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剛式「爹味父母」引熱議:這3種爹味發言,會把孩子的心推遠

知子花家庭教育 發佈 2024-01-03T12:21:28.995687+00:00

前段時間,刷到張紹剛的某個綜藝節目,節目中他跟孩子們的交談可謂「爹味」十足。總結了一下,他的發言包括三種:第一種是愛說反話,他會說「你畫的畫課真好啊」,然後冷嘲熱諷孩子,看起來像是督促孩子進步,實際上就是在打壓和否定一個孩子。

前段時間,刷到張紹剛的某個綜藝節目,節目中他跟孩子們的交談可謂「爹味」十足。

總結了一下,他的發言包括三種:

第一種是愛說反話,他會說「你畫的畫課真好啊」,然後冷嘲熱諷孩子,看起來像是督促孩子進步,實際上就是在打壓和否定一個孩子。

知名畫家幾米說過,孩子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父母對他冷嘲熱諷,長大之後他們不願意再和父母說話,就是他在逃避傷害。

第二種就是自顧自的說話,節目中小男孩說我自己表演節目不需要音樂了,但張紹剛非要讓他去使用音樂,幾個來回之後小男孩只有妥協了。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孩子在飯桌上,興沖沖地分享自己的見聞,但是家長說快吃飯吧別說話了,這個在心理學上叫做無關回應,指的就是孩子得到的回應和他的期望是不在一個軌道上的,他覺得父母永遠無法接納和理解自己的情緒,想法,那他就選擇保持沉默。

第三種,一定會激發孩子逆反心理的話,就是控制和命令。就像節目本來是一個很輕鬆的自我展示,但是張老師的很多命令,會讓整個表演變成了一個大型的文藝匯演,頓時增加了很多緊張感,很多網友甚至覺得,回到了自己被父母支配的恐懼。

沒有人喜歡被呼來喝去,被別人控制一切,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的時候,他會覺得父母的這些命令和控制,是一種冒犯,相應的就會有叛逆和反擊。

這樣的「爹味說教」實在讓人感覺壓抑。

「爹味」指的是一些父母老是喋喋不休教訓自己的孩子,這個概念最開始是一個社會心理學現象,是有一些上年紀的男性喜歡在人面前指指點點,評頭論足,經常給出一些毫無建設性的意見。

而「爹味」出現在親子溝通中,對孩子成長來說也是災難性的。我們經常會納悶,為什麼有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不想跟父母說話,而且很叛逆,其實家長說話多多少少帶點「爹味」。

這些話

你是不是有對孩子說過


那麼作為孩子的家長、長輩,我們會不會不經意地展現出了爹味,引發了孩子的反感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話,你是不是有對孩子說過:

「不聽我的,你早晚會吃虧!」

「我這樣都是為了你好」

「聽我的就行了,不要想那麼多有的沒的。」

「你還年輕,不懂事。」

「社會閱歷我比你多,看人我比你准!」

......

以下是青春期的孩子最討厭,也是最無用的三種溝通方式:

一、目的性太強

很多家長跟孩子聊天時,最後往往變成了說教。比如:

家長:「今天在學校呆的怎麼樣啊?」

孩子:「今天學了好多新知識呢。」

家長:「學新知識就對了,要多學知識,不然以後就只能搬磚。」

孩子:……

家長:「今天過得開心嗎?」

孩子:「恩,今天認識了一個新朋友,我們特別聊得來。」

家長:「交朋友可以,但不能經常一起玩啊,先把學習搞好了再說。"

孩子:……

看吧,聊什麼都能聊到學習上,本來孩子還想跟你分享一下的,到最後往往無語的收場了。

其實,家長這種帶有目的性的聊天,只是他們單方面的一種灌輸罷了,告訴孩子要好好學習,這種方式往往不需要花費家長太多時間去思考和組織語言,是最簡單省事的。但這種聊天方式所達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二、審問似的讓孩子匯報

很多家長在去學校接孩子放學時,一路上不斷地詢問孩子今天在學校的情況。

每天都這樣問,似乎形成了一個模式,而長此以往,孩子的回答也開始模式化:「恩,不錯,還可以,挺好的……」這樣應付的回答,家長是得不到任何有效信息的。

如果家長一個勁兒地不停問,那孩子恐怕早就煩的忍不住發脾氣了吧,更別提好好聊天了。

三、別以為自己會聊天,家長是這樣把天聊死的

別以為聊天多簡單,尤其對象是孩子時,面對一個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對手,家長們是很容易把天聊死的。比如:

孩子:「媽媽,我想跟你說個事兒。」(孩子主動發起了聊天信號)

媽媽:「說。」(有點不耐煩)

孩子:「媽,我想買一雙球鞋。」

媽媽:「買什麼買?不是有那麼多鞋嗎。」

孩子:「就給我買一雙吧。」

媽媽:「不買,趕緊做作業去!」

孩子:「哼!你不買我就不做作業!」

這樣不僅把天聊死了,還激起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矛盾。何苦呢?如果媽媽能在孩子提出要求時,進一步詢問孩子原因:

媽媽:「為什麼突然要買球鞋呢」

孩子:「因為我們學校要舉辦運動會了,我要參加比賽。」

媽媽:「那你準備參加什麼比賽呢?」

孩子:「我想參加…………還有你知道嗎媽媽,今天老師還誇我跑步跑得快,建議我加入校田徑隊呢…………」

看,如果你能靜下心來接受孩子溝通的信號,孩子能跟你說的還有好多好多……

所以,如果孩子找你溝通時,你剛好在忙著,那麼寧願讓孩子等一下,也不要著急應付孩子。


說教式教育的「痛」:

父母越講理,孩子越反叛


我們家長太容易端著個「過來人的姿態」告訴孩子,你這不行那不行,這得聽我的那得聽我的。

孩子們不懂反抗,聽著聽著就這樣「爹爹撞撞」地長大了,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而除了家裡的「親爹」,當孩子長大了,還有在社會上、網絡上遇到各種「爹味」人。

久而久之,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過於自卑怯懦,別人說一不二;

過於叛逆執拗,什麼意見都不願聽取......

沒有間隙的說教和控制,會把孩子逼得叛逆,甚至成為「仇人」。


朋友前段時間因為和孩子的溝通出問題而焦慮,孩子愛玩手機,但他要求兒子必須先把今天所有的學習任務完成,剩下的時間再放鬆;

可孩子堅持要先看手機,說他「毛病多」、「彆扭」,就是喜歡干涉他,見不得他舒服。

他一氣之下,狠狠扇了兒子一個耳光。

從那天之後,只要他一對兒子開口,不管是叮囑吃飯穿衣,還是學習,孩子都會很不耐煩地關上房門,什麼都不肯跟他說。

在這樣的親子關係和學習狀態下,孩子的成績也越來越差。

家長想必不願看到這樣的孩子。

我們要做沒爹味的的爸媽,比如張文宏醫生,雖然是專家,但從來不擺架子,從頭到尾都在強調「我只是一個懂專業的普通人」。

對待孩子太過專斷自負,是咱們家長作為長輩,要默默改正的缺點;這樣不僅有利於孩子成長為更好的孩子,也有利於家長成為更好的家長。



不要做一個「爹味十足」的家長!

孩子更需要理解、支持和愛



很多父母會覺得自己沒法跟孩子溝通,就怪孩子把自己的心房關上,但是這個事情是沒有什麼特別的技巧和方法,只有愛、理解和共情,才是大家溝通的這把鑰匙。

這些方法用到極致的話,我們身上的「爹味」自然而然就會消失很多。

一、學會傾聽

傾聽不是說家長閉著嘴巴、坐在那裡光聽就好了,最好的傾聽是要有互動,哪怕你一個肯定的眼神,孩子才會有興趣和你聊下去。

二、不要表現得什麼都懂

有位朋友以機智善辯、見解不凡享譽朋友圈,可是青春期的兒子跟他非常對立,要麼不說話,要麼開口就吵架。

後來他意識到,問題根源在自己:兒子一開口,往往就被他批得體無完膚……

他把自己的這種溝通方式稱為「大樹底下不長草」,不是他的看法不對、不好,兒子才不要聽,恰恰因為他太對了、太能了,讓兒子顯得很「瓜」,結果,兒子就懶得在他面前說什麼了。

三、抓住重點

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

如果家長談話抓不到點子,整天泛泛地要求他應該這樣,應該那樣,一見面就反覆叮囑「要好好學習」,成天將陳詞濫調掛在嘴邊,孩子不煩才怪!

反之,如果家長平時多觀察,積極與老師溝通,多到學校走一走,了解一些真實的具體情況,那麼一旦談話,「某月某日某時某地某事」內容確鑿具體,孩子一下子被點中穴位,知道你在真正關注他,也不會狡辯託詞了,再繼續談下去效果會截然不同。

五、適當示弱

家長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要提醒自己:親子關係是第一位的。

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比較敏感,家長在溝通中應該訓練自己的覺察能力。感受到關係緊張時要收斂並且想辦法修復,青春期的孩子情緒爆發時,不能硬來,家長可以適度示弱並進行安撫,等孩子情緒緩和了,再繼續討論有爭議的話題。

青春期的孩子遇到問題時,會有自己的主張,即使家長知道最佳解決方式,也不要直接告訴孩子,更不要強迫孩子聽取採納,建議使用發問式溝通。比如:

你覺得這個事情怎樣處理比較好?

需要爸爸媽媽為你做些什麼?

你想聽聽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嗎?

六、尊重孩子

紀伯倫在詩歌《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中這樣寫道: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近些年,大家越來越意識到「說話之道」的重要性,作為家長,也要學學與孩子溝通時的「說話之道」。

與孩子溝通的前提,是要認識到孩子的獨立性,站在孩子角度理解他,以平等的身份尊重他,以理談事說服他;既指出問題又給足面子,既找到不足又善於肯定。

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給孩子以成長發展機會,孩子才會慢慢理解家長的苦衷,才會慢慢敞開心扉。

文章來源於公眾號「知子花教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