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餵養,愛與現實的較量

經濟觀察報 發佈 2023-12-30T18:09:48.765536+00:00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阿茹汗 為了能夠讓月子裡的孩子飽吃一頓母乳,90後的新手媽媽琦琦整整「追奶」追了22天。那是至今回憶起來都會感覺痛苦的一段日子:一天24小時,間隔一個半小時就吸一次奶, 不論白天黑夜。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阿茹汗 為了能夠讓月子裡的孩子飽吃一頓母乳,90後的新手媽媽琦琦整整「追奶」追了22天。那是至今回憶起來都會感覺痛苦的一段日子:一天24小時,間隔一個半小時就吸一次奶, 不論白天黑夜。無法休息的日子看得連月嫂和丈夫都忍不住勸說:「別太為難自己了,讓孩子喝奶粉也挺好的。」

深知母乳餵養益處的琦琦不想輕易放棄。終於在第22天的時候等來了成功,一次90毫升的母乳量,不用添加任何奶粉也能讓孩子吃飽一頓。這之後純母乳餵養的次數越來越多,奶量也越來越多,孩子逐漸脫離了奶瓶,直到兩年後的今天琦琦仍在進行母乳餵養。

追奶、背奶、乳腺炎、乳頭混淆……這些新手媽媽們司空見慣的詞彙,是她們母乳餵養路上辛苦和努力的記錄。

5月20日是第33個全國母乳餵養宣傳日。2021年國家衛健委印發的《母乳餵養促進行動計劃(2021-2025年)》指出,到2025年,全國6個月內純母乳餵養率達到50%以上,公共場所母嬰設施配置率達到80%以上。然而根據2021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的《中國母乳餵養影響因素調查報告》,我國6個月內嬰兒純母乳餵養率僅為29.2%,大城市這一數據高於農村地區和中小城市。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母乳餵養可以防止30%的兒童超重、35%的兒童罹患糖尿病。母乳餵養還可以降低嬰兒感染疾病風險,同時降低母親患乳腺癌、卵巢癌的風險。儘管如此,為何母乳餵養率如此之低?怎麼做才能提高母乳餵養率?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科護士長陳紅推廣母乳餵養十餘年。在她看來,國家層面大力開展母乳餵養科普宣傳,不斷創新愛嬰醫院建設與管理,提高公共場所母嬰設施配置率等,都為母乳餵養提供了良好的大環境支持。此外,近年包括促進母乳餵養的公益機構,開展以循證為基礎的專項知識科普,提高了工作在臨床一線,與母嬰密切相關的工作人員的指導和諮詢溝通水平,為想要獲得母乳餵養知識和實踐的媽媽提供了很直接的幫助。

然而落實到個體,每一位媽媽遇到的問題各不相同。母乳餵養這件人類最自然、最方便、最本能的餵養方式,如今卻因為多方不經意的干擾而變得充滿挑戰和不確定。陳紅認為,排除干擾,需要媽媽個人、醫院、家庭(月子中心、月嫂)「三位一體」的配合才能真正實現她的母乳餵養目標,一個環節都不能少。

新手媽媽:身不由己但要找對方法

琦琦本可以不那麼辛苦。

在分娩之前,琦琦在醫院填寫了一份詳細的分娩計劃單,其中一項內容就是徵求媽媽的意見:是否要母乳餵養?孩子出生後是否要與母親肌膚接觸?雖然是位新手媽媽,但出於好奇,琦琦早幾年前開始了系統性的學習母乳餵養和育兒的知識,出於對自己的信心她絲毫沒有猶豫,在表格當中畫了對勾,並且憧憬著餵養孩子第一口奶的美好畫面。

不過,事情並沒有按照她所設想般發展。生孩子的過程耗去了她36小時以上的精力,當孩子出生後,母乳餵養的意願被精疲力盡消耗殆盡,孩子趴在身上,但是她自己卻無暇顧及。

剛出生的嬰兒八斤一兩,屬於巨大兒,醫生要常規進行血糖監測,預防出現新生兒低血糖,在出生後的第6個小時,孩子的血糖測量值為2.2mmol/L,出於安全考慮,護士馬上給孩子餵了20毫升的葡萄糖,並在不久之後添加了水奶。等到琦琦恢復體力想要進行母乳親餵時,喝過水奶、嘬過奶瓶的寶寶卻開始抗拒媽媽親餵。母乳餵養的關鍵是,孩子和媽媽一起配合,吮吸的越多,奶量才能越多,孩子的拒絕是琦琦奶量不足的開始,這才有了後面十分辛苦的追奶過程。

不過,琦琦也是幸運的,因為在育兒和母乳餵養方面有連續的學習,後期她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孩子滿月時已經做到了完全的母乳餵養。可是多數新手媽媽們面對的是家人、月嫂,遇到困難時,難以得到及時正確的指導。「我看到有很多媽媽會求助於通乳師、月嫂,但是他們是否受到專業的培訓,這是未知的,甚至在一些情況下,通乳師的操作會破壞乳房,適得其反,」琦琦說。

國際認證哺乳顧問:排除月嫂、月子中心干擾

在東莞工作生活的笑儀是一位IBCLC(國際認證哺乳顧問),在與母乳餵養的媽媽打交道的十多年中,她看到了太多琦琦這樣的案例,本想要母乳餵養,但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計劃落空,或者母乳餵養半途而廢。她總結,母乳餵養路上的干擾主要出現在三個環節,一是分娩前的知識儲備不足;二是分娩後醫護的支持不夠;三是,離開醫院後,月子中心、月嫂、甚至是家人帶來了干擾。對於很多媽媽們來說,即便自身母乳餵養意願強烈、母乳餵養知識豐富,但在這些環節中自身往往「說了不算」。

一位住在月子中心的媽媽向笑儀發來了求助:孩子出現乳頭混淆,母乳餵養時媽媽乳頭疼痛,影響餵養。笑儀來到月子中心一看就知道了原因。原來月子中心為了保證媽媽們得到充分的休息,進行母嬰分開管理,寶寶餓了,服務人員會把孩子抱到媽媽身邊餵奶,吃飽就抱回去,媽媽們可以通過大屏幕來觀察孩子的情況。

笑儀學過的專業知識是,當孩子餓了以後發出的第一個信號是舔嘴、哼唧、吃手,大哭則是餓極了的表現。而當服務人員抱著大哭、餓極了的孩子送到媽媽身邊的時候,寶寶的本能反應是掙扎拒絕,需要花上一點時間安撫好孩子,才能安靜吃奶,而此時絕大多數的媽媽和服務人員就會認為,寶寶不願意吃母乳,為了安撫孩子就會奶瓶餵養。次數多了,寶寶吮吸的嘴形就是會變成讓媽媽乳頭疼痛的「奶瓶嘴形」, 導致媽媽乳頭破裂、乳汁轉移率降低。久而久之,身體就會告知媽媽奶夠了,不要再生產,奶量就慢慢減少了。

一通分析後,這位媽媽了解到了原因,並強烈要求月子中心把孩子送回到身邊看管,並且在幾次嘴形的調整過後,孩子又重回了母乳餵養的路上。笑儀介紹,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月子中心、月嫂所掌握的母乳餵養專業知識更是參差不齊,能否遇到一位引導新手媽媽正確母乳餵養的月嫂,幾乎變成了靠運氣的事情。

產科護士長:加強孕期宣教

在5月20日到來的前一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產科護士長李森和她的團隊在緊鑼密鼓的準備著母乳餵養宣傳日的宣教活動。這一天,醫院會安排婦產科、兒科、乳腺科等多科室的醫務人員為孕期媽媽、哺乳期的媽媽們進行關於母乳餵養的解疑答惑。李森說:「對於我們臨床來說,關於母乳餵養的前期宣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務,一定要讓孕婦及其家庭在分娩之前就做好知識儲備。」

李森介紹,從她所在的醫院臨床一線看,近些年媽媽們母乳餵養意願不斷提升,醫院也在愛嬰醫院評估、母嬰友好醫院評選等推動下,為母乳餵養提供了更專業的支持。不過,來自新手媽媽或者陪護家人們的一句:「孩子是不是沒吃飽?」或許就會打斷所有的支持。

「泌乳也是有一定的過程的,可是孩子一哭,媽媽或者家屬就會有顧慮,就怕孩子餓著,經常會問我們,要不要添加奶粉?這是我們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李森說,面對這些疑問,醫護人員只能耐心的解釋泌乳的原理、奶量產生的過程等,「如果媽媽和家人們提前能夠學習到這些知識,就不會如此焦慮,有的學一遍還是不夠,所以我們就要加大宣教的力量和次數,而且這都是向孕婦媽媽們免費開放的。」

李森還介紹,為了進一步加強一對一的諮詢和服務,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健康宣教,從2018年開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設立了母乳餵養專業門診,醫護人員每周五出診,同時也開設了母乳餵養的網際網路門診。越來越多的醫院開設了母乳餵養的專科門診也是李森看到的進步。

醫學院老師:把母乳餵養搬到學堂

5月17日下午,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科護士長陳紅在門診接待了一位媽媽。這位媽媽在哺乳期做了一次小手術,醫生要求她停止母乳餵養幾日,但是這一停奶量減少,孩子就不願意吮吸了。陳紅告訴記者,在哺乳期,很多藥物都有使用的研究,專業人員使用哺乳期用藥資料庫,能夠查到最新的研究,包括藥物使用總結、乳汁和嬰兒血、尿中的藥物濃度、可能對母嬰的影響等信息,非常便於媽媽做出餵養的決定,哺乳期很多藥物都有可替代選項,大可不必完全停止母乳餵養。

「很多醫生都不具備這方面的知識,」同樣作為醫護人員的陳紅,一直想要改變普遍存在的此類現象。陳紅從事助產、護理管理、教學工作35年,推廣溫柔分娩和母乳餵養也有10餘年。

陳紅告訴記者,母乳餵養是公共衛生領域中重要的話題,然而在我國醫學專業教育中,並沒有「母乳餵養」相關專業,哪怕在最新版本的醫學院婦產科學,兒科學教材當中,對母乳餵養的闡述也僅有不到2000字的章節,而母乳餵養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遠遠要超過2000字。

從2019年開始,陳紅在湖南中醫藥大學開設了母乳餵養選修課。讓陳紅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男同學因為沒有選到其他課而不得不來到陳紅的課堂上,但是課堂上的內容卻為他打開了新的世界,他知道了產後72小時要做什麼幫助孩子進行母乳餵養、知道了寶寶與媽媽的肌膚接觸是為了讓媽媽身上的菌群第一時間接種到寶寶體表、也學會了如何讓寶寶吮吸乳房等。男同學課後還給自己的媽媽發了微信,告訴媽媽終於知道了為什麼媽媽那麼捨不得自己了。

陳紅說,目前在國內關於母乳餵養的書籍、教材都已較為完備,一些醫學院也陸續開展母乳餵養的專題講座或課程。這是好的開始,但是母乳餵養距離成為一門專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另有一線城市的產科醫護工作人員也告訴記者,產科的護士都是從護理專業畢業的,分配到了產科,因此關於母乳餵養的知識多為後期在工作中學習掌握的,知識來源於一年兩到三次的講座。然而,一次入門級的母乳餵養專項知識培訓,需要花上超過100小時的內容學習,一個有資質的醫務人員哺乳顧問,需要5年內經過1000小時相關的母乳餵養相關臨床工作積累,該醫護人員認為,母乳餵養也可以像助產專業一樣,成為專業方向,這將有利於母乳餵養的普及與推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