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祿堂前輩總結的武學精髓!

古法練功 發佈 2023-12-29T07:35:14.668488+00:00

練習拳式,以無極太極陰陽五行操練,將神氣收斂於內,混融而為一,是太極之體也。此卷以八勢含五行諸法,動作流行,使神氣宣布於外,化而為八,是太極之用也。

練習拳式,以無極太極陰陽五行操練,將神氣收斂於內,混融而為一,是太極之體也。此卷以八勢含五行諸法,動作流行,使神氣宣布於外,化而為八,是太極之用也。有體無用,弊在無變化,有體無本,弊在無根本。所以體用兼該,乃得萬全。以練體言,是知己工夫。

以兩人打手言,是知人工夫。練體日久純熟,能以遍體虛靈,圓滑無礙,神氣混融為一體。到此時,後天之精自化,先天之氣自生矣。即使年力就衰,如能去人慾,時時練習,不獨可以延年益壽,直可與太虛同體。

先賢云:固靈根而靜心,謂之修道。養靈根而動心,謂之武藝,是此意也。以操手練用工純,能以手足靈活,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神氣散布而為十三式,至此時,血氣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

所以人之動靜變化,誠實虛偽,機關未動,而我可予知,無論他人如何暗發心機,總不能逃我之妙用。妙用為何?即打手之著法,朋捋擠按,采挒肘靠八法也。總以掤捋擠按四手,為打手根基正手。故先以掤捋擠按四手常常練習,須向不丟不頂中求玄妙,與不離不即中討消息,習之純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勢之長短,毫髮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以後采挒肘靠四法,以及千萬手法,皆由朋捋擠按,四法中變化而出,至於因熟生巧,相機善變,非筆墨所能盡,此不過略言大概耳。

學練孫氏太極拳,孫祿堂總是教誨「拳術之道,首重中和」。「太極拳假後天之形,不用後天之力,一動一靜純任自然,不尚血氣,意在練氣化神,以血氣之勇,難得中和之妙。

」所謂道,道即中和之氣,內勁生於中和,中和源於內外相合,完全是用意內動帶動外動,由中而發,由內及外。內動是首要的基礎。

我理解的所謂內家拳不在外形動作,而意在氣勢,所以練拳時要心靜神凝,精神貫注,進入太極思維狀態。務求達到內三合,外三合,每一招,每一拳,每一腳都由內勁來打。

至於「中和」,內又四層含義:

其一守中。即守於中脈,即身內中心軸線,上則頭頂百會穴,要頂頭懸、使全身虛領,下則會陰穴,尾閭向前內收,兩點連線與地面垂直。上下通達,一起貫通,從頸椎到尾椎整個脊柱26塊椎骨垂直壘疊、上下對位、使中氣貫於脊中。無論怎樣動勢、虛實變換都不失於中、垂心始終保持中正穩定。而胸腹要空虛,這樣才能手足相通,一通百通。使挫勁、僵勁變為整勁,這時內勁自生。

其二用中。太極拳內勁、實際上就是由中而發,如在推手時,注意力要集中在中脈上(即中軸線或重心線)不管對方用什麼手法來進,都要把來的力量引轉到自己中心軸心線外側,既要保持自己重心穩定,同時又要控制和破壞對方的重心線。

用意接手不是用力接手,一接手就要粘住對方重心,後發先至,向對方實足的外側、或實足後跟或實足的足尖處發出勁,使其失重拔跟傾倒。

其三適中。即無論進退化發,都要適度,無過不及。不能硬推硬撞、用力抵抗、要勢而為、才能得機得勢,根據對方意的動向,角度及薄弱虛處用虛實之法介決。

其四空中。中者虛空之性體也,引進落空之意思,讓人無法摸到我的中心,忽隱忽現,一擊即落空,這是太極高手的境界了。

太極拳的修煉,其實所述就是「中和」二字。無過不及。不丟不頂剛柔相濟,陰陽虛實,內外合一,都是中和。拳中內勁也是由中和而生。

孫祿堂宗師還指出:「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所謂一點之中,實質就是在腰脊命門丹田,宗師曾講「練拳時要把全身散開的勁收回到丹田。」可用揉麵粉團解釋,總之以意須氣,以氣運身,由此點腰脊命門的勁叫合。

從醫學上講,開合動作可以起到鍛鍊肺活量和心功能作用。還有孫式太極拳在步法上敏捷圓活,進步必跟、退步必撤。進步時前腳出半步,後腳進半步跟上。後腳退步時,前腳須撤回半步。轉身時步子先調正,實腳為軸,上下同時螺旋狀轉動。而在進步、退步、轉身時都要在以意須氣、由腰脊為軸心、內動帶動外動來完成的。這在活步推手中往往都是在進半步、退半步移動中進行的。步法的靈活變化是取決勝負。(本文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