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早死幾十年,豈不與日月同輝哉!」

奔跑的歷史 發佈 2024-01-05T04:01:25.196908+00:00

上一個「閏冬月」,還要追回到1642年。明崇禎帝在位l6年裡,就出現了3個「閏冬月」。明崇禎十五年十二月,離過年沒幾天了,但山東濰縣城內卻沒有一絲迎新年的喜慶氣氛。

閏十一月一般指閏冬月,是一種很罕見的閏月。

下一個「閏冬月」要等到2033年。

上一個「閏冬月」,還要追回到1642年。

明崇禎帝在位l6年(1628年—1644年)里,就出現了3個「閏冬月」(紅框內)。

01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離過年沒幾天了,但山東濰縣(今濰坊)城內卻沒有一絲迎新年的喜慶氣氛。

自十一月初五清軍第五次入塞以來,壞消息就一個接一個傳入濰縣城內——

十一月十四日,薊州陷落;

十一月下旬,清軍連續攻克香河、固安、雄縣、安州、高陽等縣;

閏十一月初六,清軍攻克河間府,初八拿下霸州和文安,初十攻下青縣,十一日攻下了滄州;

閏十一月十二日,清軍攻陷臨清州,戰火燒到了山東境內;

閏十一月中旬開始,清軍兵分兩路分掠山東,其東路軍連下章丘、鄒平、臨淄、濱州、陽信、海豐(今山東無棣)、昌邑等縣……

現在,周邊的州縣都已相繼陷落,濰縣成了一座孤城。

清軍之所以跳過濰縣,是因為三年前入塞時,濰縣的頑強抵抗給他們留下了「後遺症」。所以,清軍這次先去捏周邊的軟柿子。

但毫無疑問,清軍是不可能放過濰縣的。

在周邊州縣都已陷落的情況下,十二月初九夜間,清軍進軍到濰縣外圍,紮下營盤。

一場慘烈的攻防戰即將拉開帷幕......

02

此時的濰縣縣令,是周亮工。

說起這位周縣令,也是個人生歷盡波折的人物。

自幼聰明絕頂,才華出眾,書畫篆刻都很有一手,八股文也做得好,因而在江南士林中頗有名氣。

可苦逼的是,命運跟他開了一個小玩笑——

大明朝是分「南北榜」科舉考試的。

周亮工祖籍河南開封,屬於「北生」;但他出生成長在南京,所以按制度規定,他在江南沒有資格參加考試。

無奈之下,周亮工只好回到開封,參加了河南鄉試,順利中舉;第二年又到北京參加會試,一舉中了進士。

崇禎十四年(1640年)夏天,三十歲的周亮工終於踏上了仕途,被任命為濰縣知縣。

03

濰縣面積一平方公里大小,全城百姓三萬人。至於守軍,只有百十個「弓手」,主要任務是緝捕匪盜。

如此彈丸小城,三年前是靠什麼頂住了清軍的圍攻呢?

原來,當時的縣令邢國璽在全城進行了總動員,募集了數千人的民兵,又讓城中的官紳富戶捐款集資,鑄造了不少火炮。

清軍來攻時人數也不多,又不想為了這個小縣城浪費時間和兵力,吃了點虧就撤走了。

而現在,老周面臨的壓力要比他的前任大得多——這次來圍攻的清軍足足上萬人,而且志在必得。

不過,老周也有有利的一面——

他的前任邢國璽在清軍撤走後,為了加強縣城防禦,又向全城富戶集資,把濰縣原來的夯土城牆對外的一側都砌上了磚,又將城牆加高到了12米。

還在東、西、南三個城門加築了瓮城,大大加強了防禦能力。

濰縣城牆舊照

04

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動員民兵也更加容易。

自從清軍進了山東,老周就開始在全城組織民兵。濰縣百姓都知道朝廷靠不住,要想保住一家老小的性命,只有參加民兵,誓死守住縣城。

幾乎所有的青壯男子都加入了民兵,短短几天功夫,就組織起了4000多人。

老周還多方動員濰縣城內的「退休老幹部」參與守城,這些人在本地都很有聲望和號召力,他們一出面,城內的豪紳大戶都願意拿出銀子和糧食來守城。

婦女也組織起來,照顧傷員、給守城者做飯、送飯、搬運彈藥......

為防清軍長期圍困,老周還提前將四鄉八里的糧食運進城中,加上城中原有的存量,足夠維持數月之久。

而且,周亮工早就判斷:

1、

清軍長途奔襲、四處掠劫,因而沒有配備影響行軍速度、威力強大的紅衣大炮。清軍攻城主要是靠架雲梯、撞城門。

2、

濰縣縣城東臨白浪河,不利於清軍進攻,因而在東城牆只留下少量兵力監視,而把大部分兵力都用於守衛南、西、北三個城門。同時,由於北門尚未加築瓮城,防禦能力要弱於南門和西門,因此勢必成為清軍重點攻擊的方向。於是,老周主動挑起了守衛北城牆的重任。

05

十二月初十,清軍開始對濰縣發起了攻擊。

果然是北門。

早上辰時時分(7-9點),當清軍架著雲梯蜂擁沖向北門時,周亮工沉住氣,一直等到清軍衝到護城河邊,下令城頭火炮一起開火。

清軍當場被擊斃數十人,敗退下去。

清軍做夢都沒想到,這麼個小縣城居然有這麼多火炮,這火力強度,別說一般的縣城,就是府城都比不過!

更「酸爽」的還在後面——

因為清軍不知道濰縣有大量火炮,所以為了方便進攻,把營盤扎得離城牆只有一里多遠。

暮色降臨後,周亮工派了幾十名敢死之士,每兩人攜一門輕型火炮,從城上吊下,趁著夜色,跑到護城河邊上,對著清軍大營一陣猛轟。

清軍被轟得七葷八素,趕緊拔營,撤出七八里地。

06

十二月十二日,清軍再次發起攻擊,這次他們選擇的攻擊方向是西門。

辰時,數百清軍舉著雲梯,向西門蜂擁而來。

退休的原陝西巡撫張爾忠,此時已經六十多歲了,年老體弱,「病骨支床」,一聽說西門告急,硬是讓家人把自己扶起來,握著刀,顫巍巍走上城牆,為守軍鼓氣。

激戰之中,他兒子不慎掉到城牆下面,摔成重傷。

眾人紛紛要下城去救張公子,老張怒斥道:這是什麼時候?!打仗要緊!救我兒子幹嘛?!

老張的大義凜然讓守軍士氣倍增,結果又把清軍的進攻打退了。

連續兩次強攻失利,清軍不敢再正面強攻,開始挖地道炸城的戰術......

07

十二月十三日,清軍趁夜色掩護,潛過護城河,跑到城東北角的牛馬牆(護城河內側的矮牆,用於緊急情況下給牲畜避險)外側,開始挖地道。

這個位置正好是城上炮火的死角,又有牛馬牆的遮蔽,城上守軍的炮火奈何不得他們。

三天後,清軍挖到了城牆根部,埋了大量火藥。

周亮工知道,清軍炸城就在旦夕之間。

他從容在自己的盔甲上用毛筆寫上了「大明濰縣知縣周亮工之屍」,並蓋上知縣大印,然後對僕從說:「我要是戰死了,你們就憑這個去找我的屍首,運回南京老家埋了。」

十二月十六日凌晨時分,天還未破曙,只聽一聲巨響,清軍埋設的火藥被引爆,城牆東北角頓時被炸塌二十餘尺,出現一個巨大的豁口。

早已做好準備的清軍紛紛舉著雲梯朝這個豁口蜂擁而上,濰縣岌岌可危!

關鍵時刻,周亮工穿著寫字蓋印的盔甲,手持腰刀帶頭沖向豁口。

大家一看知縣有如此必死之決心,紛紛奮不顧身沖向豁口,射箭、放銃、扔石頭、擲火罐,硬是把清軍迎頭打了回去!

攻城再次失敗,清軍失去了信心,當天晚上,拔營撤走。

清軍撤了,但周亮工不敢放鬆警惕:清軍吃虧不小,肯定會找回場子。

果然,才過三天,清軍又來了。

08

這次,清軍不但兵力增加到15000多人,還帶來了三門紅衣大炮。

這三門紅衣大炮正是他們攻克昌邑縣後從守軍手裡繳獲的。

十二月二十日一大早,清軍開始對北門發起攻擊。

清軍不再採取強攻戰術,而是遠遠的炮轟城牆,以壓制城頭的火力,同時用門板圍疊起來,形成一座木製屏障,擋住城頭射來的炮彈,然後驅使抓來的百姓從遠處開始挖地道,準備再次採用炸城的戰術攻城。

十二月二十四日黎明時分,一聲巨響,清軍引爆了地道內的火藥,北城牆被炸塌六十餘尺。

清軍在紅衣大炮的掩護下,很快衝進了城牆豁口內。

可眼前的一道木牆讓他們徹底傻了眼——城牆裡面怎麼還有城牆?!

清軍的士氣受挫。

守城軍民見狀,趁機拼命射箭放銃,投擲火罐,硬是把清軍又打了出去。

原來,周亮工在北門城樓看到清軍開始挖城,而自己的火炮又無可奈何,心裡又急又氣。

思來想去,突生一計——他下令搜羅來各種樹幹、房梁、柱子、門板、桌子甚至棺材板兒,在北城牆後方數十步遠的地方搭起了一座木頭做的「城牆」。

09

至此,清軍的信心徹底塌了。

清軍入塞是來搶掠的,可為了攻擊這座小縣城,耗費了半個月時間,死傷上千兵馬......

實在是犯不著。

十二月二十五日一大早,清軍扔下三門紅衣大炮,真的撤了!

為期17天的濰縣保衛戰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濰縣全城士紳百姓不顧老周的堅決反對,為他建了一座生祠,取名「周公祠」。

乾隆11年,在周公祠添加知縣賴光表像,再後來道光年添鄭板橋像,成為三賢祠。三賢祠已經拆除,後來在十笏園文化街區又建了三賢祠

10

時間一晃過去二十年。

大清康熙元年(1662年)十二月,濰縣城裡迎來新上任的青州海防道大人。

當這位戴著頂戴花翎、腦後留著辮子的道台大人出現在濰縣紳民眼前時,大家都驚呆了,紛紛揉起了眼睛,深怕自己看花了眼,認錯了人。

站在他們面前的,分明正是當年帶領他們抵禦清軍、保衛濰縣的周亮工!

而周亮工故地重遊,看到濰縣城牆上那歷歷的彈痕,也是百感交集,這二十年來的人生一幕幕湧上心頭……

濰縣之戰後,周亮工得到明廷的大加褒獎,破格提拔為浙江道監察御史,仕途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命運又跟他開了一個大玩笑——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煤山上吊,神器易手,江山變色。

周亮工聞訊,痛不欲生,幾次想上吊尋死,都被家人所救。

五月,他聽說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稱帝,馬上前去投奔。

不想跑到南京一看,小朝廷一片烏煙瘴氣——

朱由崧每天只顧酒色荒淫,首輔馬士英則忙著貪權納賄、排斥異己。

朝廷內部黨爭不斷,互相傾軋。

周亮工大老遠跑去投奔,卻被人誣陷「暗通流寇」,下了大牢,後來審來審去沒有證據,又把他放了。但他已對小朝廷徹底寒了心,帶著家人跑到南京南郊的牛首山隱居了起來。

第二年,清軍大舉南下,南京小朝廷迅速覆滅。

清軍主帥多鐸聽說了當年在濰縣聲名大振的周亮工就隱居在南京郊外,於是派人三番五次勸老周出山,為新朝效力。

也許是對明朝已經死了心,也許是感動於清朝的不計前嫌,又或者是出於為天下百姓多做些好事的理想,周亮工猶豫再三,最終投奔了清廷,剃去頭髮,改換衣冠,成了大清朝的官員。

其後的十餘年裡,他在淮揚做過官,撫恤難民、整頓鹽務、勸課農桑;又去福建做過官,為漳州之圍的死難百姓收過屍;也在福州之戰中親自上陣開炮轟擊鄭軍。

卻被人誣陷「濫殺無辜、貪污受賄」,兩次下了大牢。

直到康熙元年,自己的不白之冤才得到洗刷,重新被朝廷起用為青州海防道。

青州離濰縣不遠,因此,他特地前來濰縣探訪當年一起並肩戰鬥的父老。

11

當他看到城中的「周公祠」依然完好地矗立在那裡時,終於忍不住淚流滿面,嚎啕大哭。

而讓他更羞愧難當的是——濰縣百姓並沒有因為他投降了清朝,就把他當年保衛濰縣的功勞一筆抹殺。

康熙十一年(1672年),61歲的周亮工在家中病逝。

臨死前他對家人說道:

「我若早死幾十年,豈不與日月同輝哉?!」

箇中滋味,也許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吧……

老王:改朝換代的歷史大勢不是個人左右的,只要他確確實實為百姓做過好事,百姓還是會記住他的。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史列傳》、《崇禎實錄》、《明季北略》、《全濰紀略》

關鍵字: