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美的高中建設項目—共享融合式學習社區

建文知築 發佈 2023-12-29T19:18:33.319463+00:00

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美的高中建設項目—打造共享融合式學習社區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美的高中建設項目—打造共享融合式學習社區項目概況項目名稱: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美的高中建設項目競賽方式:概念方案設計邀請競賽項目地點:中國佛山市順德區設計範圍:約9.

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美的高中建設項目—打造共享融合式學習社區

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美的高中建設項目

—打造共享融合式學習社區


項目概況

項目名稱: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美的高中建設項目

競賽方式:概念方案設計邀請競賽

項目地點:中國佛山市順德區

設計範圍:約9.5萬平方米


競賽回顧

2023年5月4日,主辦方組織開展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美的高中建設項目概念方案設計邀請競賽方案評審,3家受邀單位: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均呈現出了精彩紛呈、各具特色的設計方案,為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美的高中未來的建設規劃藍圖。

方案評審委員會由6位專家和1位主辦方代表組成。區教育局、區發展和改革局、區住房城鄉建設和水利局、市自然資源局順德分局、美的集團總裁辦等相關單位負責人現場出席了會議,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校方等通過線上的方式參加了此次會議。


辦學定位

項目納入華東師大二附中直屬管理,施行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將二附中美的中學打造成質量一流、示範輻射效應顯著,具備培養創新拔尖人才和組織特色學科項目培訓能力的優質示範完全中學。


競賽結果

方案評審會採用暗標評審,3家受邀單位的主創設計師、項目負責人以現場匯報的方式,有序地匯報了競賽方案。

7位評委認真聽取了3家受邀單位的方案匯報後,從低碳環保、規模適度超前、文化傳承、以生為本、經濟性等設計原則,進行了充分討論。評委會採用記名評分法,最終確定中選方案為: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參賽方案效果圖

優勝方案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項目概況

本項目使用單位為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美的高中,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是上海市的著名中學,歷史悠久,教育實力雄厚。學校建成後將成為順德區人民政府與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合作的公辦高級中學,項目位於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裕和路以北地塊,占地 84667 平方米(約 127 畝),地塊南隔高村北閘涌,與裕和路相鄰,北臨Y109 道路,東西兩面均為現狀農田,規劃有南北向規劃道路,交通較為便利。

本項目辦學規模為18班初中,36班高中的全寄宿制中學。設計總建築面積95501㎡,其中地上建築面積85737㎡,地下建築面積9764㎡,容積率1.01,綠化率35%,建築高度為24米的多層建築(局部宿舍為高層)。

1. 設計布局分析

1.1現狀

用地周邊北側為規劃公交首末站和公共停車場,南側為高架快軌,東西兩側皆為規劃居住用地。

1.2主次入口

因用地西南兩側都有城市河道,北側為公交場站,學校的道路主要開放界面,集中在校園的東側道路上,西北側有一處開口,故主次入口分別開在東西兩側。將400M標準操場設置在場地的西南區域,兩側的河流和景觀能夠通過比較低矮、沒有高度的操場完全引入到學校內部。

1.3隔絕噪音

對於城市快軌產生的噪音,通過局部設置聲障、建築退距、設置隔離林帶等策略,減少南側快軌噪音影響。校園南側退讓出來的空間作為遠期預留用地,近期兼做實踐農場,自然教育的林地來考慮。

1.4功能組團布置

教學、住宿、藝體中心根據各自的體量和使用需求而布置。教學樓臨近用地東側道路布置,最大化方便交通集散,設計生態而活潑的城市界面以提升周邊城市形象;藝體中心承載了包括體育館、游泳館、禮堂在內的多種共享、公共化的功能;因此我們將其設置在校園的核心區域,處於教學區、運動區和生活區之間,靠近社會化共享出入口;生活樓因層數較高,使用較為獨立,將其布置在場地的最北側,不會對教學區產生遮擋,同時可以充分利用校園北側的不規整用地,後勤入口結合食堂布置在用地東北側。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2. 設計理念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在2014年正式啟動了中國未來學校創新計劃。作為一個專注於基礎教育建築設計的團隊,經過幾年來對未來學校設計的探索實踐,發現未來學校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習空間、學習方式、課程體系、教育技術和組織管理的協同創新。

在本次的設計中,我們力求學習空間、學習方式、課程體系、教育技術和組織管理的協同創新。校區整體規劃引入「學習社區+教學綜合體」、「住宿學院」及「社區化藝體中心」這三個空間組織概念,目標是將學校打造成為一個共享融合的學習社區。

2.1 教育綜合體+學習社區:

未來學校的教學過程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所以相對於傳統行列式、魚骨式的學校,3.0的學校講究所有功能一定要融合, 因為融合化的教學空間才可以適應未來的功能所需。

融合式空間布局

「學習社區+教學綜合體」強調的是通過創新的教學空間形態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並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相互交流。

採用融合式空間布局,將常規教學、素質教學、圖書館、行政樓、校史館等日常師生使用的功能設置在同一棟教學綜合體之中,為不同學科間的互動和融合提供便利。

教學綜合體首二層為平台式裙房,三至五層為坐落在裙房上的三棟單體式建築,其中裙房融合了所有素質類教學用房,三棟建築單體為教學樓,且它們之間通過縱向的連廊聯繫。水平和垂直向都極為便捷的路徑下,使得該布局實現了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共享。

引入共享中庭的學習社區

三棟教學樓採用內向組團式布局,在單體內部引入了通高五層的共享中庭,通過各層的不同空間設計,使其形成三個大的學習社區。共享中庭可以增加孩子們學習生活的範圍,是大量的非正式學習空間的載體,在這裡設置了多種非正式學習場所,比如:自主學習區、同伴互助區、小組合作區、教師答辯區、圖書閱覽區等等。

層層錯落連通的樓梯,使交通路徑變得生動多樣,首二層有像看台一樣的大台階的設計,形成非正式的空間,在這裡可以舉辦大型集會活動,被二至五層的孩子觀看,激發孩子的自信心,他們展示的狀態又會影響更多內向的孩子,鼓勵他們參與進去,這種「看與被看」是一種雙向教育,符合未來學校的的辦學理念;

各層的中庭是連通的,給孩子們創造了一個光線非常充足的學習空間。中庭內部可種植適應當地氣候的植物,形成一個綠色的學習生活環境。

另外中庭也和嶺南氣候相關聯,屋頂採用可開啟電動遮陽棚,形成一個具有煙囪效應的場所,電動天窗可以開啟,形成不斷回流的穿堂風,促使周邊所有教室的空氣流動。

突破教學空間邊界,讓孩子們在自然的世界中學習

結合課程進行環境設計,創造不同層次的自然體驗空間,如戶外種植體驗區、自然式課堂等,讓孩子們在真實的自然環境中學習。校園內的露天劇場、空中花園等社會性成長空間,讓孩子們在日常交往中建立積極的合作關係。

教學綜合體的大平台使得三至五層的學生不必下到首層即可在平台上進行活動和交流。平台結合建築的架空區域設置了貫穿整個平台層的散步路徑,學生可在平台層進行暢通無阻的日常活動。

在平台架空層設置非正式學習場所,結合室外空間提供了多種不同的半室外學習場景。

大平台在綜合體的首二層形成了三個不同感受的景觀院落,中心庭院結合主入口廣場,設置景觀大台階,可將人流直接引向二層,此外,通過景觀大台階的架空區也可直接通往藝體中心和操場。另外南北兩側的庭院結合景觀退台設計,形成立體化景觀院落,結合地面景觀和校園文化,打造出校園內尺度宜人的微環境,與400m操場、藝體中心前廣場相得益彰,在校園內形成了多層次立體化的景觀體系。

2.2社區共享藝體中心:

藝體中心位於整個校園中心區域,我們希望藝體中心不僅承擔學生們日常學習、體育訓練和交流功能,同時也作為校園標誌性、精神性場所的而存在。

柔化邊界 優化形體

建築形態以圓為母體,將體育館、游泳館、禮堂納入其中,柔和的邊界消隱掉體育館、報告廳的巨大體量,以更好適應校園環境,並且以一種舒緩的姿態融入場地。柔和、開放、無障礙的外邊界,也更容易建立起聯繫和互動,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

通過優化建築外部形態,讓建築不管是面向學校,還是面向城市都能夠呈現最好的建築樣態,運用曲線、軟性、開放的界面,師生們在校園任何一個方向都可以無障礙進入建築。

創建半室外共享空間

建築內跌落平台、架空區域,創造了大量的半室外共享空間。首層平台朝向操場與教學區跌落,自然接入地面,形成開放階梯,同時也作為學生們休閒交流、觀看比賽的場所,豐富校園空間體驗。底層架空區域,結合環繞建築的淺水景觀,打造宜人空間場所,這裡既是建築入口,也是師生們聚集、停留的空間。

社區共享

「社區化藝體中心」的靈感來源於「社會化共建共享」的理念。學校作為周邊社區的「文化發動機」,將體育館、游泳館、禮堂等功能空間在非教學時間向社會共享,能良好的帶動周邊社區的發展,回饋社會促進社區的凝聚力和歸屬感,增進居民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同時也打破了學校與社區之間的「圍牆」,促進「家校共建」。

2.3住宿學院:

住宿學院」融合了傳統學校利用率很低的食堂及非正式學習空間的功能,有別於家與宿舍的概念,其內部一般設置學生客廳、簡餐、生活老師,學生在這裡不僅可以進行休憩,還可以進行簡餐、交流和學習,將其打造成為集學生休憩、餐飲、交流、活動、非正式學習功能為一體的複合化生活空間。

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居住體驗,我們在設計上結合了嶺南地區的氣候條件與本土風貌,採用開放式陽台設計,以最大限度地獲取陽光、通風、校園景觀等資源。同時,共享平台也為非正式學習功能的發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滿足學生休憩、餐飲、活動複合化生活的需求下,實現了更多的交往與活動空間。

3. 方案生成分析

教學綜合體:

1.教學區上下分為大平台和三棟建築單體,其中一二層的大平台融合了所有素質類教學用房,連接了初中以及高中三棟教學樓,形成極為便捷的路徑,使得該布局實現了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共享。

2. 考慮到地形是一個弧形的界面,為了更好地呼應該界面,對教學組團的形態進行沿用地弧度的放射狀處理,呈現出順應地形的形態。

3.在綜合體內部置入大小不同的室外庭院與中庭,不僅實現人流及景觀的滲透,同時最大化實現自然通風採光,中庭空間未來也是每棟教學樓的學習中心。三棟教學樓通過空中連廊進行二次連接,進一步增加交通便捷性。

藝體中心:

1.藝體中心包含體育館及禮堂兩部分功能,以及周邊的附屬用房,位於校園中心位置。

2.其外觀造型考慮與場地和景觀的融合及其作為社區發動機的區位標誌性,優化整個建築的外部的形態為流線型。

3.二層平台向下延展。對於二層到地面層進行景觀擴地的處理,使該建築在校園空間面向城市時能呈現出最好的景觀建築樣態,同時,舒緩的坡道自然實現了人流的垂直分層。

住宿學院:1. 住宿學院由學生宿舍、教師公寓及食堂構成。宿舍分為三棟,分別是男生宿舍,女生宿舍以及教師公寓。2. 餐廳作為銜接學生宿舍與教師公寓的轉角空間,流線造型更為積極,我們希望把它打造成為一個第三學習中心和交流休閒區,作為住宿學院的公共的客廳,滿足學生在課餘飯後舉行交流活動。同時,餐廳里也包含了一個獨立的教師餐廳。3. 將架空層與庭院置入住宿學院,引入視線、景觀與光線,形成了立體豐富的空間界面。

4. 後記

通過這些獨具匠心的細節設計,可以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天性回歸,實現「以人為本」的生活教育。3.0時代的教育,在建築設計技術手段的支持下能夠更好地針對學生個體開展個性化教育,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融入更多的創新理念在學習過程中。這些有趣的匠心細節設計極大地改變著孩子們的學習方式、學習環境等,也更加適應當下的信息化時代。



優勝候選方案

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