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翻譯進法庭,讓公正「無障礙」

光明網 發佈 2023-12-29T15:36:49.201996+00:00

5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全國助殘日,在中國裁判文書網搜索,會發現自2001年以來與聽障人有關的案件約1萬起。聽障人如何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護?如何在庭審中爭取合法權益呢?

5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全國助殘日,在中國裁判文書網搜索,會發現自2001年以來與聽障人有關的案件約1萬起。聽障人如何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護?如何在庭審中爭取合法權益呢?

本文刊於《中國婦女》雜誌

有聽力殘疾的未成年人犯了罪,卻對法官表達的意思似懂非懂;兩個聽障人到法院離婚,對於財產分割爭執不下,法官想調解卻無從下手……這些都是曾在法庭真實出現的情況。

為了幫助聽障人跨越有聲和無聲的鴻溝,手語翻譯作為志願者加入庭審,讓殘疾人訴訟權利得以平等保障。他們中有年事已高的教授,有退休多年的特教老師,很多人堅持多年,只為義務相助。

本刊記者走近法庭手語翻譯的工作,看他們如何為助殘事業發光發熱。

李榮在法庭上進行手語翻譯

手語因人而異,事先溝通磨合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傳遞者』。聽障人就像生活在一座有著斷橋的城市裡,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幫助他們跨過那些斷裂的橋。」法庭手語翻譯李榮告訴記者。

李榮是一名特教學校的老師,2008年在一位退休教師的推薦下,利用休息時間到北京海淀區法院做手語翻譯,一直堅持到現在。手語翻譯對當事人的幫助有多大呢?她舉了個例子。

聽障人小南文化程度不高,16歲就進入了社會,結識了一個同為聽障人的不良青年。小南法律觀念淡薄,加之視對方為好友,因此在對方邀請他幫忙偷電動車的時候,小南沒有拒絕,就這樣成了盜竊罪的從犯。

看到這個沒有前科的聽障青年,李榮覺得很可惜。在開庭前的手語磨合階段,她將坦白、認罪認罰從寬,以及法律關於聾啞人或盲人犯罪,可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的規定翻譯成手語,講給他聽。

坦白、認罪認罰等法言法語變成手語,不能直譯只能「意譯」。小南和部分犯罪的聽障人一樣,文化程度較低,不少手語他看不懂,李榮不得不以情景模擬的方式,配上手勢和表情「演出來」,讓對方理解。

「庭審之前,我都要和每個翻譯對象磨合,了解其聽障程度、生活環境、教育背景等。」李榮介紹,刑事犯罪當中的聽障人一般文化程度不高,並且來自全國各地。他們的手語並不標準,有的只是停留在「比劃」階段。同時,手語也有方言,全國有多少地區、多少方言,就有多少種手語。此外,對於同一種含義,每個人慣用的表達也不盡相同,手語翻譯要提前將這些全部了解清楚並在庭審溝通中運用,才能正確傳達信息。

在李榮進行溝通磨合的過程中,小南理解了法律規定、刑事政策,還對她產生了充分的信任。這就讓後續庭審中的溝通十分順暢,小南在法庭上認罪悔罪態度良好,法庭對其從輕處罰。

保障訴訟權利,翻譯責任重大

「法官曾對我說,他們在和有聽力障礙的當事人溝通時有一種無力感。法官想和他們說理講法,但語氣、語言、情緒,對方都感受不到,就像拳頭打到棉花上。因此我們的作用不只是翻譯,還要釋法說理。」李榮說。

曾經有一個漂亮的聽障女孩,沒有讀過幾年書,從老家到北京打零工,被不良青年誤導,開始盜竊錢包、手機等。李榮見到她時特別惋惜,就用手語和她解釋可能面臨的刑事處罰,並對她說:「你這麼漂亮,你做的事情和你的漂亮不匹配。你很年輕,要找一條正路走,不能一輩子做罪犯。」女孩信任地看著李榮,表示知道錯了,今後一定改正。

隨後,李榮繼續打手語:「那你可要遵守你的諾言,改邪歸正。我會把每個手勢和動作,絲毫不差地翻譯給法官。」女孩用力地點頭。

在此後的庭審中,女孩充分信任李榮,完整地交代了犯罪經過,認罪悔罪的態度也流露得非常真實。女孩在法庭上打手勢:「我一定會悔過自新,我還年輕,不會重蹈覆轍……」李榮將她的意思全面傳遞,最終女孩被減輕處罰,如今已經回到老家,找到了新工作。

在翻譯的過程中,李榮還遇到一些聽障人,由於接觸社會少,文化程度低,他們甚至無法完全理解庭審的作用。遇到這樣的情況,她就會在法庭上用通俗易懂的手語介紹法官、原告、被告、公訴人、法警的身份作用,以及法庭紀律、法律的威嚴等。

李榮說,聽障人的理解能力和聽力健全的人不同。聽力健全的人在生活中可以通過聽力隨時隨地捕捉外界信息,因此對於法律知識比較容易理解。但聽障人不同,由於他們無法通過聽力接收信息,知識面比較窄,對法律的理解比較慢。

李榮曾經參加過一個離婚訴訟的開庭審理,夫妻倆都有聽力障礙,學歷也不低,但是對法律常識知之甚少,無法理解法言法語,也不能順暢表達訴求,這就導致他們很著急,情緒比較激動。

李榮參加庭審後,女方焦急地打手語問她:「你會把我想說的話,一字不落地翻譯給法官聽嗎?」李榮回復道:「你放心,你說的每個字我都如實傳達。」就這樣,關於房產過戶、財產分割、孩子撫養等,李榮把法官講的法言法語翻譯給兩人,又把兩人說的事實和理由傳達給法官。離婚官司順利進行。

李榮說:「我2008年開始做法庭手語翻譯,到現在已經15年了。在這個領域,還有更多比我參與更早、堅持時間更長的手語翻譯。我們利用休息時間,義務為有聽力障礙的人提供幫助,從而讓他們的權利得到保障。」

打造無障礙法庭,司法為民在路上

手語翻譯進法庭的背後,也有法官們的努力。北京海淀區法院法官助理孫佳韻介紹,我國目前有殘疾人8000餘萬人,聽力語言殘疾群體約為 2000餘萬人。

此前,雖然海淀區法院一直邀請手語翻譯加入庭審,但都是由審判人員自行聯繫邀請。為了規範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務質量,海淀區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在2021年建立法庭翻譯集約對外委託模式,訴訟服務中心還制定了《海淀區人民法院法庭翻譯對外委託工作辦法(試行)》,李榮也被納入了專家諮詢委員會。

當案件進入審判階段之後,由訴訟服務中心統一委託手語翻譯介入開庭、提審、庭前會議、宣判等所有可能需要同聽障人溝通的環節和程序,以消除訴訟障礙、協助庭審過程,保障殘疾人行使辯護等訴訟權利。

「近年來,手語翻譯介入的案件每年約有5件左右,數量不多,但由於涉案人員為聽障人,其中一部分文化程度有限,因此在庭前、庭中、庭後的交流,高度依賴於翻譯人員。」孫佳韻介紹。

目前,我國司法領域對殘障人士訴訟權利的保護措施逐步完善。《殘疾人保障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於2018年7月聯合發布的《關於在審判執行工作中切實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的意見》,都為法院對殘疾人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工作做出了指引。《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草案)》已於2023年4月開始進行二次審議。

無障礙法庭的建設,遠不止「手語翻譯進法庭」。孫佳韻介紹說,我國殘疾群體主要可分為肢體障礙、聽力障礙、語言障礙、視力障礙及智力障礙者,他們在訴訟中遇到的困難可分為:信息獲取、表達的障礙,以及物理設施環境上的障礙。

殘疾人保障法規定,國家和社會應當採取措施,逐步完善無障礙設施,推進信息交流無障礙,為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創造無障礙環境;國家採取措施,為殘疾人信息交流無障礙創造條件;公共服務機構和公共場所應當創造條件,為殘疾人提供語音和文字提示、手語、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務,並提供優先服務和輔助性服務。

海淀區法院不僅在硬體設施上進行改造,搭建無障礙法庭,其智慧法院的建設也方便了殘障人士網上立案、電子送達。「雲法庭」等多元系統可以實現一網通辦,法庭手語翻譯可以加入線上「雲庭審」,從而在立案、送達、開庭等多階段滿足殘障人士的司法需求。

孫佳韻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殘疾人聯合會關於審判執行工作中切實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的意見》指示精神,我們還將在涉殘疾人案件的審判、執行工作中,充分發揮國家司法救助、法律援助、法律服務的功能作用,使殘疾人享受到門檻更低、內容更多、範圍更廣的法律服務,切實保障殘疾人平等地充分參與訴訟活動,爭取實現對殘疾人的權益保障從立案到執行,從訴訟引導到無障礙訴訟全面覆蓋。這是長遠的目標。」

來源: 中國婦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