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5省區的商丘、商洛等8地,名字裡都有「商」字,其來源一樣嗎

大運河時空 發佈 2023-12-27T23:47:10.662907+00:00

今天看地圖,發現一個挺有意思的現象,在陝西省東南部、河南省東南部,都有一塊以「商」為名比較集中的地方,陝西省有商洛市、商南縣,河南省則有商丘市、商水縣、商城縣,此外,在山東省有商河縣,在內蒙古自治區有商都縣,在河北省南部的邯鄲市成安縣,還有一個商城鎮。

今天看地圖,發現一個挺有意思的現象,在陝西省東南部、河南省東南部,都有一塊以「商」為名比較集中的地方,陝西省有商洛市、商南縣,河南省則有商丘市、商水縣、商城縣,此外,在山東省有商河縣,在內蒙古自治區有商都縣,在河北省南部的邯鄲市成安縣,還有一個商城鎮。算下來在5個省(自治區)竟然有8個地方名字裡都有一個「商」字,那麼它們的來源一樣嗎,是不是都來自於我國歷史上的那個商朝呢?

得自於商於之地的「商」

陝西省商洛市、商南縣的「商」就是來源於這裡。

商洛市

原為西漢初所置上洛縣,南北朝後魏時置洛州,後周改為商縣,唐朝為商州,宋金元三朝因之。明朝洪武初年改為商縣,成化十三年,復為商州。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升為直隸州,1913 年改為商縣。1988年撤銷,改商州市。2001年設地級商洛市,原縣級商州市改設商州區。

商洛市中的「商」字來源,據《太平寰宇記》記載的「商州」:

取古商於之地而名。

商於,是古代秦、楚邊境一的地域統稱,是商密、於中兩地的合稱。

商密(位於今河南南陽市淅川縣西南),是春秋時允姓所建國「下鄀」的都城名字。《左傳》記載的:「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秋,秦、晉伐鄀」,即此。後被楚所滅,成為楚邑,楚昭王曾遷都到這裡。秦朝時的改革家商鞅,原稱衛鞅,因戰功封於此,因而又稱商鞅。

於中(位於今河南南陽市西峽縣東),古邑名,又稱於、於中,為秦邑,《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所記載的:齊威王使人說越王曰「商、於、析、酈,宗胡之地」「楚三大夫張九軍,北圍曲沃、於中」,其中的於、於中皆指的是這裡。

商南縣

在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升商縣為州時,析商縣東扶川、北佛等里置商南縣,其得名據明朝郭子章《郡縣釋名》記載:

曰商南者,在商州之南也。

因此,商洛市得名於商於之地,而商南縣得名於商州,其來源一致。

商朝的「商」

河南省商丘市

因堯封帝嚳子閼伯為火正於此,又地應商星,故曰商丘,閼伯為商族人始祖。成湯滅夏後,建立商朝,都城設立在位於今天商丘南側的「亳」。周成王又封殷商後裔微子啟於商丘。因此,商丘之「商」與就是歷史上商朝的「商」。

改「殷」「溵」為商的「商」

商城縣

本為南朝宋僑置的西苞信縣,隋開皇初改苞信縣為殷城縣,因境內古殷城而得名,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因避宣祖,即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諱,改殷城縣為商城縣。

商水縣

本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西漢置汝陽縣所置溵水縣,治今商水縣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避宣祖,即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之諱,改溵水縣為商水縣。溵水即今天沙河。

以人名得河名,又以河名為縣名的「商」

山東省商河縣

商河縣內有商河。據唐朝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記載:

滳河,縣北一十五里,漢成帝鴻嘉四年(前17年)河水泛溢為害,河堤都尉許商鑿此河通海,故以商為名。後人加水焉。

滳河即商河。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滳河縣,北宋改滳河縣為商河縣。

少數民族語言得來的「商」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商都縣

商都縣在清朝為察哈爾鑲黃旗地,1916年設商都墾務局,1917年改為商都招墾設治局,1918年建商都縣。「商都」,滿語意為「水漩」,表示不凍河流水湍急,迴旋成紋的狀態。

商業的「商」

河北省成安縣商城鎮

在戰國時其西側為古漳河,並且其附近建設有趙國長城,商城鎮為趙國的東南門戶,商業發達、商賈雲集,故此得名。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