流亡到小亞細亞,羅馬人仍要將其引渡到羅馬受審,一代名將漢尼拔不得不於公元前189年服毒自盡。

迦太基必須滅亡

第二次布匿戰爭後,迦太基已經徹底失去了成為一方霸主的實力,此後半個世紀,羅馬在希臘和伊比利亞半島不斷擴充勢力範圍,但即便如此,他們對迦太基仍不放心。

元老加圖在各類演講後總是要加上一句:迦太基必須滅亡。

公元前149年,羅馬人要求迦太基放棄北非的港口,搬到內陸定居,迦太基人拒絕後羅馬隨即向迦太基宣戰。

此時的迦太基實力已經大不如前,羅馬軍團圍城三年後攻入迦太基城後開始了殘酷的屠城,所有迦太基的男人都被殺死,女人被賣為奴,小男孩在閹割後也變賣為奴,羅馬人摧毀了迦太基的城牆和港口,將迦太基地區變為羅馬的一個行省,迦太基作為一個文明以一種最為悲壯的方式退出了歷史舞台。

迦太基人喜歡經商,其海上霸權的建立也是依託於海上貿易,建立一支強大海軍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維護海上貿易。

但是正是這種過分的重商主義埋下了迦太基滅亡的種子。

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由於統治集團內部有太多商人,相比於對羅馬的戰爭的勝負,他們更加關心的自己的海上利益能否得到保障,當戰爭開始走向長期化,這些人害怕海上利益長期受損,所以政見上傾向於與羅馬妥協。

另外,三次布匿戰爭,只要羅馬人攻入迦太基本土,迦太基人立刻驚慌失措,這主要是因為迦太基的軍事組織形勢造成的,不同於羅馬公民普遍入伍參軍,迦太基的軍隊的主要成份是僱傭軍,他們大多來自外邦,在迦太基強大且願意支付報酬時願意為迦太基作戰,但是當迦太基失勢時,他們作戰的忠誠度將大打折扣。

文章開頭的迦太基僱傭兵戰爭,起因正是迦太基拖欠僱傭兵薪水。

三次布匿戰爭中的前兩次,都是以迦太基向羅馬妥協而告終,迦太基人之所以如此喜歡妥協,恐怕也是與他們過分的商業思維有關。

商業的本質是利益交換,所以他們總是將戰爭簡單考慮為利益之爭,第一次布匿戰爭後,迦太基人簡單認為只要放棄西西里島,就能與羅馬共享商道,地中海足夠大,以後船照開,錢照賺。

第二次布匿戰爭後,迦太基人幻想只要徹底放棄與羅馬爭霸,就能安心做生意,正是迦太基的數次妥協,讓羅馬有了一步步蠶食迦太基的勢力範圍的可能,並最終達到了滅亡迦太基的目的。

大國之間的博弈並不適用於一般商業邏輯,在這裡,只有贏家通吃,沒有合作共贏,從迦太基人第一次做出妥協開始,就註定了其命運是被羅馬徹底消滅。

大國沒資格投降,自古便是如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