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都鐸王朝(1485-1603)

空門有佛 發佈 2024-01-03T08:21:20.599847+00:00

1485年亨利七世(1485-1509)入主英格蘭,開創都鐸王朝,傳5代,共118年亨利七世英國社會發生劇烈變革,封建制度解體,資本主義因素迅速發展為英國率先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奠定基礎,政治上確立君主專制制度亨利七世開始實行專制統治,對封建割據勢力採取斷然措施禁止舊貴族蓄養

1485年亨利七世(1485-1509)入主英格蘭,開創都鐸王朝,傳5代,共118年

英國社會發生劇烈變革,封建制度解體,資本主義因素迅速發展

為英國率先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奠定基礎,政治上確立君主專制制度

亨利七世開始實行專制統治,對封建割據勢力採取斷然措施

禁止舊貴族蓄養家兵、解散封建家臣團及摧毀城堡,消除舊貴族反叛王權後患

國王選用親信充當顧問,成立受國王操控樞密院,掌握最高司法權

樞密院主持星室法庭,嚴厲懲治不忠陰謀叛亂的貴族

1540年樞密院與星室法庭明顯分工,前者成為固定最高行政機構,後者為司法組織

特點:國王依靠新貴族城市資產階級作為主要依靠力量

地方各郡治安法官權力擴大,成為地方實際統治者,協助中央加強統治

英國議會作用加強,新貴族和資產階級代表組成下院為王權服務

世襲貴族獲得國王賞賜大量封地,組成上院聽命於國王

為了加強王權,使教會成為封建統治支柱,亨利八世開始改革教會

亨利八世(1509-1547),亨利七世次子,都鐸王朝第二任國王,王室權力達到頂峰

與羅馬教皇反目,推行宗教改革,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自己成為最高宗教領袖

併入威爾斯,提倡天主教儀式及教條,積極鼓勵人文主義研究,解散國內教廷修道院

國家權力擴大,中產階級政治參與度加強,參與歐洲政治外交給繼位君主帶來麻煩

1531年亨利八世率先開火,以違反國王法規強迫英國教士支付巨額罰金

議會通過《教士首年薪俸法》《禁止稅收上繳教廷法》,大大增加王室財政收入

1533年亨利八世和羅馬教皇公開決裂,下令禁止向教廷繳納歲貢

1534年議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國教會唯一最高首腦,稱英國國教

宗教法庭改為國王法庭,國王審判教徒、鎮壓異端,不承認羅馬教廷最高權力

英國國教成為專制統治工具,解散修道院並沒收全部財產,英國與羅馬教廷正式決裂

1536年在托馬斯·克倫威爾改革集團支持下,制定十條法規,接近路德教

1537年批准英文版《聖經》在英國發行,英國人可以自由閱讀《聖經》

1538年發布十七條指令,英國教會國教化和國家機構化

愛德華六世(1547-1553),政府為教會制定教義條文明顯帶有新教性質

愛德華六世名愛德華·都鐸,都鐸王朝第三位國王,英格蘭首位信奉新教統治者

九歲即位,由舅父薩默塞特公爵愛德華·西摩攝政,堅持父親英國國教政策

1549年薩默塞特公爵宮廷鬥爭失勢,諾森伯蘭公爵約翰·達德利攝政

年輕病弱,在位六年去世,無子嗣,由亨利八世公主瑪麗·都鐸繼承王位

瑪麗一世,都鐸王朝第四位和倒數第二位君主(1553-1558),虔誠天主教徒

愛德華六世死後,恢復羅馬天主教(舊教)取代亨利八世盎格魯教派(新教)

下令燒死約300名宗教異端人士,獲得血腥瑪麗綽號

瑪麗死後,伊莉莎白一世繼任,斷絕與教會關係,再次置於王權控制之下

伊莉莎白一世(1558-1603),末君,一生未婚,童貞女王、榮光女王、賢明女王

成功保持英格蘭統一,近半個世紀統治後,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國家之一

英格蘭文化達到頂峰,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史稱黃金時代

統治末期經歷許多考驗,英西戰爭形勢惡化、愛爾蘭危機、埃塞克斯伯爵叛亂

農業歉收饑荒、議會反專利權風暴,不健全地方政府及中央官僚腐敗,社會下層貧困

1563年《三十九項信條》英國教會教義,信仰唯一準則《聖經》,信仰耶穌即可免罪

土地轉移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手中,充實國庫,更加擁護王權

英國工業資本主義發展首推呢絨業,推動農村分散手工工場迅速發展

16世紀前期特點是貿易量增長掀起以呢絨輸出為中心的對外貿易高潮

後期特點是貿易範圍空前擴大,商業和海上勢力迅速擴張,貿易公司紛紛建立

莫斯科公司(1554)東地公司(1579)利凡特公司(1581)東印度公司(1600)

商業擴張同地理發現、海上劫掠和殖民占領緊密結合,揭開英國海外殖民擴張序幕

農業資本主義滲透現象突出,和圈地運動有著極大關係

16世紀圈地運動是英國歷史圈地過程的第一階段,由圈地現象發展而成

根本上由農奴制瓦解和農村商品經濟長期發展促成,紡織業發展直接推動

國內外市場羊毛需求激增,地主利用特權侵占荒地和公地,建立大牧羊場

圈地運動推動土地關係、農業經營方式和耕作制度發生變革

促使英國封建農業經濟向資本主義農業轉變,從而大大提高生產力

工農業發展促使英國社會結構發生變化,舊貴族衰落和新貴族興起

農民階級分化使得新階級結構和新階級矛盾產生,出現新社會問題

都鐸王朝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實行高壓政策,頒布血腥立法迫害失業流浪者

1536年林肯郡和約克郡農民首先暴動,1549年凱特兄弟諾福克郡起義規模影響最大

農民起義失敗,沉重打擊封建統治階級,一定程度遏制圈地狂潮

農民以武裝鬥爭方式維護權利,自耕農成為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主力

都鐸王朝為增強國力,經濟上推行重商主義,與西班牙展開鬥爭

首先限制羊毛原料和糧食出口、限制製成品進口,以保護本國工業發展

其次給貿易公司頒發特許狀,允許壟斷特定地區貿易

最後大力發展航海業和軍需工業,獎勵造船,建立強大海軍

1560年實行新幣制,以金幣取代銀幣,有效抑制物價上漲,恢復貨幣信用

1566年英國倫敦皇家交易所成立,為東印度公司前身

1568年成立皇家礦業公司金屬開採與冶煉公司,改變軍需品生產依賴外國情況

西班牙壟斷美洲殖民地貿易,掌握制海權,狂熱天主教國家,憎恨英國

16世紀60年代英國海盜劫掠大西洋西班牙殖民地及往來船隻,打擊西班牙重要手段

海上劫掠走私向美洲販賣黑奴活動,成為發財致富的有效途徑

英國政府支持西班牙屬地尼德蘭革命,以進一步削弱西班牙國力

西班牙派遣外交官和間諜暗中支持英國國內反都鐸王朝天主教勢力

1588年鬥爭白熱化,英西大海戰爆發,西班牙無敵艦隊在英吉利海峽被徹底打敗

英國初步奪得大西洋航線控制權,為向美洲擴張開闢道路,殖民勢力滲透美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