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織」助力「大社區」,寶山這個居民區上演「春天的故事」

上海寶山 發佈 2024-01-03T03:25:41.726474+00:00

「居住環境好了,小區的事情小區居民做主,鄰里關係都和諧了不少。」在談到小區近來的變化時,寶山區楊行鎮康橋水都2600弄大號小區的居民陳先生這樣說。

「居住環境好了,小區的事情小區居民做主,鄰里關係都和諧了不少。」在談到小區近來的變化時,寶山區楊行鎮康橋水都2600弄大號小區的居民陳先生這樣說。曾經的「三多」(隨意停車多、矛盾糾紛多、居民意見多)小區,在康橋水都居民區黨建引領+社區自治的治理模式下,呈現出溫馨美好、和諧有序的新面貌。

康橋水都居民區由9個獨立小區組成,小區居民住戶2507戶、實有人口6400人左右,由於各個小區之間的房屋類型、基礎設施和人員結構都有較大差異,社區管理難度大,歷史遺留問題也比較多。

2600弄大號小區是康橋水都居民區9個獨立片區中最大的一個小區,共有404戶、近1200人。按照以往的議事規則,相關事宜需要徵詢9個小區的業主意見,無法滿足解決各個小區的差異化問題的需要。為此,康橋水都居民區黨總支協同業委會修訂《議事規則》,並在各小區組建自治小組,改變原有單向、低效的治理方式,通過「自治小區」模式破解超大社區管理難題。

從「小組織」到「大社區」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小區個性化區域問題個性化解決。康橋水都居民區黨總支充分發揮黨建引領,通過「黨總支領導+小組執行+居民參與」的新模式,以「挖掘樓組能人、成立自治小組、打造自治小區」三步走的新路子,暢通基層治理的「微末梢」,形成「自治自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居民區黨總支廣泛徵求居民意見,從樓組長和志願者中推選出「樓道召集人」,代表各自樓道的「發言人」與「聯絡人」,從中甄選出「精兵強將」,引導居民在每個小區內各自成立5-7人的「自治小組」,逐步推進9個獨立「自治小區」治理工作走深走實。

2600弄大號小區自治小組於2023年1月份正式組建,自治小組成立以後,建立了「四個一」制度,即一個微信群、一張值班表、一間自治小組接待室、一次每月例會,確保小區內問題的發現、溝通、解決與反饋形成閉環。

自治小組組建至今,線上線下召開協商會議20餘次,實際解決了小區技防安裝、文體設施改造、停車管理辦法修訂等大大小小10餘件與居民切身利益相關的民生問題。

從「問題生」到「模範生」

康橋水都居民區黨總支以「暖楊六連心」為基點,由樓道召集人收集樓道內居民實際需求,聽取居民群眾心聲,引導參與者群策群力,以集體的智慧制定出相應解決對策。

「停車難」一直以來都是小區的頭等難事。自治小組通過梳理「問需清單」,於1月制定了「三步走」的工作方案:一是安裝全覆蓋監控;二是制定符合小區實際情況的《停車管理辦法》;三是合理規劃車位改造、擴增項目,並逐一推進。2月中旬,順應民意,小區通過了技防設備安裝及《停車管理辦法》的徵詢。全覆蓋監控於3月上旬完成安裝。《停車管理辦法》於4月1日正式實施。監控的設置位置也充分聽取民意,在保護居民隱私的情況下最大程度保障了小區的安全。

在小區基礎設施老舊問題上,小區業委會委員牽頭,自治小組齊頭並進,在1月到3月間陸續完成景觀池護欄安裝、非機動車棚加寬、籃球場地和健身場地地面的塑膠鋪設、增設桌球桌、兒童足球場打造以及快遞柜上的雨棚搭建等。後續還將建造一條「文化長廊」,作為小區各支文化團隊才藝展示的舞台、環境優美舒適的休閒驛站以及鄰里交流、放鬆身心的溫馨港灣。

景觀池護欄安裝

非機動車棚加寬

籃球場塑膠鋪設

健身場地地麵塑膠鋪設

增設桌球桌

打造足球場

快遞柜上雨棚搭建

康橋水都2600弄大號小區通過「黨總支領導+小組執行+居民參與」的「自治小區」管理新模式確保了居民群眾「小事在小區解決、大事在社區解決、難事在鎮層面解決」。下一步,2600弄大號小區自治小組的運作模式還將複製推廣到康橋的其他8個小區。9個獨立小區通過各自的「自治小組」,在居民區黨總支的引領下實現「自治自管」,從原先「1個小區有事,9個小區來議」轉變為「1個小區有事,本小區一事一議」,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被一一疏通。康橋水都居民區黨總支不斷豐富群眾自治自管的渠道,從「無人問津」到「爭相參與」,全社區面貌逐步實現從「亂」到「治」的根本性改變。這樣的改變,也成為了小區居民「當家作主」的縮影。

這是在康橋水都居民區上演的「春天的故事」。今後,居民區黨總支將持續推進「自治小區」管理新模式走深走實,努力形成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新格局。

通訊員:顧穎飛

編輯:宋鴿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寶山官方微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