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次子傅敏離世 | 因為他,你才看到完整版《傅雷家書》

譯林出版社 發佈 2023-12-31T01:51:42.895073+00:00

2023年5月19日晚7時,傅敏先生與世長辭。傅敏先生是著名翻譯家傅雷的次子,著名鋼琴家傅聰的弟弟。他本人是一名特級英語教師,儘管自己經歷坎坷,卻為教育下一代奉獻終生。傅敏(1937—2023)一生善良敦厚的傅敏先生遠去了,而他留下來的成長與教育經典,將永遠澤被後世。

2023年5月19日晚7時,傅敏先生與世長辭。

傅敏先生是著名翻譯家傅雷的次子,著名鋼琴家傅聰的弟弟。他本人是一名特級英語教師,儘管自己經歷坎坷,卻為教育下一代奉獻終生。

傅敏(1937—2023)

一生善良敦厚的傅敏先生遠去了,而他留下來的成長與教育經典,將永遠澤被後世。今天在此分享一篇文章,追思傅敏先生為《傅雷家書》的編選做出的貢獻。

|本文作者:江奇勇(《傅雷家書》策劃人、版權代理人)

譯林版《傅雷家書》本是傅氏兄弟紀念父母,寄託哀思,而輯集成書公之於眾的。它是由傅雷次子、傅聰胞弟傅敏先生,根據傅雷家人往來家信摘編而成的書信體自傳作品;波蘭留學部分,以傅聰家信為經緯,與傅雷家信形成雙向交流的父子對談;英國定居部分,以傅雷英法文信為經緯,著意討論傅聰成家後婚姻與生活的藝術。全書既展示了傅雷夫婦最後十三年的生命歷程,也記錄了傅聰由年輕學子成長為世界級鋼琴音樂家的奮鬥經歷。2017年,《傅雷家書》中的傅雷夫婦家信進入公有領域,但是其中的傅聰及傅敏家信、給兒媳彌拉英法文信中譯及樓適夷代序均未進入公有領域,仍然保存在擁有獨家完整版權的譯林版《傅雷家書》中。

《傅雷家書》(父子兩地書)

在這部家庭教育經典讀物的塑造中,最要感謝的是傅敏先生。因為他作為親歷者不可替代的編選,家書歷久彌新,成為影響深遠的家長教子篇、學子成長書。

傅敏編《傅雷家書》自1981年北京三聯書店初版發行,到2016年落戶江蘇譯林出版社至今,風行四十餘年,銷售千萬餘冊。《家書》內容,從三聯版僅選傅雷一人書信的單向說教,到譯林版所選全家往來書信雙向交流的父子對談。《家書》主題,也由三聯版「寫家書的人的遭遇加深了我們對那個時代的認識」,到譯林版「再現傅雷由嚴父變朋友、傅聰由青春而成熟的過程」。

2017年,《傅雷家書》入選「部編本」語文教材名著導讀課,導讀文字明確寫道:「傅雷還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一位嚴厲、盡責同時不乏愛心的父親,這主要體現在他對兒子的教育中。在他去世十幾年後,他的家人將他與兒子的來往書信輯錄為《傅雷家書》。」2018年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譯林版《傅雷家書》也以「著名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傅雷寫給兒子的教育之書」,入選由《新京報·書評周刊》評選的 「大民大國·40年40本書」榜單。

《傅雷家書》(經典譯林版)

作為家庭教育的經典名著,譯林版《傅雷家書》不同於其他暢銷的「哈佛女孩」或「好媽媽」題材,它既不是家長教育兒女的經驗總結,也不是專家撰寫的家教著作。《傅雷家書》中所有家信均出自至親之手,只抒發真性情,不經意筆墨,更不為發表而創作。尤其是長子傅聰的信,雖散散率率,不事經營,而話題之新穎,天賦之嶄露,恰好回應了父母的思念和關切,引發諄諄教誨。

次子傅敏的信,敦厚規矩,展示家教;母親朱梅馥的信溫暖感性,道盡家常;父親傅雷的信,更是感事命筆,粲然成章。書中的一來一往、一問一答,兩代人的雙向交流,自然構成了情節完整的《傅雷家書》。《家書》廣泛傳播的溢出效應,全面展示傅雷家風,再現傅氏兄弟成長的家教背景,其底色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底線是「先做人」。它不僅是傅家的一部大書,也是鮮活而珍貴的中國家庭教育的文字實錄。

樓適夷代序中寫道:「人的自愛其子,也是一種自然規律。人的生命總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業卻永遠無盡,通過親生的兒女,延續自己的生命,也延續與發展一個人為社會、為祖國、為人類所能盡的力量。因此培育兒女也正是對社會、對祖國、對人類世界所應該盡的一項神聖的義務與責任。」

傅雷夫婦作為家長,在繁忙的勞作和困厄的處境中不忘承擔起教育子女的責任,並視之為天職。1957年給傅聰的信中傅雷寫道:「親愛的孩子,聽我的話吧,爸爸的一顆赤誠的心,忙著為周圍的幾個朋友打氣,忙著管閒事,為社會主義事業盡一分極小的力,也忙著為本門的業務加工,但求自己能有寸進;當然更要為你這兒子做園丁與警衛的工作:這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樂趣。」

傅雷給傅聰的信

對於資稟特異的長子傅聰的教育,傅雷尤為經心。在1961年給乾女兒牛恩德信中寫道:「我雖未老先衰,身心俱憊,當年每日工作十一小時尚有餘力,今則五六小時已感不支;但是『得英才而教育之』的痴心仍然未改。為了聰與彌拉,不知寫了多少字的中文、英文、法文信,總覺得在世一日,對兒女教導不容旁貸。」傅聰1965年給父母的信中寫道:「我一天比一天體會到小時候爸爸說的『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我在藝術上的成績、缺點,和我做人的成績、缺點是分不開的;也有的是做人的缺點,在藝術上倒是好處,譬如『不失赤子之心』。」

傅聰與傅敏

1962年,傅雷給傅聰信中寫道:「你常常夢見回來,我和你媽媽也常常有這種夢。除了骨肉的感情,跟鄉土的千絲萬縷割不斷的關係,純粹出於人類的本能之外,還有一點是真正的知識分子所獨有的,就是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不單是風俗習慣、文學藝術使我離不開祖國,便是對大大小小的事情的看法和反應,也隨時使身處異鄉的人有孤獨寂寞之感。但願早晚能看到你在我們身邊!」

1965年,傅聰在東南亞巡演時寫信回應:「到東南亞來雖然不是回國,但東方的風俗人情多多少少給我一種家鄉感。我的東方人的根真是深,好像越是對西方文化鑽得深,越發現蘊藏在我內心裡的東方氣質。西方的物質文明儘管驚人,上流社會儘管空談文化,談得天花亂墜,我寧可在東方的街頭聽嘈雜的人聲,看人們的笑容,感受到一股親切的人情味,心裡就化了。因為東方自有一種和諧,人和人的和諧,人和大自然的和諧。」

對於資質略遜的次子傅敏教育,父母心也不減分毫。在1962年母親給傅聰的信中寫道:「阿敏二十六日到家了,我得去車站接他。他今年暑假畢業,分配工作大概回原校當助教,不久,就要為人師了。可憐他根底淺,各方面常識欠缺,等到做事就感到貧乏,大大的不夠了,還得繼續下功夫。他資質差,就是經爸爸點撥,接受的能力有限,也就不夠深入。前兩個月他曾翻了兩篇短文章寄來,爸爸替他仔細校閱,糾正錯誤,還逐條加以說明。白天沒功夫,晚上加班加點。爸爸說,他非盡力幫助不可;為了兒子,做父親的任何代價都不惜的。你是深知爸爸的那股勁兒,我常常為之感動得流淚。爸爸常說:『阿敏我教得太少,心裡不免內疚,現在得迎頭趕上,可惜見面時間短,幫助也不透了。』」

1962年,傅雷給傅敏的信中寫道:「你該記得,我們對你數十年的教育即使缺點很多,但在勞動家務,守紀律,有秩序等等方面從未對你放鬆過,而我和媽媽給你的榜樣總還是勤勞認真的。」傅敏1964年給父母的信中寫道:「我教了一年多書,深深體會到傳授知識比教人容易,如果只教書不教人的話,書絕對教不好;而要教好人,把學生教育好,必須注意身教和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越是紀律不好的班,聰明的孩子越多,她們就更敏感,這就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否則很難把書教好。」

諸如此類的親子交流在譯林版《傅雷家書》中比比皆是。這樣一個氛圍高雅、溫馨和諧的傳統知識分子家庭,這樣兩位「對兒女的教導不容旁貸」的中國父母,影響了好幾代中國人。他們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均以有教養的人(即君子)身份踏入社會,並在各自的領域中有所成就:傅聰成為世界著名鋼琴音樂家,傅敏成為北京市英語特級教師,堪稱傅雷夫婦因材施教延續生命的最佳詮釋。

譯林版《傅雷家書》記錄了這一切,在幾代人的閱讀中成為經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