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築】長沙銅官窯遺址博物館 / 中機國際—羅勁工作室

建文知築 發佈 2023-12-29T16:12:31.333814+00:00

長沙銅官窯遺址博物館 / 中機國際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羅勁工作室© 晟龍1 場地踏勘記得第一次去銅官窯是2010年的夏天,江水蒼茫,牛群在堤岸上悠閒踱步,有一種水韻鄉野的氣息。

長沙銅官窯遺址博物館 / 中機國際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羅勁工作室

© 晟龍

1 場地踏勘

記得第一次去銅官窯是2010年的夏天,江水蒼茫,牛群在堤岸上悠閒踱步,有一種水韻鄉野的氣息。管理處的領導帶我們參觀20世紀80年代至今還在使用的一條龍窯,長長的龍窯仿佛還具有延續的生命力,可以看到從那時流淌到現在的每一個部分、每一次燃燒、每一次從爐火中成器。凝結在窯壁上的晶瑩琉璃照亮了窯內的通道,這一次時間的流淌恰是生命的見證。

▲實景鳥瞰 © 何雨婷

我們小心步入泥土採集的洞裡,瓷土還保存著原始的狀態。由於瓷土不是那麼光潔亮白,當時聰明的工匠們把反映生活的彩繪和詩詞融進器物中,反倒形成了長沙窯獨特的氣質,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更是出現了那首「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著名詩句,帶來生動的傷情畫面。

面朝湘江,背靠覺華山,踩著千年前的土地,想像著窯火滿天的場景,不得不說那一瞬間湧上一種創作的欲望。

▲原始場地龍窯 © 羅勁工作室

▲碎瓷片小路、瓷器堆積層 © 羅勁工作室

▲現場草圖 © 羅勁工作室

2 基本情況

長沙銅官窯遺址公園是湖南省三大遺址公園之一,是湖南省第一批獲批的國家級遺址考古公園,而長沙銅官窯遺址博物館項目正位於遺址公園遺址核心區內,考慮到整體布局與已建的管理中心相互聯繫又獨立分開的格局,我們將銅官窯遺址博物館設置在場地西南角,與覺華山寶塔遙相呼應。建筑西鄰濱江大道,與湘江一路之隔,在山水之間,寧靜風雅、頗具風韻。

▲區位圖 © 羅勁工作室

▲總平面圖 © 羅勁工作室

因此建築如何充分滿足博物館的功能需求,如何呼應場地條件,如何突出銅官窯的特質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讓建築以一種最接近大地的狀態回歸自然,是我們構思立意的起點。

▲場地鳥瞰 © 晟龍

3 構思立意

3.1龍窯,生命的啟示

任何器物都是從泥土中來最後回到泥土中去,這何嘗不是一種自然的生命狀態。緊緊抓住這一創意點,感覺建築與龍窯的形式不謀而合,同時也非常適合博物館的線性流線設計。

▲構思草圖 © 羅勁工作室

從參觀者的角度看,建築的整體格局平緩、自然、流動。在山體和水體之間,建築仿佛一條長長的記憶載體——龍窯,從地面升起再回到地面,建築的行走過程,他的起伏與高潮像瓷器燒制過程一樣,在出窯的那一刻完成其價值的體現。所以我們當時第一感覺是用了一個從地面漸漸升起的線型展覽流線,暗合龍窯的形式,同時也滿足了博物館的基本功能:一是它的流線非常清晰,另一個是至始至終的轉承啟和體現了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出口與入口完全設置在同一個豎向標高上,上與下之間,終究將回到地面,中間的一切不過是一個過程。

▲建築生成 © 羅勁工作室

▲建築流線 © 羅勁工作室

3.2 觀光塔,升華的器物

解讀長沙窯文化的時候,我們讀到了包容、開放、創新,也讀到了藝術靈感來源於生活這個最樸素的哲學。

我們在博物館這個線性的建築中結合地形在中間構成一個轉折,自然形成了一個庭院,既是行走路途中的一個緩衝地段,打破冗長的線性展廳空間,也是給參觀者一個相遇的空間節點,創造博物館於生活層面的小插曲,這種設計思維模式與銅官窯的製作場景在某種層面有著開放包容的契合。我們在庭院的中間設置了一個垂直交通體,與後面的覺華塔遙相呼應,兩個高點串起自然中的山與水。

▲觀光塔與覺華塔遙相呼應,串起自然山與水 © 晟龍

▲觀光塔,升華的器物 © 晟龍

它從下沉庭院底部一直上升超越至最高的屋面,我們利用堆積層的概念在下沉式庭院內側鑲嵌了層層的陶瓷碎片,於是這個垂直的主體仿佛龍窯的煙囪,又好似一個器物從堆積層中獲得重生,站在塔上,低頭看下去,是歷史,是碎瓷片堆積,抬頭遠眺,是現在及未來千年不變的湘江。

這許許多多材料和空間的組成,一直都在暗示著一個主題,無數的積累與放棄成就了精美的器物,人的成才、成器大抵也是如此。

▲觀光塔從下沉庭院一直向上 © 晟龍

▲從建築內觀光塔遠眺湘江 © 羅勁工作室

3.3 空間,陳列的舞台

銅官窯博物館陳列大綱在建築設計之前就已經成熟,對設計師而言是一個比較大的優勢,在設計之初,展陳與建築空間結合,分為7個部分,從序廳到尾廳,建築空間被不斷斜向上升的坡道與台階巧妙分割。頂部的天光部分提供了多角度的展陳方式。直線、折線與大形空間相結合,在內部行走觀展的過程中平添趣味。

▲平面圖 © 羅勁工作室

▲室內展廳 © 晟龍

建築展示空間按時間發展順序娓娓道來、一氣呵成。展廳時而平緩、時而高低錯落,建築本身形成的格局帶來空間的豐富性與趣味性。細細品味周邊的布置,還原的場景,極富表現力的造型給參觀者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剖面圖 © 羅勁工作室

不平凡的瓦渣坪往事,遍地瓷片,俯拾即是,似乎在訴說著長沙窯當年那段輝煌的歷史。而心手之間的造化主要體現長沙窯瓷的製作工藝,窯火靈幻部分則將長沙窯的燒造工藝,放在建築有天光的一側,給線性空間帶來驚喜。

時空留痕處,恰是首尾相通的貫穿,給人以意猶未盡的感覺。整個展場突破了以功能分區、展陳結構為骨架的傳統觀念,尋求到一種人與自然在空間認知上的同構關係。

▲室內展廳 © 晟龍

3.4 複合,生活的詩與畫

緊靠著江邊的博物館,讓人們從西南、東南兩個方向匯聚而來,沿著濱江路設計的極富情趣的前廣場,作為觀展人流的入口。博物館利用上下疊加部分設計了開放式的圖書閱覽、餐廳、辦公區等功能用房,做到場地的最有效利用,滿足觀展與休閒的需求,觀展者在行走的過程中,建築內外皆是美景。

▲建築實景 © 晟龍

建築造型自然洗鍊、一氣呵成,體現出流動的美感,與山水相映成趣。建築背靠覺華山,面朝湘江,低調而謙和地匍匐在堤岸上,似乎還原了那場唐代的爐火漫天。相遇的節點,豐富的臨展廳,面對自然山體的圖書閱覽室,參觀途中可以停下來的手工教室,美好而有歷史層次感的下沉庭院,站在最高處極目遠眺的湘江,這一切不僅僅是參觀學習交流的公共空間,它們已然複合成所有人生活中的詩與畫。

▲從觀光塔遠眺湘江 © 羅勁工作室

4 綠色節能

銅官窯遺址博物館,充分結合氣候條件、建築的使用特點及項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狀況,以「被動式技術優先、主動式技術優化、可再生能源和非傳統水源補充」為基本技術路線,量身定製了綠色設計方案,並獲得了三星級設計標識。

1)結合地形地貌、水體、植被等進行設計。設計保留北側原有的自然水體、東北和西北側的自然山體,減少建築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建築開發完成後修復過程中資源的浪費,保留原有山體也利於對場地微氣候的營造。項目為地上2層建築,利用保留的山體和樹木實現對建築的遮陽作用,有效阻擋冬季西北方向的寒風直吹,南側放開,可在夏季和過渡季引入湘江涼爽的自然風。

▲建築保留原有山體、水體 © 晟龍

2)合理使用地源熱泵及太陽能熱水系統等可再生能源。地源熱泵供應冬季全部熱負荷和50%的夏季冷負荷,場地東南側室外綠化地下部分設計192口雙「U」型地埋管井。利用地下土壤溫度全年相對恆定的特點,由土壤源熱泵提供夏季大部分空調製冷負荷和冬季全部空調製熱負荷,大大降低對電力能源的需求,同時避免了冬季供暖採用燃氣鍋爐。目前的使用效果良好。

▲屋面太陽能板 © 何雨婷

3)外牆的裝飾混凝土輕型牆板以當地礦山工業廢料(石渣、石粉)為主要原材料。這不但可以強烈的表現其特殊質感,還能有效防止開裂、降低成本,而且能消化當地工業廢料,從而起到節約資源,促進生態建設的作用。

▲裝飾混凝土輕型牆板 © 晟龍

5 結語

設計團隊無數次去銅官窯,從方案到施工圖,從修改到修改,從場地平整到露出地面,從等待牽掛的藏品到找到歸宿再到建築的最終落成。江水一年年豐盈了又乾涸,遠遠的小樹隱隱約約排成幾行,飛鳥似乎在拍打著它們的層次,有一種蒼涼朦朧、一望無際的美麗,一如初見。

建築設計其實就是這樣一件遺憾卻美好的事情。銅官窯普通的瓷土能夠創造出優質的器物,附著遠古人們的生活與情感,流轉融入到當今的建築之間,再一次疊加當代人的多元思考。至此,人與建築、人與人,在這以前及在這以後,可以繼續講述他們的故事……

▲從覺華塔遠眺建築 © 羅勁工作室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 | 銅官窯遺址博物館

建設地點 | 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銅官街道

設計單位 | 中機國際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羅勁工作室

公司網站 | http://luojinstudio.cn

聯繫郵箱 | luojinstudio@cmie.cn

建築面積 | 11 436.5 ㎡

設計時間 | 2011—2014年

建成時間 | 2018年

項目負責人 | 羅勁,譚志明

設計團隊 | 張昱婷,向宏,陳立,盛利,黃文斌,周紅偉,劉建明,程啟,張勇華,徐陸,楊帆

攝影版權 | 晟龍,羅勁工作室,何雨婷

建設單位 | 湖南長沙銅官窯建設開發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 | 湖南省沙坪建築有限公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