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六即將發射,當年蘇聯和美國的第16艘宇宙飛船是啥樣子

虎哥航天 發佈 2023-12-30T05:32:21.154731+00:00

從天宮空間站建設展開之後,我國的神舟飛船發射就成了一種常態化的工作,不再是過去那種每一次發射都有能引發全國看直播的關注度了。

從天宮空間站建設展開之後,我國的神舟飛船發射就成了一種常態化的工作,不再是過去那種每一次發射都有能引發全國看直播的關注度了。這不本月神舟十六號飛船也要發射了,但這種日常的換班給大家的感覺也不過就是『什麼,神舟飛船都打到16了?』

雖然說這種任務相當日常,神舟飛船也還是那個神舟飛船,但有挺多細節還是很不一樣的,比如說這次的神舟16號飛船雖然外型上沒啥變化,但內部進行了大升級。一方面是將不少原本需要進口的元器件給替換成了國產,進一步提升國產化自主化水平,另一方面是將原本從聯盟號那裡繼承過來的蘇/俄式操縱面板布局,給改成了更符合我國航天員們習慣更加好用的中式布局,提升了人體工程學水平,提升了工作效率。

神舟疊代到第16艘,應該說與已經疊代出四個大版本了,每個版本都比上一代更先進一些,這個速度放在21世紀固然是很厲害的,不過比起冷戰時代人類航天的起步期來,其實還是需要多努努力的,畢竟美蘇從第1艘飛船發展到第16艘的時候,技術跨步都要比咱們大許多了。

蘇聯人也是人類的首艘載人宇宙飛船大家都知道,1961年的東方1號帶著尤里加加林嘛,但東方1號並不是東方系列飛船的首次發射,之前還有7次無人飛船或者載狗飛船進行的驗證。東方號一共執行了6次載人任務,之後是3次上升號的驗證任務,以及2次的上升號載人任務。如果以此來計算,那對應的應該是上升計劃的出艙行走用驗證船,前一次是上升1號完成人類首次太空多人飛行,後一次是人類首次太空出艙,這時是1964-65年,距離加加林首次進入太空,只過去了不到4年。

而如果按照神舟16這個我國第11艘載人飛船來計算,那麼蘇聯的第11艘載人飛船,已經是1969年初發射的聯盟4號飛船了,這次任務蘇聯人完成了蘇聯歷史上的首次載人交會對接,而聯盟飛船也是我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直接學習對象,神舟飛船的結構,艙段,設備布置,艙口設計等都是從這個聯盟號這裡學習過來的。

比起蘇聯人在載人航天領域上的一步一腳印的小步快跑,先解決載人上天,再解決出艙,再解決對接比起來,美國人在航天上則更喜歡飛躍式發展,最早的水星飛船還只能亞軌道飛行,從MA-6任務算起的第16艘入軌的宇宙飛船,那都已經是阿波羅4號的事情了,這是土星5號這個巨型火箭的首次試飛,也是阿波羅這一載人月球飛船的首次全狀態試飛,人類的載人登月時代就此開始。

可以看出來,在冷戰這個人類航天技術發展的高峰年代,實際上不管是設定高目標大跨步發展的美國,還是立足現有系統不斷小步快跑的蘇聯,在飛船的疊代上都是非常快速的。16艘入軌宇宙飛船也好,11艘載人宇宙飛船也罷,都足夠美蘇兩大國的飛船設計從起步走向成熟了,蘇聯人從最早沒有返回艙,太空人在大氣層內彈射跳傘的東方飛船到了經典三艙結構,至今還作為國際空間站主力的聯盟飛船。美國人也從最早的勉強能入軌的小跳蚤,發展到了可以進行載人登月的龐然巨物。

而當年美蘇達到這種成就,也不過是在毫無參照沒有學習對象的情況下,埋頭發展了10年而已。神舟系列飛船目前已經擁有的成就,當然令人驕傲,但遠不能令人滿足,23年16次任務,20年11度載人,這個成就對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來說當然很棒,但我們也得看見,人類航天技術還是在發展的,新一輪航天技術競賽還是存在的。

神舟飛船在研製時就參考的非常成熟非常成功的聯盟號飛船,而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做了改進,可以說起點非常高,目前也證明了可靠性非常好。但畢竟還是個60年代經典三艙結構的飛船,軌道艙的存在是當年人類還沒有點出空間站技術時,為了進行空間任務的替代產品。放在今天來看,大型空間站已經基本建成,飛船主要承擔天地往返穿梭任務的情況下,兩艙結構已經是更合適的選擇,未來必然要展開的登月乃至更遠的深空任務,也需要更大更好的全新飛船。

神舟到了第16艘,也該到了我國第二代飛船準備接班的時候了,就好像美蘇在第16艘飛船時,都根據技術的發展與自己的需求,進行了多次的全面換代一樣。當然我國也確實實打實的再做這件事,新一代載人飛船驗證船已經完成了首飛,14噸的近地版能實現載員7人往返地面與空間站的任務,對未來擴建的空間站才能叫能力匹配,深空版也給了未來的航天更多的可能,現在就等著全新的載人火箭來接班神舟與神箭的組合了。

從短期來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應該說就是這種日常化的不再萬眾矚目的狀態了,下一次載人航天的重大突破,應該還得等到新一代載人飛船,與新一代載人火箭的載人首發再說了,而過去的15艘飛船,不過只是一個起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