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德國製造業發展史:都有「黑歷史」,製造業神話破滅

趣史微視頻 發佈 2023-12-31T04:58:09.551728+00:00

然而諷刺的是,備受人們稱讚的德日製造實際上在早年間也有著種種讓人所不齒的黑歷史,以至於德國人都對中文網際網路上對德國製造的過分神話看不下去了。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盧

編輯|t


在10多年前的中國網際網路上,德國製造和日本製造堪稱兩大牢不可破的神話。

諸如嚴謹的德國人為中國青島修建了受益百年的良心下水道、德國火車永遠準點。

日本新幹線是全世界最安全的高鐵、傳承上千年的工匠精神、各種行業之神的傳說屢見不鮮,反觀起步較晚的中國製造業則被不斷拿出來當做反面案例進行嚴厲苛責。

然而諷刺的是,備受人們稱讚的德日製造實際上在早年間也有著種種讓人所不齒的黑歷史,以至於德國人都對中文網際網路上對德國製造的過分神話看不下去了。

就在2014年,德國《南德意志報》專門發表文章進行闢謠,對諸如青島下水道、德國火車準點之類的謠言進行詳細的批駁,更正中國人對德國的刻板印象。

人們對德國、日本製造的神話多少出於人云亦云的心理,實際上只要稍微了解一下這兩家早年的黑歷史,就會對現在中國製造業遭受的輿論環境多少有一些理解。

那麼,這究竟是怎樣的一段歷史呢?



彎道超車:德國製造崛起原來離不開偷竊?

德國製造在當今世界上有口皆碑、備受讚譽,多年來從官方到民間,向德國製造取經學習的聲音不絕於耳,不過在100多年前,德國貨的口碑卻是歐洲各國中淪為墊底的存在。

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英國通過了一項讓德國人倍感屈辱的法令:任何進入大英帝國境內的德國商品都必須打上「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的標籤。

這一貼標籤的規定可絕不是像今天流行的「Made in china」之類的做法,僅僅是為了方便英國人區分英國貨和德國貨,從而避免英國人購買被公認為假冒偽劣代名詞的德國商品。

而德國人製造的工業產品之所以在當時被冠以種種難堪的惡名,源於德國人幾十年如一日以不擇手段、不甚光彩的行徑大規模剽竊英國先進的工業成果、技術。


早在德國建立之前的普魯士王國時期,尚處於四分五裂狀態中的日耳曼民族就走上了一條山寨模仿的工業之路。

當時英國在世界工業革命中占得先機,靠著一系列走在時代前列的蒸汽機、紡織機等發明攫取到了讓人驚羨的市場和財富。

而德意志諸國還處在前工業時代,除了出口一些價值不大的農產品外就是源源不斷的僱傭軍,歐洲人壓根對德國製造這個詞沒有什麼概念。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以普魯士為代表的一些德意志邦國開始打起了偷竊技術的歪主意。1779年到1786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以官方外交的名義先後多次派遣使者對英國進行「友好訪問」。


而這些訪問背地裡卻是在挖英國人的牆角,通過開出優厚的條件,普魯士得以從英國竊取了瓦特蒸汽機的製造方法和一批優秀的工業人才,使得普魯士開始了工業化的進程。

起初的幾十年內,英國因和普魯士一向有著良好的外交關係而對跨海而來的商業間諜缺少足夠的防備。

在這些間諜中,最為中國人所熟知的當屬著名的克虜伯家族中的阿爾弗雷德·克虜伯。


19世紀中期,英國在世界鋼鐵領域占據了領頭羊位置,其發明的轉爐煉鋼法使得英國粗鋼產量霸占了全世界的一半。

出身於鐵匠的克虜伯家族對英國鋼鐵生產大感興趣,於是家族中的阿爾弗雷德·克虜伯便主動改名換姓、喬裝打扮為一名商人前往英國進行間諜活動。

憑藉著出色的社交才能,不斷出入於各大鋼鐵廠商聚會的克虜伯,很快就探聽清楚英國人製造鋼鐵的秘密。

帶著自己辛苦換來的情報,克虜伯在國內的鋼鐵廠猶如注入強心針一般飛速崛起,同時得益於性能優異的鋼鐵,克虜伯大炮廠的火炮工藝亦跟著水漲船高。


在普魯士統一德國的一系列戰爭中,製造精良的克虜伯大炮大顯神威,給了歐洲各國以深刻的印象,甚至於威名遠播中國,讓清朝的李鴻章對這款大炮如痴如醉。

德國統一後的十餘年間,利用充足的國內廉價勞動力和數十年來的剽竊成果,德國人在製造業領域以模仿和山寨為立足點生產了不計其數的假冒產品,瘋狂衝擊英國市場。

被薅了幾十年羊毛的英國人這時再也忍無可忍,德國人小偷般的行徑無異於會造成劣幣淘汰良幣的效應,讓熱衷於創新的英國人為德國人做嫁衣裳。


於是從1887年開始,英國正式要求德國生產的商品進入英國銷售時一概都得打上德國製造的標籤,一股抨擊、鄙視德國人的風氣在英倫三島蔓延。

長此以往,德國製造的口碑將石沉大海,並只能在低端製造業的一棵樹上吊死。

最終,德國人丟掉了山寨模仿這條捷徑,選擇了最具難度也收益最大的一條發展路徑。



知恥而後勇:德國製造如何洗白?

被貼上恥辱標籤的德國人覺得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在隨後的幾十年內,從政府到企業,德國決心用行動讓德國製造變為褒義詞。

首當其衝的問題是如何讓產品質量得到質的提升。

前面提到的克虜伯家族在其生產過程中發現,產品質量的好壞和工人的工作待遇、管理方式有著直接的關係。


克虜伯工廠認為,工人待遇好才能激發員工的責任感與生產熱情,另一方面給予工人嚴格的規章管理才能保證產品質量下限。

為此,克虜伯不惜斥巨資改善員工居住條件、為工人提供穩定優越的薪水,並對工人日常規章制度做出了嚴格的決定,確保工廠流水線不生產出質量低劣的產品。

在產品質量監督方面,通過德國標準化學會建立起了一套適用於全行業的精密工業標準,嚴格淘汰了那些不符合標準的落後低劣產品。

在政府層面,德國當局大力普及發展職業教育,鼓勵學生在小學畢業時就分流選擇職業教育。

同時繼承發揚中世紀以來的學徒制傳統,每一位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都必須要在工廠或其他產業基地進行三年的學徒訓練。

發達的職業教育使得德國人在製造業領域擁有了一支可靠充足的後備大軍,避免了過度重視大學教育所導致的製造業人才不足的困境。


此外,德國為避免企業惡性競爭還出台了一系列反壟斷法律、智慧財產權法律,避免企業打價格戰,格外注重維護中小企業權益,一直到今天,德國機械製造行業中超過8成都是中小企業。

這些專業化程度高、質量國際領先的中小企業堪稱德國製造能夠繼續在全球保持優勢的最主要功臣。

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之下,德國製造摘除了扣在頭上的屈辱帽子,讓英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刮目相看、交口稱讚,成為了一塊金字招牌。


在2004年,歐盟內部曾經提議各成員國生產的商品,一律取消原有生產地標籤而打上歐盟製造的標籤,被德國人斷然拒絕。

因為花費自己上百年時間打造的「Made in Germany」已經是一塊德國人心中的無價之寶。

與德國製造直到今天仍然保持著良好口碑相比,日本製造可謂是經歷了從「低谷——高峰——低谷」的大起大落。

尤其是自2010年到今天,在經歷了一連串重大醜聞打擊之下,日本製造頭上的絢麗光環正悄然落下。

人們逐漸發現日本產品愈發地名不副實、徒有其表,遠遠不能和德國製造的品質相提並論。


跌下神壇的日本製造

起初和德國製造類似,作為後發國家的日本也是走的一條模仿山寨的野路子。

現如今赫赫有名的日本品牌,追根溯源往往有過一段其不願意提起的山寨黑歷史。


例如日本大名鼎鼎的尼康相機外觀設計就是抄襲的德國蔡司相機,山葉摩托車抄襲了義大利品牌杜卡迪,東芝公司抄襲了通用公司的吸塵器與Hurley Machine公司的電動洗衣機。

就連日本家喻戶曉的可愛卡通動物凱蒂貓,也有明顯地借鑑比利時貓咪米斯蒂的嫌疑。

日本山寨產品的泛濫,讓世界將日本製造當做了低劣假冒產品的代名詞。

日本索尼公司創始人之一的盛田昭夫曾對此回憶到,日本人的品牌形象糟糕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為了避免外國消費者認出自己的商品是日本製造,不得不將產品包裝袋上「made in japan」的字眼故意打得特別小,從而讓人認不出這是日本貨才會放心購買。

從50年代開始,日本將外國模仿的技術加以消化吸收後進行了改良和升級,推出了一系列措施用以改進產品質量、加強對商品的監督。


日本製造的口碑自此出現了不錯的回升,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和踏實埋頭幹事的德國人不同,日本在挽回自己口碑上面更加注重取巧、更善於使用公關品牌包裝。

舉例來說,二戰後,日本在官方和民間同步發力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日本外務省專門設立了海外公關課對各駐外大使館進行對外宣傳的指導,不計成本在倫敦、洛杉磯、伊斯坦堡等地設立日本屋加強宣傳。

日本通過動漫、流行音樂、料理、遊戲、影視使得全世界傾聽日本故事,文化傳播的潛移默化讓外國觀眾對日本製造有了充分的好感。

在出色的品牌宣傳下,人們大腦中形成了日本貨就是質量優秀等價物的刻板印象,哪怕已經有同類產品超越了它。

就拿高鐵來說,起步時間較晚的中國高鐵技術在最近幾年的發展中不但在價格上形成了對日本新幹線的優勢,就連後者自豪的低事故率、安全也已經構不成對中國的優勢。


包括行駛途中漏油、新幹線車體出現嚴重裂縫、發生撞人事故後司機聽到聲音卻違規隱瞞等一系列醜聞,大大降低了新幹線的名聲。

實際上類似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案例在不少日本運營數十年以上的品牌中還廣泛存在著,在2010年後接二連三地被媒體捅出來。

以日本第三大鋼企神戶制鋼所為例,這家公司生產的優質鋼鐵、鋁合金等材料一直以來為日本汽車業、外國火車提供了穩定可靠的零部件,深受外國客戶信賴。

直到2017年,日媒才報導這家擁有100多年歷史的老牌企業在鋼材、鋁材、銅製品的數據上存在惡劣的造假行為,並且這種造假至少持續了十年之久未被人發現。


同年年初,日本高田公司因安全氣囊存在顯著的質量缺陷問題而遭受沉重打擊,不得不申請破產。

接下來在日產汽車公司、三菱綜合材料股份公司、東麗公司等日企又出現了一連串醜聞,一時間電視屏幕前日本人頻繁的鞠躬成為了被調侃的對象。

對比之下,德國人在近些年仍然能夠維持產品的高質量就顯得十分難能可貴。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明了德國和日本人對待產品質量態度的差異:在德國一家鍋具店內,有人問德國人為什麼要生產出一個可以用100年之久的鍋具產品?

如果像日本一樣生產使用期限20年的鍋具,不就可以每20年就讓顧客消費一次嗎?

德國鍋具店老闆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與其損失自己的口碑換來短期的銷售業績,不如讓一代代的顧客從心底里建立起對產品的信賴,這樣反倒能吸引更多人來購買自己的廚具。


結語

對於後發工業國家來說,山寨模仿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曾經山寨貨遍地的中國在80年代——00年代就走過了這一階段,關鍵在於能否走過這一階段實現後發制人,而中國顯然做到了。

自新世紀第二個10年以來,在5G、新能源、高鐵等技術的引領下,中國正在逐步實現從製造業大國向強國的轉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