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世(一):趕走國王,分權而治,羅馬共和國的誕生

獨立面壁人 發佈 2024-01-02T16:48:49.958075+00:00

1991年12月25日,紅旗落地,蘇聯解體,此時,一個叫弗朗西斯·福山的日裔美國歷史學家正在奮筆疾書,一年後,他的「著作」《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問世。

歷史永不終結。

1991年12月25日,紅旗落地,蘇聯解體,此時,一個叫弗朗西斯·福山的日裔美國歷史學家正在奮筆疾書,一年後,他的「著作」《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問世。

福山提出:當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所奉行的「自由民主」的社會制度將是人類社會的最後一種制度。這個論斷被後世稱為「歷史終結論」

當然,所謂「最後」或「終結」都包含著一種傲慢的暗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奉行的制度是當前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福山曾師從《文明的衝突》作者亨廷頓,相比於徒弟福山對西方制度的迷之自信,老師亨廷頓卻冷靜得多,亨廷頓認為蘇聯解體後,世界各國之間的主要衝突將從意識形態的衝突轉變為文明的衝突,西方文明不過是世界主要文明的一種,相比於宣揚什麼「歷史的終結」,對於西方人來說更重要的任務是保住其文明的根基,亨廷頓在西方文明風頭正盛時已經看到了其背後的隱憂。

福山與亨廷頓觀點的衝突之處主要集中在一個問題:文明是否真的有絕對的優劣之分?

按照福山的觀點,西方「民主自由」的社會是人類幾千年文明的結晶,是最高級的社會制度,但只要稍微多讀一些歷史,就會發現這個觀點的可笑之處:當前美國所奉行的社會制度,與2000多年前古羅馬所奉行的社會制度如出一轍,雖然美國做出了一定的改良,但這樣的改良遠說不上改天換地,更不要說什麼終結歷史。

在古羅馬身上你能看見今天美國的一切:權力的制衡、法律的約束、階級的妥協、文化的和解,當然,古羅馬的另一面是殘酷的剝削、野蠻的入侵、血腥的殺戮、貴族的紙醉金迷,窮人的渾渾噩噩,社會的撕裂,信仰的崩塌,如果不理解美國過去和現在發生的一切,請看看羅馬吧,關於美國的一切困惑與不解都將在羅馬身上找到答案。

特洛伊與狼

關於羅馬的建立,與兩個傳說有關,一個是特洛伊木馬,一個是狼孩。

傳說希臘軍隊通過木馬奇謀攻陷特洛伊城後,對包括特洛伊王室在內的城內居民進行了殘酷屠殺,特洛伊王子伊尼阿斯逃出城外,流亡至義大利半島,並娶當地國王拉丁努斯之女拉維尼來為妻。伊尼阿斯死後,其子阿斯卡尼阿斯在拉丁姆建阿爾巴·隆建城,此後王位代代相傳,當傳到努米托爾的時候,王位被其弟阿穆利烏斯篡奪。

阿穆利烏斯為確保王位,殺死了努米托爾之子,並強迫努米托爾之女西爾維婭為貞女,但西爾維婭與戰神相愛,生下一對孿生子,為了防止阿穆利烏斯迫害這對孩子,西爾維婭將這兩個孩子裝入籃子裡順著台伯河而下,兩個孩子被一隻母狼撫養,後被一個牧羊人帶回人類社會。

兩個孩子長大後殺死了阿穆利烏斯,然後將王位歸還給其外祖父,自己在別處建城。

在建城過程中,兄弟二人發生爭鬥,最終哥哥殺死了弟弟,成為新建立城邦的主人,這個傳說中的哥哥叫羅慕路斯,這個城邦便是羅馬。

這個關於羅馬建立的傳說有太多神話和存疑的部分,首先特洛伊木馬是否為真難以考證,另外,羅馬創始人之母與所謂戰神相愛並誕下子嗣的情節確實太過荒唐,再者,母狼撫養小孩的情況雖然存在,但是絕大多數狼孩都很難再融入人類社會,當然,關於狼孩還有另一種說法,即收養羅慕路斯兄弟的並非什麼母狼,而是一個妓女,因為在古羅馬的語音中妓女與狼發音相似。

拋開荒誕的神話傳說,我們大致能夠勾勒出古羅馬建立時的一些關鍵信息:建立古羅馬的可能是某個古希臘城邦貴族的後代,或者至少古希臘文化對古羅馬的建立產生了重要影響。

雖然所謂狼孩傳說的真實性嚴重存疑,但日後古羅馬士兵驍勇善戰的形象,也讓大多數人真的願意相信古羅馬人,是「狼的傳人」。

被遺忘的時代

人們通常習慣於將古羅馬歷史分為三段:王政時代、共和時代和帝國時代。

羅馬的共和時代和帝國時代都被後人大書特書,與之相比,羅馬最初的200餘年的王政時代卻顯得沒有什麼存在感。

在西方掌控全球輿論話語權後,古羅馬人趕走國王建立共和的過程被賦予了過多的浪漫主義色彩,仿佛羅馬人一夜之間醒悟,然後趕走暴君,再然後沒費多大勁就建立起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共和制度。

但理性告訴我們,沒有任何社會基礎,一種完美的社會制度就從天而降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古羅馬能夠建立共和制的基礎恰恰就是來自於那段被忽視的王政時代。

約公元前8世紀中葉,在中國,愚蠢的周幽王正準備點燃那堆導致西周滅亡的烽火,而在遙遠的義大利半島,一個叫羅慕路斯的青年人在台伯河畔建立起了一個羅馬的小城邦。

雖然說是城邦,但羅慕路斯建立的羅馬根本沒有城牆,羅馬真正修起屬於自己的城牆,要等到百年之後了,此時的羅馬只不過是七個建在山丘上的村莊聯盟。

羅慕路斯建立羅馬後,又為羅馬制定了律法:羅馬由國王、元老院和庫利亞大會共同管理。

庫利亞大會是日後羅馬共和國時期公民大會的雛形,在羅馬王政時期,其發揮的作用更大,擔負著選舉出國王的重任,而國王是羅馬的軍事、政治和宗教祭祀的最高權力者,元老院負責與國王一同商討一些重大事務。

雖然相比於共和時期的執政官,羅馬國王的權力要大得多,但我們不難發現,羅馬在建立之初就形成了一定的權力制衡機制。

國王雖然擁有著至高權力,但其權力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元老院和庫利亞大會制約,羅馬為何會在建立之初就在制度設計上主動限制王權,這個問題將留到後面介紹羅馬早期擴張時一併解答。

讓我們先簡單總結一下羅馬建立的過程:大約在中國的西周后期,在遙遠的義大利半島的台伯河畔,一個叫羅慕路斯的年輕人,與七個山丘上的村莊上的居民決定共同建立一個名為「羅馬」的國家,這個國家主要由拉丁人組成,但其在建國的過程中應該是受到希臘文明的深刻的影響。

羅馬七王

羅慕路斯作為羅馬的第一個王,其帶領羅馬人(拉丁人為主)與附近的薩賓人發生了多次衝突(據說衝突的起因是羅馬人暴力搶奪薩賓人少女),最終,雙方決定達成和解,薩賓人搬到羅馬居住,羅馬人則給薩賓人相等的公民待遇,元老院中為薩賓人的長老預留席位,於是羅馬變成了拉丁人與薩賓人的聯合國家。

羅慕路斯死後,庫里亞大會推舉努馬為羅馬的第二代國王,努馬是薩賓人,但與大量與羅馬合併後移居羅馬的薩賓人不同,努馬一直留在自己的祖地上耕種,讀書,努馬知識淵博,博古通今,羅馬人早有耳聞,於是他們準備請努馬擔任羅馬的第二任國王。

面對羅馬的邀請,一開始努馬是拒絕的,在元老院承諾努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治理羅馬後才上任,羅慕路斯驍勇善戰,在他為國王時代羅馬屢屢對外動用武力,但努馬卻認為國家發展需要和平與穩定的社會氛圍,在努馬統治的40年中,羅馬停止了對外擴張的步伐,而是把全部精力放在內政上。

努馬制定曆法,傳播農耕技術,宣講知識,讓羅馬的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經濟水平與社會文明程度也明顯進步,這讓羅馬對周邊的外邦人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從努馬時代開始,就不斷有除拉丁人和薩賓人以外的人加入羅馬,羅馬的民族成份更加複雜。

努馬死後,奧斯蒂呂斯成為了羅馬的第三代王,他是一個典型的拉丁軍人形象,勇武程度甚至還要在羅慕路斯之上,他通過征戰加聯合的方式為羅馬進一步擴張了領土。

奧斯蒂呂斯之後,薩賓人馬爾西烏斯成為了羅馬第四代王,在他的任期內,羅馬在台伯河上修築橋樑,將位於台伯河西岸的賈尼科洛山丘與最初建立羅馬的位於台伯河東岸的七個山丘聯繫起來。

馬爾西烏斯任內,羅馬還控制了台伯河口的奧斯提亞,並因此獲得了通往地中海的通道。

控制奧斯提亞後,馬爾西烏斯積極組織羅馬人開展製鹽業,當時,鹽是一種重要的資源,擁有鹽田的羅馬人財富迅速積累。

馬爾西烏斯死後,從希臘而來的塔克文成為了羅馬的第五代王,在來到羅馬前,塔克文先是在伊特魯里亞定居,但塔克文發現伊特魯里亞人不可能讓外邦人塔克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於是他來到了更不排外的羅馬,來到羅馬後,塔克文為競選國王而積極活動,他的能力最終得到了庫里亞大會的認可,成為了羅馬的首個非拉丁人和薩賓人擔任的國王。

塔克文繼任後率領羅馬人征戰四方,戰敗方如果同意臣服,塔克文會當即給這些人羅馬公民權,他們的貴族被拉進元老院,不同意歸附羅馬的城邦或村莊則會被洗劫一空。

塔克文在位時大力發展羅馬的基礎設施建設,他興修水利,架設橋樑,為了方便進行集會,還建立了羅馬第一個廣場。

塔克文死後,其養子塞爾維烏斯登上王位,塞爾維烏斯進一步鞏固塔克文的成果,不但加快農業技術的普及,還修建了羅馬的城牆,讓羅馬真正成為了一座完整意義上的城市。

塞爾維烏斯的另一重要功績是明確規定了羅馬公民的權力和義務,羅馬公民的主要義務有二:繳納稅金和參加戰鬥。

塞爾維烏斯同時明確表示:凡是履行公民義務的,都應該享受公民權利:按規定納稅和參戰的羅馬公民都有權參加選舉。

羅馬城在第六代國王塞爾維烏斯時期,各項制度開始趨於完備,於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產生了:在社會制度趨於完備的羅馬,國王這一職務的重要性似乎沒有那麼大了。

而恰在此時羅馬卻迎來了一位不靠譜的國王,先王塔克文的兒子小塔克文因為嫉妒塞爾維烏斯強行發動政變,幹掉了塞爾維烏斯,成為了羅馬第七代國王。

但小塔克文生性傲慢且放蕩不羈,不但導致民怨沸騰,連貴族階層也對他十分不滿,最終在公元前509年,羅馬人在小塔克文領兵出征時,直接關閉城門,讓國王小塔克文在城外自生自滅,趕走國王小塔克文後,羅馬決定不再設立國王。

分權而治

公元前509年,中華大地上周王室早已式微,晉楚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爭霸已經進入到代理人戰爭階段,吳國與越國兩個代理人即將登上歷史舞台,成為那個時代東方大地上的短暫主角。

同一時期,亞歐大陸的另一端,南歐義大利半島上的羅馬已經從七個村莊組成的村落聯盟演變為一個有完備制度的城邦制國家,在這一年,他們做出了一個格外重要的決定:廢除國王,建立一種新的制度。

進入共和制的羅馬,在制度設計上體現了分權思想:

新的共和制下的羅馬,執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會分權而治。

執政官由公民大會選舉產生,羅馬的公民大會也可以稱為部落大會,有重大事務需要討論時,各部落派出代表參與討論,代表在投票時代表整個部落意見。

部落大會選出執政官的方式是否看著十分眼熟:沒錯,美國總統是由全美各州選舉人選出,要想成為美國總統,不必贏得更多選民票,只需贏得更多選舉人票(美國的選舉制度會在以後的文章中詳細介紹)。

執政官是羅馬共和國最高權威,但羅馬法律規定:每次選舉都要同時產生兩名執政官,這兩名執政官權力相等,且任期只有一年,只有在國家面臨生死存亡危機的情況下,元老院和公民大會才會授權選出獨裁官,獨裁官集軍政大權於一生,但任期只有半年。

羅馬共和國真正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元老院,公民大會提議的法律需在元老院討論通過,執政官的重大決定也要通過元老院。

在這一系列制度設計的作用下,專制君主產生的可能性基本被抹殺,但是此時的羅馬共和國制度設計仍有巨大缺陷。

由於執政官、元老院成員和部落大會的主要人員都是貴族,所以此時的羅馬共和國頂多算是個貴族共和國,整個羅馬沒有一個機構可以維護平民利益。

羅馬共和國對於平民的制度性不公很快引起了平民階層的不滿,羅馬平民們以不參加戰鬥的方式與貴族博弈,貴族最終妥協,宣布設立保民官職位以保障平民權力,保民官有權否決元老院和執政官制定的不利於平民的決議。

貴族們另一項妥協是制定《十二銅表法》,雖然《十二銅表法》中有貴族和平民不得通婚等有明顯歧視性條文,但《十二銅表法》的推出對平民而言整體上講仍是有利的。

因為在《十二銅表法》頒布之前,羅馬完全採用習慣法審理案件,而負責審理案件的法官均為貴族,在貴族與平民權益衝突時,貴族法官們可以隨意解釋法律以偏袒貴族,《十二銅表法》的公布至少讓貴族們不敢再那樣明目張胆地侵犯平民利益。

設立平民保民官和頒布《十二銅表法》後,羅馬共和國內部與外部的矛盾均得到明顯緩和,此時的羅馬共和國相較於周邊國家擁有更強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屬於羅馬的時代即將到來。

妥協的藝術

文章的最後我們來集中討論一下那個最關鍵的問題:為何羅馬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就能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在羅馬建立之初,我們能夠在很多細節上讀出兩個字:妥協。

貴族之間的妥協、貴族與平民之間的妥協,羅馬人與外邦人的妥協。

某種意義上講,羅馬能夠建立起共和制度一大半原因是因為能夠在關鍵問題上妥協。

於是,很多人將羅馬採取共和制度而中國則進入君主制的原因簡單歸結為:因為羅馬人懂得妥協。

這個答案有很大問題,是一個極其不負責任的答案,因為它以一個粗暴的定義便給了人們一個不容置否的前提:羅馬人天生懂得妥協,而中國人天生不懂妥協?

但是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的習俗與思想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產物,於是我們必須繼續追問:為什麼羅馬人懂得妥協?

人是理性的動物,這一點上,羅馬人與中國人一樣,人們都會在不斷的博弈中做出一個對自己最不壞的決定:注意,是最不壞,不是最好,如果不理解,可以想想囚徒困境。

羅馬人的建城地是台伯河口,當地土地肥沃,又相對地廣人稀,最初的七個村落是可以靠著耕種過上相對不錯的生活的,如果七個村落組成聯盟,則可以為彼此帶來更大的安全保障,這是一個符合各方利益的選擇。

但是如果七個村落選擇相互攻擊並試圖吞併對方,用以入侵他人可能獲得的收益可能還比不上付出的代價,所以聯合是最好的選擇。

而一個聯合政府中很難形成真正的強權領袖,共和制不過是一個順水推舟的過程。

那麼羅馬在建立的過程中真的沒有做出什麼格外正確的事嗎?有,這件事就是對於公民權的開放態度。

羅馬的第五代王塔克文在諸多城邦中選擇羅馬,正是因為羅馬人的公民權向外邦開放。

羅馬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公民權甚至是比刀劍更有力的武器,它將大大削弱對方的抵抗意志,對公民權的開放態度,讓羅馬能夠不斷吸收新鮮血液,而劇烈變化的社會,又從另一個方面防止了皇權永固的王的產生。

羅馬開放公民權的做法是否也很眼熟?自建國以來就一直用公民權吸引移民的另一個國家,叫美國。

寫在最後:

美國與羅馬的社會制度如此之相似以至於看懂羅馬歷史就能明白美國的一切,美國以羅馬的方式出現,也註定以羅馬的方式滅亡,為了方便大家比較,這一篇寫了羅馬,下一篇就寫美國,一篇羅馬,一篇美國將是之後一段時間文章的主題,等寫到羅馬共和國衰亡的時候,大家就能弄懂當今美國發生的一切的怪事了,好戲在後頭,如果喜歡文章,點個讚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