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史上最慘烈的戰役!29萬人血戰台兒莊,川軍全體以身殉國!

大爲有料 發佈 2023-12-31T02:31:14.917643+00:00

這是抗日戰爭中最悲壯的一戰,也是我軍第一次在正面戰場上取得勝利。29萬中國軍人,以傷亡五萬人的代價,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這是抗日戰爭中最悲壯的一戰,也是我軍第一次在正面戰場上取得勝利。

29萬中國軍人,以傷亡五萬人的代價,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更刷新了全世界對中國軍隊的看法,而這場艱苦卓絕的戰鬥,就是台兒莊戰役。

在日本軍隊不斷加強進攻,重兵包圍的戰術下,我們的戰士幾乎是以血肉之軀去抵擋,築建起一座長城,固守台兒莊!

儘管傷亡慘重,日本軍隊不斷變換戰術,試圖摧毀中國軍隊。但我們的抗戰意識如同鋼鐵一樣堅硬,視死如歸的決心天地可鑑!

我們的戰士在生死關頭,展現出一種極為慷慨的大無畏精神。今日的台兒莊,早就築起了一座座豐碑,紀念那場慘痛的戰役,紀念在那場奮戰中奮勇拼搏的戰士們。

正是他們挺身而出,經受住長達20多天的戰鬥,以生命為代價保衛國家,保衛百姓,我們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麼,這場戰爭究竟有多麼艱苦卓絕?我們的戰士們又是如何奮戰的呢?

槍決韓復渠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開始全面侵華。由於武器裝備落後,正面戰場上,中國軍隊一敗再敗,天津、上海、太原、南京等等重大城市,相繼淪陷。不可一世的日軍甚至放下狠話,要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日本從南北兩個方向進發,對徐州進行了合圍。

徐州是當時中國交通的樞紐,如果徐州失守,山東、河南、江蘇、安徽四省,將直接暴露在日軍炮火之下。南北兩路的日軍,也將連成一氣。

但是攻打徐州,必須要經過台兒莊。為了將日本擋在徐州之外,中國軍隊投入了29萬人。

老蔣還專門派出了李宗仁、白崇禧、湯恩伯、張自忠等名將指揮,就連他自己都趕往了徐州三次,鼓舞前線將士們的士氣。從這我們也不難看出台兒莊會戰的重要性。

1938年3月下旬,八萬日軍在西尾壽造的指揮下,向著台兒莊的方向,發起了進攻。第五軍區總司令李宗仁得知消息後,當即下令,命韓復榘率第三集團軍死守黃河天塹。

結果讓人沒想到的是,老蔣在這時不知為何,突然將韓復榘的手下重炮旅給調走了。

得知消息的韓復榘憤怒無比:

我抄日本人的後路,老蔣抄我的後路。整整一個炮兵旅一炮沒放,全給調走了。我不是傻瓜,我拿腦袋去撞日本人啊?去告訴孫桐萱軍長,全部給給我撤回來,一兵一卒也不留!不是我韓某不抗日,實在是老蔣不仁不義,欺人太甚!」

韓復榘的這一舉動,導致第五戰區北部防線全線動搖。日本軍磯谷廉介的主力第十師團,長驅直入,輕輕鬆鬆地渡過了黃河天險。之後山東的濟南 、泰安、濟寧相繼淪陷。

得知消息的李宗仁,緊急下達軍令,命其回防。然而韓復榘根本不理他,但他還義正言辭地說:

「把老子的隊伍打光了,咱們還不如一群要飯花子,向日本人投降中不中?不中!那是鼠目寸光,要打要降都是死路一條。眼下只有一條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之後韓復榘拉著自己的部隊,一退再退,致使山東大部地區淪陷。

此時得知消息的老蔣,也坐不住了。他命令韓復榘來河南開會。

所有人都知道,這就是一場鴻門宴,然而韓復榘卻一點也不害怕。

他認為,當初張學良,一槍不發,將東三省拱手相讓,都沒什麼事。唐生智放棄南京,導致近三十萬百姓被屠戮,照樣活得好好的。所以,他自己肯定也不會有什麼事。然而老蔣卻在會議上大發雷霆,質問韓復渠,說道:

「你知不知道,你的做法影響極大,簡直是罪大惡極!我問你,韓總司令,你一槍不發,放棄戰略要地濟南泰安,使整個五戰區後方動搖。這個責任應該誰來付?」

韓復榘此時依舊不知悔改,狡辯道:

「山東丟失是我的責任,那南京丟失又是誰的責任呢?」

「我問的是山東,而不是南京,南京丟失自有人負責!」

最終老蔣將他就地正法。而韓復榘,也成為了抗戰期間第一個被槍斃的陸軍上將。

這件事傳出後,極大地穩定了軍心。更是影響了接下來的台兒莊戰役

台兒莊戰役拉開帷幕

從歷史上來看,台兒莊戰役是是抗日戰爭中最慘烈的一戰,也是我軍在第一次在正面戰場上取得勝利。

儘管從數據上來看,我軍29萬人傷亡5萬,日軍五萬隻傷亡了一萬。

但這一戰打出了中國軍隊的氣勢,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尊嚴,打退了日本人的狂妄自大!可以說,從台兒莊戰役後,日軍的兩大王牌師團,被中國軍隊徹底打怕了,再也不敢妄言三個月內覆滅中國。

1938年3月8日,日軍板垣、磯谷兩大師團,分別向臨沂和藤縣進發。兩股日軍準備在台兒莊會師之後,一路拿下徐州。台兒莊戰役就此拉開帷幕。

3月10日,臨沂戰場的龐炳勛部,首先跟日軍打了起來。面對日軍的機械化部隊,龐炳勛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在堅守了七天之後,他的手下只剩下了幾個團的兵力,臨沂已經危在旦夕。

可他的附近只有張自忠的部隊,龐炳輝與張自忠可是有著私仇。中原大戰時,他差點一槍將張自忠給打死。

為此,總指揮李宗仁也十分頭疼。但考慮到全局,他還是將張自忠給喊了過來。

得知臨沂的龐炳輝部需要增援,張自忠沒有絲毫猶豫,當即決定出兵增援。他率領59軍晝夜行軍,一天時間內竟然急行軍了90公里,直插到了日軍的後方。一時間,板垣日軍被打的損失慘重。

前方戰線傳來電報:

「我軍仍然頑強固守陣地,日軍板垣師團受到重創。據查,被我軍殲滅的敵人在四五千人以上。」

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個天大的好消息。我軍本以為日軍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會選擇撤離。沒想到他們竟然一意孤行,繼續朝著臨沂的龐炳勛部猛攻。

這下子龐炳勛真的頂不住了,就連警衛員都派了上去。得知消息的李宗仁,趕緊給張自忠下達了急令,希望他能回頭,解救臨沂的部隊。然而,張自忠此時並不想撤退,因為板垣師團已經快不行了。

他托人傳去消息,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軍傷亡是大,可日軍的傷亡更為慘重。我五十九軍在苦撐,板垣師團不也在苦撐嗎?燕謀兄,請你無論如何代我稟告李長官,批准我再打一天一夜。我就是苦撐最後五分鐘,也誓將板垣擊潰!」

在張自忠和龐炳勛的前後夾擊之下,板垣師團果然扛不住了,損失慘重的他們只能選擇了撤離。

這樣的好消息立馬傳到了指揮部:

「報告軍團長:五十九軍強渡易水河獲得成功!日軍板垣師團全線崩潰!」

而這宣告著日軍會師台兒莊的計劃被粉碎。然而,在日軍撤離之後,他們又選擇了另一個方向進攻。

還放出消息稱,他們已經全部占領了台兒莊,李宗仁得知勃然大怒道:

「日本人吹牛皮,說他們全部占領了台兒莊,這是胡說八道!我們的人還固守著台兒莊,現在我命令你們跑步增援。莊內這些大洋都是賞給你們的!」

將士們士氣高漲,恨不得飛過去:

「長官,眼下咱命都不要了,還要大洋幹什麼?留著這點錢,等抗戰勝利了,別忘了給咱們立塊碑就行了!」

殺敵報國!

殺敵報國!

正是全體將士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最終才取得了中國軍隊抗戰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

在台兒莊戰役中,不得不提的是,有一場戰役被稱為川軍的成名之戰。

是哪一戰呢?

藤縣保衛戰

這一戰就是藤縣保衛戰。

據不完全數據統計,藤縣戰場上,平均一天川軍就要陣亡三千多人。

可直到最後,也沒有一個人投降。戰士們寧願拉手榴彈跟日軍同歸於盡,也不願意當小日本的俘虜。

然而,在戰爭初期,川軍一直都被歧視,沒有戰區肯收留他們。因為川軍的裝備最差,紀律最差,很多人連槍都沒有,腳上只有一雙草鞋。就連老蔣也罵川軍都是土匪:

「這些爛部隊,跟土匪一個樣。為了這件事 ,我也同一戰區的程潛長官商量過,他們也一口拒絕收留川軍。既然大家都不要他們,讓他們回四川稱王稱霸好了。」

最後還是李宗仁於心不忍,收留了川軍:

「建生,我看世界上沒有無用之兵,只有無為之將。當年諸葛亮扎草人做疑兵,川軍總比草人強吧!」

之後李宗仁專門給他們配齊了裝備,讓川軍駐守台兒莊前面的藤縣。對於這種重視,川軍將領王銘章格外感動。

他向李宗仁保證,人在城在,誓與藤縣共存亡!

然而,經過上一次的失敗,日軍這次準備進行火力壓制。

3月16日,磯谷師團集中50門大炮,向藤縣開始了猛烈的轟炸。

幾個小時後,藤縣城牆幾乎全部被炸毀。隨後,日軍又派出了坦克開入城牆之內。不過,在這種火力壓制之下,川軍也沒有害怕。他們拿起手中的大刀,成功消滅了第一波敵人。

但是,由於裝備差距巨大,藤縣城外的三面陣地都已經被日軍占領。

對此,王銘章趕緊向友軍發去了求救信號。沒想到作為中央軍的湯恩伯部,卻拖拖拉拉遲遲不肯來救援。

這一刻,王銘章已經做好了與藤縣共存亡的準備。

他緊急發送電報導:

「十萬火急!徐州李長官並轉蔣委員長:前日軍已攻破藤縣城防,我方援軍至今渺無音訊。職部王銘章及全體官兵決心以死報效國家!」

到了3月18日,王銘章身邊的戰士幾乎全部壯烈犧牲。就連城中最後300多名重傷員,也沒倖免於難。他們寧死不當俘虜,拉響手榴彈和日軍同歸於盡。

滕縣一戰,王銘章手下的一萬多川軍,在堅守了三天之後全部戰死,共計殲滅日軍磯谷部兩千多人。雖然藤縣最終還是失守了,但是川軍的阻擊,為台兒莊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就連李宗仁都在戰後表示,若無藤縣之苦守,豈有台兒莊之大捷。在王銘章將軍戰死的消息傳出後,蔣介石親自為其舉辦了追悼會。並在追悼會上說道:

「我準備在王師長的家鄉修建一座大大的墓,讓所有的軍人和全國的老百姓永遠地記住他!」

台兒莊之戰一直打到4月15日,據統計,中國軍隊共斃傷日軍11984人,俘虜719人,繳獲大炮31門。但我們自己也損失慘重,傷亡了將近五萬人。

可以說,先輩們是用血肉之軀阻擋的日軍,而川軍也在這一戰中打出了名聲。

縱觀整個抗日戰爭,四川至少出兵340萬,最終卻只回來了十三萬人,參戰和犧牲人數位居全國之首。

更為重要的是,抗日時期,四川地區根本沒有淪陷。然而,川軍們卻義無反顧地出川抗日。這體現出我們中國軍隊團結協作,犧牲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永世銘記與流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