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作家?莫言終於不再說為了吃餃子了

半支蓮6 發佈 2024-01-01T17:47:05.677829+00:00

看了一個幾分鐘的莫言在網上賣書的節目,有董宇輝、俞敏洪作陪,從容淡定,侃侃而談。董宇輝對莫言恭敬地問:聽了莫言老師一些故事,最初您當作家是為了吃飽飯?莫言哈哈一樂說:起因是跟余華、蘇童、王朔到義大利都靈去搞個中國文學的座談,人家出題目,「為什麼寫小說,為什麼寫作?

看了一個幾分鐘的莫言在網上賣書的節目,有董宇輝、俞敏洪作陪,從容淡定,侃侃而談。董宇輝對莫言恭敬地問:聽了莫言老師一些故事,最初您當作家是為了吃飽飯?

莫言哈哈一樂說:起因是跟余華、蘇童、王朔到義大利都靈去搞個中國文學的座談,人家出題目,「為什麼寫小說,為什麼寫作?」我當時說的是,為了一天三頓吃餃子。余華說,不對,你以前說是為了買皮鞋,買手錶。

莫言接著調侃余華,寫小說是因為他只會拔牙,不會鑲牙。把牙都扒光了,就去寫小說了。

然後莫言說,他自己「真正原始動力是對文學的熱愛,對文學美的追求。」

短短几句話,莫言不僅否定了自己的寫作初衷,也否定了自己編織的個人經歷。

莫言愛吃餃子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兒,因為他到很多地方都有鼻子有眼地講過這樣的經歷:他少年輟學回村務農,聽鄰居一位畢業於大學中文系、被錯劃為右派、開除公職回鄉為農的叔叔說,他在濟南見過一位作家,寫了一本書,賺了很多稿費,於是就過上了一天三頓餃子的腐化生活。

莫言很驚訝,他說:「在我們那兒,一年也就吃幾次餃子,而這位作家竟然一天吃三頓餃子,這反差也太大了,這生活太讓人嚮往了,於是我就下決心要當作家,寫小說,吃餃子。」

在這個故事裡內涵了對那個時代的批判:

一、不堪回首的少年輟學經歷——實際上是因文革時造學校的反被開除;

無辜的人被劃右派,隨處可見——畢業於大學中文系、被錯劃為右派、開除公職回鄉務農的叔叔,後來應該被平反了,為什麼杳無音訊了?有資料說,莫言的大哥管謨賢1963年考上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是高密縣第一個大學生。

三、寫一本書就拿了很多稿費的作家就在城市過上了腐華的生活——這樣的作家為什麼沒有被打成右派?下放勞動?坊間不是有個傳說,那年代全國只有一個作家,八個樣板戲嗎?哪些是真的?

四、一年吃不到幾次餃子——貧困,是莫言對那個時代最深刻的批判。

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感言上說,「記得最深刻的一件事」:一個中秋節的中午,家裡難得吃一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正當吃餃子時,一個乞討的老人來了。不要紅薯干,非要餃子吃。莫言跟他理論說:「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一人一小碗,連半飽都吃不了。」

在《賣白菜》裡,莫言說自己喜歡吃白菜餡的餃子,但1967年的春節前母親在12歲的莫言哭哭啼啼的央求中,還是賣掉了家裡僅有的三顆白菜。那一年莫言家有爺爺奶奶叔叔嬸嬸一家13口人,別說過年吃餃子,恐怕是喝西北方過的。因為白菜在什麼年代都是最便宜的菜,賣掉了白菜,說明家裡什麼吃的都沒有了。

難道這樣刻骨銘心的經歷莫言一句談笑風生就否定了?

當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他的慶祝方式也是全家吃餃子。他還寫了長詩《餃子歌》,表達對餃子的感情:

餃子啊餃子,

世界上最古老的美食。

就是為了你,

我才立大志。

廢寢忘食寫小說,

嘔心瀝血編故事。

莫言把「餃子」神話成不可多得的美食,成為他寫小說的動力與目的。這才幾年,怎麼也否定了?看來莫言對靈魂導師福克納的教誨理解得深刻:

大膽地、毫無愧色地撒謊,不但要虛構小說,而且可以虛構自己的經歷。

這個視頻的後半部分,董宇輝說,您的小說人們都很喜歡,評價為很高。也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請您從專業的角度談談好的小說的特質是什麼?

莫言說,我還是很傳統的。小說是語言的藝術。一部好的小說的特質,首先是它的語言優美,語言有個性,語言有張力……

我是睡覺前在床上看這段視頻的,因為沒有字幕,聲音有點大。引起已經睡下的先生的嫌棄:還語言優美,他寫的東西也配優美?趕緊關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