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戰中原,敵13個旅包圍劉鄧大軍,反被劉伯承率部包圍

陳冠任 發佈 2023-12-27T20:48:06.307237+00:00

1947年8月蔣介石的黃河陣被擊破後,在四五個月中,他極力掙扎,企圖挽狂瀾於既倒。於是,國共爭奪中原成為了重點,首先是大別山。

1947年8月蔣介石的黃河陣被擊破後,在四五個月中,他極力掙扎,企圖挽狂瀾於既倒。到11月,他在各個戰場上連吃敗仗,已經完全失去主動權,大廈將崩了。戰場從黃河被迫南移,他只有全力保住中原這一條路了。

於是,國共爭奪中原成為了重點,首先是大別山。

蔣介石對大別山逐次增加兵力,糾合了33個旅,由白崇禧指揮,對大別山展開大規模的圍攻。

正在大別山的劉鄧大軍處境十分嚴重,十分險惡。


這時,劉鄧的老根據地晉冀魯豫邊區,根據中央指示,調來新組建的兩個縱隊(十縱和十二縱),送來一批新戰士和傷愈病痊的指戰員,還帶來大批彈藥、藥品和銀元。劉伯承說:「這真是雪裡送炭。」

可是,下一步仗怎麼打?

劉鄧認為,既要把敵人拖在大別山,以利於華野和陳謝兵團在淮河以北大量殲敵,又要粉碎敵人對大別山的圍攻。但是在大別山內,敵大軍雲集,暫時不適於再打大仗。於是

又一次用老辦法,敵進我進。鄧小平說:「敵向內,我向外;敵向外,我亦向外。」


這時,劉鄧手中已經有了六個縱隊。第二副司令員李先念也已經來到。他是老四方面軍的,熟悉大別山。人們說,李先念來了,地圖都用不著了。於是,決定兵分兩路,司令部分為前後兩個指揮部.劉鄧兩人暫時分開。總部和中原局(副書記李雪峰)隨同劉伯承行動。

鄧小平、李先念、李達帶一個精幹的前方指揮所,率第二、第三、第六三個縱隊和一縱一個旅,留在大別山內打。

劉伯承、張際春帶領總部直屬隊為後方指揮所,率第一縱隊和新到的兩個縱隊北渡淮河,到大別山外面去打。第一縱隊在淮西展開,新調來的第十、第十一縱隊,西越平漢路,分別向桐柏、江漢兩個地區展開。這是又一次戰略大展開,劉伯承說:「這樣,整個大別山的鬥爭,就形成了內線、外線犬牙交錯的極為複雜的形勢。包圍我們的敵人,又被我們層層反包圍起來了。」


正是在這種包圍與反包圍的態勢中,劉伯承於12月14日遇上了敵王牌11師,雙方誰也沒發現對方。不料,前鋒卻開槍打起來了。幸好天降大霧,劉伯承等人迅速脫離戰場,跑掉了。

這樣,劉伯承率部在外,鄧小平率部在里。

敵軍對大別山,無論是集中合擊還是分兵進剿,都遭到失敗。

為什麼?敵軍找不到鄧小平和他率領的主力,卻不斷遭到襲擊,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而劉鄧大軍轉到外線的三個縱隊乘機縱橫馳騁,進展很快。第十、第十二縱隊依託桐柏山、大洪山建立了根據地,成立了桐柏、江漢兩個軍區,同豫陝鄂區連成了一片。第一縱隊向淮西挺進,成立了一個新的軍分區,使大別山和豫皖蘇連成了一片,並與華野主力和陳謝兵團在平漢線會師。解放軍對圍剿大別山的敵軍又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反包圍。


蔣介石本來是決意抓住大別山不放的,打了一個多月,不但在大別山碰得焦頭爛額,而且丟掉了桐柏、江漢和淮西廣大地區。他的長江防線,武漢重鎮和信陽基地直接暴露在解放軍的攻擊面前。眼看中原不保了,蔣介石再咬牙也忍不住了,不得不從大別山周圍調走13個旅,縮到鐵路沿線。

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吃盡了苦頭,終於站穩了腳。敵主力一走,鄧小平率三個縱隊主力轉出大別山,劉鄧兩人分開75天之後,1948年2月20日在淮河北面安徽省境內會合。千里躍進的四個縱隊,都留下一部分兵力在大別山繼續戰鬥,當初布成品字陣勢的中原三軍逐步會師,在4500萬人口的江淮河漢廣大地區完成了全面的占領,建立了中原根據地。敵軍不得不退守據點,陷入了如劉伯承說的「線線被切斷,點點被包圍的態勢。」

就這樣,僅僅4個月的時間,劉鄧大軍由被動轉為主動了。於是,逐鹿中原又跨進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解放軍十大統帥鮮為人知的歷史》一書記述了劉伯承率領在這個四個月的巨大轉變及其智謀。該書為該社的年度暢銷書,曾經中國軍事圖書熱賣榜第一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